弧菌是整个海洋环境当中最常见的菌群之一
在我们养殖环境中,它更是丰度非常高的弧菌群,而且由于我们现代的这种航运、洋流,还有水产品的国际贸易,导致弧菌的地域株之间的交换非常频繁。弧菌有一些特点:首先,它的宿主范围非常广,从鱼、虾、贝,甚至到人类都会感染,在美国FDA标定,有13种弧菌可以引起人类的肠胃炎、伤口感染和败血症等一系列的症状。弧菌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它的分布具有全球性。可以说,目前,随着全球变暖,弧菌病的分布向冷水区域开始发展。2012年,英国的一个研究小组在北部一些国家由于弧菌的感染导致了肠胃炎,还有伤口感染和败血症有所增加。而且他们研究发现,温度每上升1℃,弧菌的数量提高200倍。对于这样一个丰度非常高,在我们整个生态系统当中又非常常见,不管是鱼、虾、贝都会感染的一种菌群,作为病害防控者,我们一直在问这样一个问题:弧菌病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细菌与我们的机体是相互依存的
在这里,我首先要讲出一个理念: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说,细菌并不是我们的敌人,而是我们的朋友,也是我们的祖先。那么,细菌和病毒的出现是在38-25亿年以前,叫前寒武纪的太古宙时代,而鱼类的出现是在奥陶纪中期,也就是大约5亿年以前,哺乳类的出现仅仅有6400万年的历史。也就是说,在鱼类还有哺乳类包括我们人类出现之前,细菌或者病毒已经在这地球上存活了几十亿年,而现在我们却要把它杀灭,把它清除。
我们想一想,这可能吗?举一个例子,就拿细菌来说,我们自然界当中大约有1013个原核生物,它们与环境、与我们的宿主都是在共同进化的;再举个例子,就说我们人,人的消化管当中有1012个细胞,但是,却有1014个微生物。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虽然有这么多微生物,多数是因为它们是不致病的,这是一个事实,它们不致病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它们与宿主是一个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相互斗争的过程,我们平时说的病毒实际上仅仅关注了它们相互斗争的一面。我们经常说这样一句话:细菌与肝脏、肾脏等一样,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
另外,在微生物和机体相互作用的理论当中流传的一句话:肠道菌群是个体拥有细胞数量最多的、独特的“功能器官”。你们可能觉得这个有些太夸张,事实上,在微生物和机体相互作用的理论刚刚提出来时,一些科学家就预测到菌群也和我们的肝脏、肾脏一样有生物钟,遵循人体的生物规律,在24小时之内,它都有所变化。这个预测在去年2014由以色列的专家得到了论证,也就是说经常出差、做一些国际旅行的、经常倒时差的人,他的肠道菌群会失调,从而异致肥胖。从近十年以来,在《自然》、《科学》、《细胞》这种等高水平期刊上发表的有关肠道菌群与疾病和健康关系的论文已经达上百篇,其他的论文也有上千篇。
现在,包括肥胖、糖尿病、癌症、自闭症等超过50多种疾病都证明其和菌群失调有关,所以说,细菌与我们的机体是相互依存的。我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报道:假设证明这个小的人是我们人的细胞,那么外围就是细菌的细胞;假设证明这个大的人是ATCG组成的DNA,那么外围这个大圈就是体内细菌的DNA。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我们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实际上确切地说我们“十分之一的人”都不到。
危害——细菌和宿主相互斗争的的结果
然而,细菌总有和宿主相互斗争的一面,这就是病害,我们要关注。但是,我们要考虑这么一个微小的细菌,它是如何攻克宿主?相对于宿主来说,细菌是非常微小的,可以说像蚂蚁和大像的这种比例差不多,然而我们知道,蚂蚁也可以绊倒大象,这种就是靠群众的力量。在细菌的群体感应系统的发现者最初做的实验是用海洋中的发光弧菌——费氏弧菌。他们发现,单个培养或低浓度培养的费氏弧菌是不发光的,而高浓度培养的费氏弧菌就会突然集中地发生荧光。所以,可能存在一种触发机制,这种触发机制使得细菌在进入机体时暂时不攻击宿主。我们可以想一想,假设一个细菌或者少量细菌去攻击宿主时,它的下场只有被我们的免疫系统所清除,所以它所能做的就是繁殖,繁殖,再繁殖。当繁殖到一定数量之后,所有的细菌同时攻击宿主,这时就会产生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