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被誉为“东方龙脑”、“中国第一菜”。豆腐的发明是中国食品史上的一项创举,“豆腐得味,远胜燕窝”。豆腐不仅白嫩可口,更是有着出色的保健功效。所以,在中国不论男女老少、东西南北、民族宗教,几乎人人都爱吃豆腐。《生命时报》记者采访了中国大豆食品学会副理事长兼副秘书长王靖,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涂顺明教授,介绍豆腐的文化、营养及发展。中国人吃豆腐的历史,可谓久远。在一些古籍中,如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叶子奇的《草目子》、罗颀的《物原》等著作中,都有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的记载。传说刘安为求长生不老,重金招纳方术之士,炼仙丹求寿。他们取山中泉水磨制豆汁,又用豆汁培育丹苗,没想到丹没炼成,豆汁与盐卤化合成一片芳香诱人、白白嫩嫩的东西。当地胆大农夫取而食之,竟然美味可口,于是取名“豆腐”。 宋明以后,豆腐文化更加广为流传, 苏东坡喜爱吃豆腐,曾亲自动手制作东坡豆腐。南宋诗人陆游也在自编《渭南文集》中记载了豆腐菜的烹调。而随着豆腐文化的传播,各地人民依照自己的口味,不断发展和丰富着豆腐菜的制作方法。流传至今的有四川“口袋豆腐”、“麻婆豆腐”,杭州“煨冻豆腐”,扬州“鸡汁煮干丝”,屯溪“霉豆腐”,吉林“素鸡豆腐”,广西壮族名菜“清蒸豆腐圆”,云南大理白族“腊味螺豆腐豆腐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以及铁、钙、磷、镁等人体必需的多种微量元素,还含有具有保健功能的大豆低聚糖和大豆异黄酮,素有“植物肉”之美称。豆腐的蛋白质是植物中少见的优质蛋白质之一。目前国际上采用了一种新方法评价蛋白质的营养质量,大豆蛋白的质量相当于动物蛋白,优于一般的植物蛋白。除蛋白质以外,豆腐油脂中的不饱和脂肪酸比例高,且不含胆固醇,有利于预防心血管病、肥胖症等常见病发生,为高血压、高血脂、高胆固醇症及动脉硬化、冠心病患者的营养佳肴,也是儿童、病弱者及老年人补充营养的食疗佳品。 没有第一个做的,只有第一个去尝试的,遗留到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