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市面上有大量的养生方法,鱼龙混杂,让不少人不知如何选择。那么,如何才算是正确的养生方法呢?
我学习并实践《内经》,我坚定地相信《内经》,因为《内经》所讲的,都是符合天地之道的。而道是真理,放之四海而皆准,而且亘古不变。由此说,凡是关于健康与生命的养生方法,都可以用《内经》的理念去印证。凡是符合《内经》理念的,都是正确的,并且是可以坚持的;凡是不符合《内经》理念的,都需要慎重考虑。
所有的养生理念,都应该符合哪些原则呢?以下从五个方面详细讲解。
一则,合乎天地阴阳变化规律
人禀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的健康必需与天地四时同步。顺之则生,逆之则病。可以说,整本《内经》都在强调“天人合一”。这是中医的核心理念,也是养生所必需依据的理论,舍此,必然是错误的。
比如,夏天炎热,有人拼命吹空调,甚至整个夏天都呆在空调屋里,不肯出门,怕晒太阳,怕出汗。从《内经》理念来分析,夏天天地阳气升浮,人的阳气亦跟着升浮。此时晒晒太阳,感受一下炎热,有利于人体阳气向外升浮。这样就能跟上天地的节奏。若一定呆在空调屋里,表面上看很舒服,事实上逆反了四时规律。试想,夏天不出汗,阳气当浮而不浮,那么,什么时候才浮呢?!春升夏长秋收冬藏,若夏天不肯让阳气升浮,相当于一直呆在春天,或提前进入秋天,结果就是当长而不长了,结果就会导致人体的阳气圆运动变小变弱,人就容易生病。
再如,冬天跑马拉松。冬天阳气闭藏,当“勿扰乎阳”。跑马拉松属于大劳,汗出过度,会扰动阳气,导致阳气不能闭藏。长此以往,人的阳气提前泄露出来,相当于提前进入春天或夏天了。这样做即是逆反了冬藏的规律,无益于健康。同理,晚上阳气收拒,若晚饭后去跑步,或去健身房锻炼,也是扰阳行为。
二则,以正为本
中医强调以正为本。正气越旺,人体的生命活力越旺;反之,正气越虚,人体的生命活力越低。生命以正为本,正与邪不两立,正盛则邪退;邪盛则正弱。
就养生来说,凡是伤正的,都一定是不靠谱的。比如,有专家建议通过饿肚子或腹泻来减肥,虽然也能减去一些体重,但减的同时也是正气。表现出来的是,病人感觉很疲惫,精神差,没有精力和体力。如此减肥,妄耗正气,肯定不合适。正确的减肥方法应该是不伤正,也就是说,病人越减肥越有力气,精神好、精力旺、体力盛,而且减肥后充满着活力。我常用针灸减肥,即有这样的良好效果。
再如,有专家建议早晨要喝一大杯凉水,认为凉水可以清洗肠胃,可以洗后一晚上肠胃积滞的浊毒。却不知早晨阳气温升,喝凉水会伤损脾阳,抑制阳气的温升,导致阳气圆运动变弱变小,对健康有害。
又如,有专家说,为了预防感染新冠病毒,这时候在家里要不断地喝牛奶,如果能喝尽量喝,鸡蛋、牛排尽量地吃。从中医来分析,此种行为无益于健康。中医强调正气,正气源于脾胃对于食物的运化。只要脾胃功能健旺,吃什么都可以运化为气血。若只关注喝牛奶,吃肉蛋,这其实是重标而不重本。况且,牛奶性寒伤阳。人以阳气为本,越喝牛奶,阳气越伤,阳伤则卫外功能下降,反而更容易感染病邪。至于有人建议喝板蓝根或双黄连来预防感染新冠病毒的,根本就是谋财害命了!
三则,重视内求
《内经》明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注意,是“存内”,而不是存外。为什么这样说呢?中医以内为本,以外为标。凡是养生,都要向内用力,使人体内在的正气充盈,这样才能有养生效果。
我们活着,就要保持健康。健康从何处来?从医疗来吗?不是!应该从自己的努力来。自己养生,自己调畅情绪,自己养护元气,健康才能有保证。若依赖体检,或依赖医疗,都是心向外求,其结果是越求越失望。
今时人们凡有不适,喜欢去求医问药。表面上看是重视健康,却不知凡是求诸医疗的,都是心向外求。外求不如内求。
人生有两种算法,一种是欲望无穷,所求无厌,总要拥有一切,征服一切,这是做加法;一种是恬淡虚无,精神内守,欲望极低,看淡世事百态而心不妄动,这是做减法。做加法的,心向外驰,身与心易失和谐而患病;做减法的,心向内求,身与心处于和谐状态,不容易患病。
人人想年轻,想不老,根本的方法是:心向内求。保持内心的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如此就能使身心和谐——这应该是唯一的抗衰老方法。至于求诸科技,吃药打针,都是心向外求。外求得来的,或者有暂时的效果,但终是治标不治本,甚至治标而害本。再者,我们千万不要妄求长生不老,而最应该做的是定心、静心、安心,顺应天地规律生活。
平时我们若有所不适,应该多找自己的原因,比如,是不是长期熬夜了,有没有饮食不节,运动是不是太少,工作压力是不是太大……若不内求,反而去做各种检查,这是心向外求,治标而不治本。结果就会出现:越检查,越有压力,结果健康就越差,以至于形成恶性循环。
养生如此,治病亦如此。不管是大病小病,都当内求。医疗只是外缘,不是根本。况且医疗只能解除暂时的病痛,却解除不了致病的原因。要知道,病之所生,源于自己。凡病都是自己感召的。错误的生活习惯是因,患病是果,在果上抱怨,不如在因上预防。所有的疾病都只是表象,发病的根本是元气不足,关注病状不如关注元气。关注元气即是内求。
四则,合乎中庸
中国的文化首重“中”字。何谓“中”?不偏不倚之谓中。中者,和也,正也,心也,内也,成也,满也。“中”代表中国的传统哲学,是文化的核心,其体不可见,而其用则表现为中庸、仁爱、友善、宽恕、和平。先贤之明明德、新民并止于至善,关键在于执“中”。从中医而论,“中”是平衡,调和,养生和治病都要执“中”。
中医养生,重视中庸之道。比如,孙思邈有谓:“养性之士,唾不至远,行不疾走,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坐不久处,立不至疲,卧不至极”,这些都是养生所必需的,也符合中庸之道。其中“疾走”,即指快跑。我们跑步不需要追求过快的速度,关键是自己感觉合适。若跑步时或跑步后感觉非常疲惫,即是超过身体承受能力了,这就是失去中庸了。
中医,以“中”为用。中医养生和治病,都以“中”为度,中医主张“天人合一”,因此,执中即是合于天地之道,这是顺道而行。因为人禀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因此人的养生当紧紧依赖着四季循环、日月阴晴的规律,否则,即是逆反天道。
凡是劝人不守“中”的,肯定是不合乎天地之道的,当然也不能让人更健康。比如,市面上有建议只吃肉的养生法;有某养生专家建议不能吃米饭,要求只喝水果汁;有专家建议老年人逢秋冬之时去医院输液通血管,能预防中风;有建议吃保健品养生的;也有建议吃大量复合维生素养生的……这些都不是守中之法,当然对健康无益。
五则,重视养心,而不仅仅是养形
生命是什么?是一堆蛋白质、脂肪、水等营养成分,还是一团阳气?现代医学从解剖和营养的角度来论述生命,认为生命重在形体;而中医从气化的角度来认识生命,认为生命重在阳气。以形体为主的,重视补充营养;以气化为主的,重视加强气化。
中医认为,生命以阳气为主,形体为辅。生命包括形与神两个部分,神为本,形为标。心主神,以心为本,心可御形。
养心是最高明的养生法。我们之所以失去健康,疾病之所以产生,本在心失其正。若能正心,则百病可自愈。若舍心而治身,是治标不治本。我非常重视修心、养心、正心的重要性,要想养生,就一定要先修心、养心、正心。
疾病即是理,理即心,换句话说,所有的疾病都是心所感召的。心是因,病是果。养生,当从养心开始。一方面,养心是治疗所有疾病的根本法门。若只在身体或疾病上下功夫,都是隔着一层;另一方面我们要养生,一定要先养心,心若能安和,则身必安和,自然百病不生。
另外,修德可以养生。《诗经》讲“其德不爽,寿考不忘。”意为:一个人若德行不差,就一定会健康长寿。有人问,德行与健康有关系吗?当然有!孔子曾明确地说:“仁者寿”,因为“仁者不忧”。《中庸》也认为:“大德必得其寿”。明代养生家吕坤说:“仁可长寿,德可延年,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也。”从中医来分析,此言甚是。因为有德者,其心安和,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能安和则五脏六腑皆得安和,自然健康长寿。
现代医学治病,往往致力于治身。治身不治心,病必难愈,甚至会产生许多绝症。需知,世上所有的医学都无法直接帮助我们正心。
治心不能依赖任何医学,不能外求,而必需自己努力,用心药去治。若人人都能内求己心,都能修心、养心、正心,只要人人心中都有正信正念,我相信,天下将无不可治之病,甚至天下从此无病。
小结:
真正的健康,是身与心的和谐。身能健康,源于气血充足;心能健康,源于五脏之神平衡。身健康可以外求,通过医药来治身的气血不足;而心健康则无法外求,所有外求的都非正道。
养生,一定要遵从中医的理念,因为中医理念符合生命的规律,是真正得道的医学体系。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养生,不但能让人不生病,还能让人更快乐,并且获得更多的幸福感。而中医的养生理理念正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