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论述中医心理养生对睡眠障碍的影响
睡眠障碍是指在合适的的睡眠环境中不能进行正常的睡眠,主要表现为人睡困难、维持睡眠困难、过早觉醒和睡后无恢复感,可引起躯体功能障碍或明显不适感。据报道,15%~30%的成年人和的青少年有不同程度的人睡、再人睡困难及早醒等睡眠问题。由此可见,睡眠障碍在我们身边轻易可见,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影响深大,已经成为我们不可忽视的一个健康问题了。目前,西医对睡眠障碍的治疗以药物为主,副作用大。在21世纪的今天,中医心理养生在人类的心身健康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而中医心理养生方法对睡眠障碍的影响也受到了很多人们的关注。所谓心理养生,就是从精神上保持良好状态,以保障机体功能的正常发挥,来达到防病健身、延年益寿的目的。因此,本文着重论述中医心理养生对睡眠障碍的影响,为预防和治疗睡眠障碍提供参考依据。
一、睡眠障碍治疗现状
(一)西药治疗目前,用于治疗失眠症的西药主要有苯二氮卓类药物、非苯二氮卓类药物、褪黑色素类药物及抗抑郁药物等。
(二)中药治疗现今在中医治疗角度,主要从辨证论治、专方治疗和单味中药治疗这三个方面治疗睡眠障碍。辨证论治较多的体现在临床应用上,可以称得上是中医学的特色了。从其辨证思想看,中医对睡眠障碍进行治疗的基本方法为,首先就是调和营卫,然后根据而实者则是对其采用祛痰、化湿、清热等方法,进行分型论治[5]。专方治疗是指在了解睡眠障碍的主要病因病机后,选择对应的主方主药进行治疗,贺弋等对中老年睡眠障碍患者采用酸枣仁合剂进行治疗,并设置了安慰剂组借以对照,研究结果发现,酸枣仁合剂即可以提高睡眠时间、也可以改善睡眠质量,同时,还能适度缓和患者的收缩压、脉搏和呼吸频率。单味中药治疗就是说只采用某种单味中药制剂对睡眠障碍进行治疗。王翘楚等前瞻性单用落花生枝叶制剂治疗失眠症,实验结果显示,在84例失眠症患者中,有25例痊愈,显示出有效的有21例,确实有效的有24例,没什么效的有14例,总有效率达8(3)3%c。
(三)非药物疗法在中医治疗的临床运用上可看出,使用比较广泛的非药物疗法主要有选穴针刺、艾灸等。居来提对32例失眠症患者采用针刺加薰衣草香薰疗法。李永等采用艾灸双侧涌泉穴配合松弛训练治疗失眠症,总有效率达9(2)16%。
实验研究显示,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对失眠症有效且持久的非药物疗法。如,Morin等对失眠病人进行认知行为治疗后,追踪疗效至治疗后第8个月,患者的睡眠及各种情绪改善仍比其它治疗更显着。一些物理治疗方法,比如:电磁疗法、光疗法、漂浮疗法等,对睡眠障碍很有疗效。另外,郭芳以中药与生物反馈仪结合治疗更年期失眠,有效率为8(8)4%。
最后,音乐疗法也是一种常用的非药物疗法,其指运用包括听、唱、演奏、律动等技巧手段在内的不同音乐活动形式,减少或者消除人所产生的焦虑,躁狂,抑郁等不良情绪,以及随之产生的睡眠障碍的各种症状。李红艳等[12]的实验研究结果显示,相对于单纯的药物治疗,药物配合音乐治疗对失眠症患者的症状改善有显着的效果。
二、中医心理养生的要素与原则
(一)中医心理养生有四要素善良是心理养生的营养素,一个时刻怀着善良之心的人,他的心态是平和,内心是宁静的,他的抗病能力也必定较强;宽容是心理养生的调节阀,带着广阔的胸襟去看待周围的人或事物,不斤斤计较,不苛责挖苦,紧张焦虑情况就自然会减少,心情也就不会大起大落;乐观是心理养生的不老丹,怀着健康向上的心情和性格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不幸,不怨天尤人,不悲观厌世,一切困难自会迎刃而解,也就不会产生情绪问题,进而影响身心健康;淡泊是心理养生的免疫剂,淡泊名利,不唯利是图,保持着一颗平常心,把一切利益纠纷都看轻、看淡了以后,很多事情也就不会再反复纠结了,进而身心问题自然而然的减少了。
(二)中医心理养生有五大主要原则
(1)讲求中节与和谐。《礼记?雍也》中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荀子认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节与和谐就成为中医心理养生首要的原则,也就是“中和之、於”道。
(2)注重品德修养。孔子在论语中指出:“仁者寿”,认为良好的品德修养有益于健康长寿。中医心理养生遵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不但把提升品德涵养作为中医心理养生的一个重要路径,并且把道德理念作为一个根本准则,贯通于整个中医心理养生学的体系中。
(3)遵循客观规律。顺从客观规律、依照客观规律行事,是心理养生的重要原则。它有三层含义,其一,顺应自然界的规律,顺应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集中体现在中医心理养生所提出的“顺时调神”的养生方法中;其二,顺应社会发展的规律,顺应人与社会的关系;其三,要符合人的心理活动的客观规律行。
(4)讲究清静养神。在《内经》中,清静是指一种稳定、安宁的良好心态,也指实现这种心态的方法。清静养神是心理养生、防病的必要条件。
(5)养神与养身相结合。中医心理养生并不是孤立地关注人的心理养神,而是主张养神与养身相结合,主张在养神的基础上达到养身的效果,这是与中医理论所认为的“形神合一”相一致的养生理论。
三、不同中医心理养生方法对睡眠障碍的影响
在中医心理养生的原则基础上,总结出了以下的心理养生方法,不同的心理养生方法对睡眠障碍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一)提局品德修养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仁者寿”、“仁者不忧”,指明了仁义之道对于心理养生的作用。而后,中医也很重视仁义之道对于心理养生的作用,杨上善在注释{内经》时就曾指出:“仁义教有益于身。德全者,血气和顺。”由此可见,良好的道德情操,不自私自利,不斤斤计较,不患得患失,可以创造和谐的人际环境,可免去许多焦虑和烦恼,使自己的心态清静安宁。这样有着良好的人际环境,心态安宁了,情绪就不会大起大落,自然也就减少了睡眠障碍的发病率。
(二)顺应自然,顺时调神“顺时调神”就是顺应一日之中的时间节律来调节心神。人的精神情志状态有随一日四时而变的规律性,故心理养生也顺应这种时间节律。清晨神气始生,精神清爽,应使情绪振奋;中午“人气长”,则应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傍晚,人体身心都渐趋疲乏,所以情志活动不宜过分激烈;夜间,人们困倦思眠,这时不要强使情绪兴奋,以免影响睡眠。总之,应顺应时间节律安排自己的生活与工作,使情志状态、生活起居方式与人体的自然节律、生理节律协调同步,这样,即有利于预防睡眠障碍的发生,也同样可以使睡眠障碍患者渐渐回归到睡眠正常的状态。
(三)认知自我,悦纳自我悦纳自我就是欣然地接受自己。现代心理学认为,能够约纳自我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悦纳自我首先就要做到摆脱攀比心理,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充分利用自己的长处,欣赏自我、把我自我。同时,悦纳自我要从积极的角度认识自我,这样我们就可以从平淡中看到光彩,从不利中看到有利,从平凡中看到希望。除了从积极的角度认识自我外,人们还应该保持努力进取的心态并付诸行动,让自己经常有所进步、有所收获。我们只有正确的认知自我,约纳自我,我们才不会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上产生矛盾冲突,这样我们就不容易患一些心理精神疾病,伴随心理精神疾病产生的睡眠障碍自然也就不会轻易出现了。
(四)节制欲求:避免为物欲所扰自《内经》始,到历朝历代的医学家和养生学家,都重视“节欲”在养生中的作用。适当的欲求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但是当欲求得不到满足时,人们在心理上就会产生失落感,进而可能产生焦虑、抑郁、紧张等情绪,从而影响睡眠,产生一些睡眠障碍。此时,适当的节制欲望,可以有效地调整身心状态,达到中医心理养生的“中节”状态,减少甚至消除焦虑、抑郁、紧张等情绪症状,进而睡眠障碍的症状也相应减少,让人们没有负担的睡个好觉,逐渐恢复到以前的良好的睡眠状态。
(五)调节情志:保持情志的中节与和谐中医心理养生特别重视情志方面的调节,一个人如果可以非常及时的调节情志,使各种情志抒发适度,就不会对心神造成损害。但如果一个人的七情过激,伤害了自身的相关脏腑功能,让其脏腑平衡遭到一定程度的损坏,就会导致相关的疾病的爆发,例如,双向情感障碍、抑郁症、躁狂等等,这些精神心理疾病对睡眠都有很大的影响,很容易引发各种各样睡眠障碍。中医心理学对情志的调节主要有恬淡心态、梳理心结、用喜悦战胜忧愁、宣泄法、移神法等。
(六)清静养神:维护心境的稳定与安宁清静养神实际上是指在心理上保持平衡,情绪保持稳定的一种心理调节方法。清静养神要求避免过度思虑、力求恬淡心态、保持精神内守,在行为上对自然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和自动调节性。清静养神讲究以静制躁,刘河间提出“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悉去”。清静养神对于排解焦虑、浮躁的情绪,具有重要的作用,有益于夜晚的睡眠,同时,它也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减少应这些疾病而伴随产生的睡眠障碍。
(七)和意志、节阴阳与调刚柔“和意志”是指对于意志品质的培养和协调,“节阴阳”是指陶冶气质,“调刚柔”则是指涵养性格。
意志不仅可以调节支配人的行动,而且能够调节人自身的心理状态。比如,在危难的时候,意志可以使人保持镇定的情绪,克服恐惧和紧张的心理。“和意志”寓意让人们通过意志的调和来达到情绪的协调、平衡,提高心理的承受能力。“节阴阳”是让每个人都尽量发挥自己气质的积极方面,克服消极方面。“调刚柔”就要调节性格中的刚与柔,使得刚柔并济。这三方面齐头并进,有利于提升人们的抗压能力,我们不为生活琐事所烦恼,睡眠障碍的患病机会也就大大降低了。
(八)饮食、运动及音乐养生方法不适合的饮食或在不合适的时间进食都会引起睡眠障碍。例如在睡前吸烟、喝酒、喝咖啡或者浓茶会让人过分兴奋,影响睡眠。所以,合理的饮食习惯及养生方法是对睡眠有益的。气功、引导、舞蹈、散步等常见的运动养生方法均可以达到怡情畅神、增强心理功能的效果,从而保证睡眠质量。音乐养生疗法具有独特的改善神经系统平衡功能,使人产生心旷神怡、轻松愉快的感觉,具有健身延年、安神助眠的功效,是理想的养生保健方法。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以《内经》为源头,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发展,中医心理养生已经形成了内涵丰富的理论体系和养生方法。而根据中医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所形成的心理养生方法,比较贴近普通大众的心理感受,从而易于被接受。睡眠障碍这种常伴随精神心理疾病而出现的症状用中医心理养生的方法预防和治疗是中国人更易于接受的,人们可以有选择的接受比较适合他们自己的方法来预防和治疗睡眠障碍。同时,中医心理养生方法在睡眠障碍的未病先防中有明显疗效,十分值得推崇。目前,中医心理养生的种种方式究竟是怎么影响睡眠障碍还不甚清楚,以后的研究要着力于心理养生方法对睡眠障碍的影响机制,弄清楚其具体理论,这一切都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
作者:肖美霞1彭玉长1高则安1罗岚2(通讯作者)(1.江西中医药大学应用心理学学生,江西南昌300004;2.江西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心理学科组,江西南昌300004)
第2篇:中医养生保健改善老年居民睡眠障碍疗效分析
睡眠障碍指的是出现睡眠量异常以及睡眠质的异常,而老年居民由于生理结构老化、长期独居、丧偶等多种原因,出现的睡眠障碍也较为常见。药物治疗会造成一定的副作用。为进一步改善老年居民睡眠习惯,提高老年居民睡眠质量,保障老年人群的晚年幸福。本文结合90例老年居民睡眠障碍患者,就中医养生保健改善老年居民睡眠障碍疗效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中选取90例老年居民睡眠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8例、女性42例,年龄60—75岁、平均年龄(66.5±5.1)岁,病程1.1—3.8年、平均病程(2.4±1.0)年,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调查表对所有人员进行调查后显示,PSQI评分超过17分,属于睡眠障碍。
1.2方法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所有患者在治疗中采用的是中医养生保健治疗方法,具体的方法有以下几点:(1)精神养生,精神养生的关键就是让患者学会追求幸福,懂得知足常乐,具体的就是根据患者的个人兴趣爱好,将白天时间充分安排,让患者在完成计划后获得幸福感;(2)饮食起居养生:制定科学合理的睡眠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时间,保证患者每日严格按照作息时间生活,同时保持室内空气流通,被褥舒适,勤换被褥等,同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指导患者健康饮食,饮食以易消化、柔软食物为主,在睡前30min内避免大量饮水、饮酒、饮用咖啡、可乐等刺激性饮料;(3)运动养生,根据老年患者的实际情况指导患者积极参与老年运动,比如:太极拳、五禽戏、散步、老年舞蹈等,在运动过程中注意控制运动的强度,此外还可以通过气功保健促进患者的睡眠;(4)按摩养生,在患者睡觉前,对患者的足三里穴、三阴交穴、神门穴、内关穴等进行按摩,此外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患者的头部进行按摩或者进行足疗;(5)休闲养生,根据患者的个人经历、职业等制动计划,让患者通过练习书法、画画、钓鱼以及棋牌等娱乐活动进行休闲养生,此外还可以定期的进行温泉泡澡、观看喜爱的影视等;(6)音乐养生,在睡觉前放一段轻音乐或者古典音乐,主要以一些欢快的曲子为主,注意控制音乐的音量。以上中医养生保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治疗时间为1个月。
1.3观察指标主要观察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在睡眠相关指标评分,具体的就是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效率以及睡眠时间。采用PSQI调查表完成评价。
1.4统计学分析对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整理的数据进行分析。本次研究中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效率以及睡眠时间评分均采取平均值土标准差(±)表示,组间率比较采用t检验,对比后以表示存在着明显差异以及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睡眠质量相关指标评分,根据表中的统计学数据可知,在整体睡眠质量方面,治疗后优于治疗前(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老年居民睡眠障碍己经成为了影响老年人群身心健康的主要疾病,根据最新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成年人中有35°%出现睡眠障碍,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57%的人群出现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睡眠障碍患者可采用药物治疗,但是老年居民本身耐受力差,如果长时间的服药,不仅会引起较多的不良反应,而且还有可能引发药源性睡眠障碍。因而需要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根据中医学方面对睡眠障碍的研究,中医学认为失眠障碍涉及到患者的个性心理、体质、生活工作经历以及精神情志等,而其中以精神情志为主,根据这一研究,可对老年居民睡眠障碍采用中医养生保健治疗。
中医养生保健是以我国中医基础理论为依据,按照阴阳五行生化收藏的变化规律,通过采用多种方法对患者进行调节,减少疾病发病率,提升患者的精气神,保障各项指标的正常。
本次研究中对90例老年居民失眠障碍患者采用中医养生保健进行治疗,具体的主要从患者的饮食起居、精神状态、休闲生活、体育运动等多个方面进行治疗,结果显示治疗后患者的睡眠质量明显的高于治疗前的睡眠质量,分析主要是因为通过多种中医养生保健让患者消除杂念、在生活中保持一颗平常心,促进精神、意识以及思维活动的调节,进而提高对外界不良刺激的心理反应,让所有人员感觉到满足感与幸福感。
综上所述,老年居民睡眠障碍患者可采用中医养生保健进行治疗,该方法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保证老年人群的晚年幸福,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宋春浩(安图县明月镇福兴卫生院,吉林安图133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