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将麻药涂缺唇上,后以下锋刀刺缺唇处皮,以瓷碟贮流出之血调前药,即以绣花针穿丝(线)钉住两边缺皮,然后搽上血调之药。”
这段话出自于清代名医顾世澄的《疡医大全》中,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例“兔唇手术”,相信光是看这几十个字,我们就能感受到病人的“痛”,但笔者想说的是,起码这位病人手术前还能被涂上麻药,降低痛苦,而19世纪的欧洲,做大型手术都是没有麻醉的!病人要在完全清醒的状况下看着医生切他们的肉,拆他们的骨,活活痛死的病人不在少数。
为了让病人们少受点折磨,医生们把“快准狠”作为自己的手术标准,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英国的罗伯特·里斯顿(Robert Liston)医生,根据记载,当年他能在28秒内卸掉病人胳膊,2分30秒内卸掉病人的腿,4分钟内切除一个45磅重的阴囊肿瘤。
然而悲剧的是,罗伯特医生因为“手速太快”,曾不小心把患者腿旁边的睾丸一起切掉了,同时还把旁边助理的2根手指给切掉了,在现场观摩的另一位医生被罗伯特吓到休克,当场死亡,而患者和助理,也在第二天因为感染而死去……罗伯特医生心里苦啊!他不过是想快点结束手术,减轻病人的痛苦。
由于罗伯特医生的这起事故闹得太大,一时之间人心惶惶,于是欧洲的医生们开始思考,若是能发明出“麻醉剂”,就不会出现那么多悲剧了,于是他们尝试了大麻、鸦片,但因为总是控制不好量而作罢;接着又尝试了“冷冻法”,即把患者要做手术的部位给冻到麻木;甚至有些医生认为,直接把病人打晕就行了,可想而知,这些方法都失败了。大家便继续采用“快准狠”的手术方式,病人们叫苦连天却别无选择。
直到1846年,一位名叫莫顿的医生出现,他首次采用“乙醚”作为麻醉剂(此前他已经在动物身上做过实验),成功给一名患者拔了牙。手术结束后,患者恢复知觉,才知道医生已经拔掉了令他痛苦不堪的坏牙,他却一点疼痛感都没有!患者激动地冲去告诉了大家,《波士顿日报》立马报道了这件事,但由于莫顿只是个不出名的小医生,拔牙也不过是小手术,所以压根就没引起大家的重视,莫顿决定“干一票大的”。
莫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找到了波士顿马萨诸塞州总院的著名医生约翰·C·瓦伦博士(曾是哈佛医学院院长,《新英格兰医学期刊》创始人之一),向他诉说了自己的计划——在医院现场进行麻醉法手术,并且邀请各路医生观看。听完莫顿的计划后,瓦伦博士决定给他一次机会。
1846年10月6日,一大群被邀请来的医生和慕名而来的医学生们汇聚在医院,准备观看这场麻醉手术。一位名叫吉尔伯特·阿博特的病人安静躺在床上,他的颈部长了一个巨大的肿瘤,若是在不麻醉的情况下切除肿瘤,无疑是万分痛苦的,为了防止阿博特因疼痛而乱动,影响手术,大家还提前找来了2位壮汉站在旁边。
接着莫顿让阿博特吸入乙醚,很快,阿博特就昏睡过去了,莫顿朝着瓦伦博士点头,示意他可以开始手术了,于是在众目睽睽下,瓦伦博士用锋利的手术刀给病人开颈取瘤,手术过程中,阿博特一动不动,似乎根本没有感觉到痛苦,全场所有人都惊呆了!毫无疑问,这场“表演手术”成功了,乙醚从此走上医学舞台,成为手术中不可缺少的存在。
牙医莫顿也被尊称为“麻醉剂的发明者”以及“西方华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