本着严谨的原则,我的这篇心理分析有一个假设前提,即:如果真是吴谢宇做的案,那么他的犯罪动机何来?这种犯罪的心理又是怎么形成的?在这起案件发生前不久,18岁的“史学天才”林嘉文在自己家里跳楼身亡。从社会道德评价的角度来看,这两件事情是大相径庭的:前者是犯罪,令人厌恶和唾弃;后者是自杀,令人惋惜和遗憾。然而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两件事情则有很多相同点。首先,他们在学业上的表现都非常优异,却他们要么杀人要么自杀,巨大的反差让身边的每个人都难以接受。更重要的是,两件事情的本质是一致的,那就是对于生命本身的不尊重。只不过一个指向了外部的他人,而另一个指向了自身。一个人的人格成熟,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作为社会的“我”而存在,要满足社会、人际关系中他人对自己的要求,这样有利于个体在社会上生存,建立人际关系。另一方面则是作为自身内心的“我”存在,了解自己的优点长处,也能够接纳自己的缺点不足,这样有利于个体提高自信和幸福感,情绪上也更加稳定,不容易做出冲动的事情。在个体身上,这两方面的发展则可能是很不平衡的。有的人社会的“我”发展得非常强大,取得了很多成就。但他们内心的“我”则可能是不幸福,甚至很痛苦的。所以即使像张国荣这样才华横溢的艺人,最后也因为抑郁而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相反来说,一个不踏入社会、不受名利拖累、没有别人牵挂的隐士,只要他对于自己是满意的,也可以很幸福、很快乐。我们在评判他人的时候,很难了解对方内心的“我”是怎么样的,更多是依靠这个人社会的“我”,也就是他们的外在表现来进行评判。如果这个人两方面发展得不平衡,那么我们的评判和实际情况就容易出现比较大的差别。这起案件发生以后,知乎上一位自称是吴谢宇“好兄弟”的人说过:“我认识的吴谢宇,是这个地球上我最后一个想到会犯罪的人。”为了解释他的这个判断,这位“Chasm The”列举了很多他和吴谢宇在一起时候的事例。其中有两段话引起了我的注意,是:“任何人有问题问他,他都会非常耐心地解释到你懂为止。”“吴谢宇是能够无条件牺牲自己大量时间帮你的人,在你最需要的关键时候。”这位好兄弟列举这些事例的本意,是要说明吴谢宇是个多么好的人,但看到这些话,却让我感觉吴谢宇的心理健康状况严重堪忧。如果“Chasm The”列举的确是事实,吴谢宇为了帮助别人,可以不顾及自己的时间,而且还是完全无条件的付出,不懂得对某些事情说“不”,没有给自己设立底线。这样的人,他自我的人际界限是非常模糊的,可以随意地让其他同学“侵入”。一个自身内心的“我”发展比较好的人,会有自我的人际界限,他们也会帮助别人,但他们有底线,不会无条件的付出,他们总要给内心的自我留出时间和空间。基于“Chasm The”列举的情况,我认为吴谢宇的内心是非常压抑的,因为他不知道如何去保护自我。无论他学习表现得多么出色,也不会很快乐,因为一个人是否快乐,是由内心的“我”是否成熟而决定的。吴谢宇这样的人际关系模式,不会是上了高中,认识了“Chasm The”才这样的。在个体的心理发展过程中,个体首先是和父母建立关系,然后按照和父母的关系模式,逐渐发展成和他人的交往模式。吴谢宇缺少自我的人际界限,自我很压抑,根源在于他和父母的关系当中(由于他的父亲早逝,主要是和母亲的关系),他的人际关系就是模糊的、缺少界限的。可以看出,吴谢宇是一个非常具有奉献精神的人,一方面他在学校里可以无条件地帮助同学,另一方面,他在2013年3月6日转发了这样一条微博:“如果拿你身上20斤肉换取母亲的十年长寿,你愿意么?愿意的请转发,不愿意的我告诉你,你一辈子不会幸福。”我不否认奉献精神的伟大,但一个人的奉献,如果是建立在让自己的内心没有空间、自我压抑的情况下,这样的一种生活状态是存在问题的。一个自我压抑的人,长期持续下去会有两种结果,一种是个体的内心彻底麻木和压抑,也感受不到自我的存在,只知道去遵从社会、他人的评价标准;另一条,则是由于某个生活事件,激发了个体想要追求自我的渴望,但是,由于长期的压抑,他已经不知道内心的自我想要什么、追求什么,他唯一知道的,就是不想被社会的“我”完全束缚住。所以,他就会叛逆,做那些与社会道德相反的事情,来打破这种束缚。压抑得越久,叛逆时所爆发出来的情绪能量就越大,破坏力越强。吴谢宇的母亲,本案中的受害者,她的职业是一名教师。我想,她可能比其他的母亲更知道孩子应该如何学习,如何去取得成功。但是,如果她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只是不断用社会的标准去要求孩子,而没有让孩子学会如何设立人际界限、如何自爱、如何自我调节情绪等问题,这也许就是她的疏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