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传统中医经络理论与养生保健的探讨
我国传统经络理论与养生保健有密切的关系,本文就从以下方面来进行探讨:
1中医对经络的认识
早在二千五百年前的医学着作《皇帝内经》中就已有经络的记载,《黄帝内经·灵枢·本藏》说:“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灵枢·营卫生会》篇也说:“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明确地指出了经络具有调节气血周流上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类经》七卷第三中也有“经脉者,脏腑之枝叶;脏腑者,经脉之根本”。强调经络与脏腑之间具有密切地联系,经络是脏腑的主要通道,通过经络将人体脏腑形体诸窍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并通过经络将营养物质运送到全身,使人体的功能活动保持相对的稳定2经络在养生保健中作用有关经络在养生保健上的重要作用在《内经》时代就己有非常明确的认识:《灵枢。经脉》“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经络不通畅,脏腑就失去正常联络,功能不能正常发挥,气血运行不畅,阴阳失和,则影响健康故《医论三十篇》强调:“人之经络不通,则转输不捷。《素问·灵兰秘典论》则说:“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素问·生气通天论》谓:“气血以流,腠理以密,……长有天命。。强调经络通畅,气血运行流畅对人体健康长寿的重要性《素问·示从容论》说:“经气不为使,真脏坏决。指出经络不通畅,会导致生命危险因而中医治病历来重视经络通调,《素问·调经论》曰:“以通其经,神气乃平。,唐大烈《吴医汇讲》曰:“用针通其外,由外及内,以和气血;用药通其里,由内及外,以和气血其理一而己矣”。《医论三十篇》:“庶络通而病解。”
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经络具有运行气血等作用,而在病理状态下,经络又会成为疾病相传的途径。因此当发现与脏腑疾病相关的某些穴位处有压痛结节、丘疹等,这是经络将体内脏腑疾病反映到了体表,在治疗中选择体表一定穴位,使用正确的按、压、针、灸、注射等治疗方法,由经络将刺激传送到具体脏腑或病灶,就可使疾病得到缓解或痊愈3经络养生的方法针灸、推拿按摩、气功等都使通过调理人体的经络系统而达到养生保健、治疗疾病的按摩专家曹锡珍说:“中医十三科的建立,都本乎《内经》,针灸、按摩、正骨,也是根据《内经》的阴阳十四经脉?奇经八脉学说及其医疗理论而建立起来的”关于针灸强身养生的内容,早在《内经》中就有许多记载,如《灵枢·逆顺》篇云:“上工刺其未生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己病”《素问遗篇·刺法论》指出:“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故要修养和神也。”宋代窦材的《扁鹊心书》明确指出:“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中脘,虽未得长生,也可保百余年寿矣。”推拿的养生保健作用,很多医着都有记载,《圣济总录·按摩》就提出:“凡小有不安,必按摩妥捺,令百节通利,邪气得泄”至于气功《庄子·刻意》中就有“吹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己矣”之说近代医针灸、推拿按摩、气功养生的现代临床应用研究也较多。王芗斌等总结了针灸穴位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后认为针灸可使白细胞总数増加、网状内皮细胞吞噬机能増强、免疫活性细胞活跃,同时促使体液免疫中各类免疫球蛋白(包括IgAIgGIgM)杀菌素、补体溶菌素等含量升高,以及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増加,从而増强人体的抗病能力龚顺波等从针灸与调节免疫功能、抗自由基损伤、调控衰老基因、调节神经递质、内分泌、改善血液流变性等几个方面的关系对针灸抗衰老的作用机理作了综述气功的养生保健作用机理也有报道:气功通过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能调节中老年人的免疫功能,对中老年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产生积极影响,可以降低LDLTGTC水平和升高HDL水平,有效防治高脂血症,预防冠心病的发生,是有益于中老年的养生运动方式
2结语
中医经络理论有着悠久的历史,大量的临床实际运用,以及现代科学对经络养生内在机制的研究,都充分证实经络的作用不仅仅可“治己病”,更重要的是对“未病”也具有积极的预防作用。
作者:李君芳,郑州大学体育学院(郑州450044)
第2篇:太极拳健身养生中的中医经络理论思想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吸收中国传统哲学、宗教、医学等传统文化思想而得到不断发展、已被世界人民广泛所接受的一种传统养生保健方法。中国传统武术素来有“起于《易》,成于医、附于兵、扬于艺”之说。太极拳作为武术拳种之一,博大精深,有遵《周易》、谐八卦、循五行、谙《老》《庄》、修释义、法阴阳、阐儒术、寻医理、通经络之说。太极拳的创造者和后来继承、发展者,其中就有中医学者、专家,他们深通医理和易经,修炼太极拳的过程中将中国传统医理有关思想理论融合到太极拳中,使太极拳理论不断得到发展与完善。中医理论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精气学说等,这些理论学说思想贯穿在太极拳理论体系中,我们从拳理到具体动作,甚至名称,都很容易地感受到中国传统医学思想的气息,比如太极拳拳理的中医阴阳哲学思想。
目前,随着全球化趋势发展,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融合的便利与频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受到严峻考验,备受关注。在新时期,关注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关注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国家重视。太极拳在继承和发展中,在国际化推广传播进程中,侧重技术动作、套路形式的传播,忽视其内涵文化的传播与推广,而且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观念意识淡薄,太极拳的传统理论内涵正在不断流失,如果不进行太极拳文化理论的整理、挖掘、弘扬和普及,太极拳的推广与传播也只剩下运动的外壳。
本文试从太极拳基础理论着手,从中国传统医学角度出发,来研究经络视角下的太极拳运动养生。目前对太极拳健身理论研究论文、专着较多,但从中医经络角度,进行太极拳养生理论的研究还不多见。本文通过论述中医经络基础理论及相关理论,阐述太极拳运动中的意念、呼吸、动作肌肉变化与中医经络联系,以期达到充实、完善太极拳健身养生理论体系,指导太极拳运动实贱的目的。
1经络与经络系统的概述
关于经络的论述,早在2500年前医学着作《黄帝内经》中就已有记载。《黄帝内经·灵枢·本藏》说: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经络是人体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即路径之意。经脉是主干,多循行于深部,纵行于固定的路径;络,即网络之意。络脉是分支,深部和浅部皆有,呈纵横交错状网罗全身”。经脉和络脉,相互联系,互相沟通,将人体脏腑、形体、孔窍等部分紧密地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及其外围所连系的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6]。”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结合六腑、形体和官窍共同组成。经络系统将人体四肢百骸脏腑器官联络成一有机的整体,在生理上运行气血,调整阴阳,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病理上是传注病邪、反映病候的通路。经络把整体中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联系起来,在经络和脏腑中运行着气、血和津液,人体的生命活动正是依靠气、血、津液的运行和滋养才得以维持。
2太极拳健身养生中的中医经络理论思想
中医学的防病治病、养生保健,最后落实在脏腑功能上,太极拳的养生保健也是最终体现在脏腑功能上。太极拳是集意念、呼吸、动作三者有机结合,融医学、气功、导引于一体的运动。太极拳进行保健防病的原因在于利用意念锻炼、调息吐纳、动作导引等活动来对脏腑功能、内外关系进行协调,以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
太极拳讲究“以意运气、以气运身、以体导气”,通过气随意走,促进人体气血运行,拳论中也提到的“气遍身躯不少滞”练习太极拳时,呼吸均匀细长,心静体松,有利于心血的濡养和心神的安宁;太极拳动作圆活舒展的,全身肌肉收缩弛张有序,协调用力,刺激周身穴位和经络,促进经络气血运行,疏通经络,对人体血液循环和脏腑都起到了保健作用。
2.1太极拳的意念锻炼意念的释义意念是主体轻度入静后原神能动的自律性调控自然积淀因的亚无极思维态'意念是人脑潜在功能的轻度活跃。人的意念和构成万物“气”,在编码、程序和气机信息上有相通之处,所以它们可以相互感应沟通“意到气到”、以意领气”,其“意”就是生命场及生命信息流体的气机系统,通过意念对气物质的运动赋予信息量,产生气化功夫。
太极拳的意念锻炼传统体育养生术,都要求精神意识的支配和调整,通过意念的锻炼逐步使心神舒适,情绪愉快,以达到排除杂念,入静养神,意定神灵的目的。意念的锻炼,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意守身体的某个部位,如意守丹田;二是注意身体的某种活动;三是想象某种有益的事物或活动。意念锻炼的作用在于,可以调整人体器官的生理活动,可以发挥自我保健和康复能力,可以洞察和控制人体内部的变化。
意守丹田是养生医学、气功最常见的要求。医学、气功家认为,丹田是以脐至关元为直径的一块区域,道家炼丹术认为这里是“炼丹、结丹”之处。根据中医阴阳五行和经络脏腑学说,丹田连于脐,属中央脾土,为后天之本,脐后接命门,中系两肾。肾间动气,三焦元气均发于此。脐中、脐下有任、督、冲、脾、胃、肝、肾的经脉通过,任为阴脉之海,督为阳脉之海,冲脉为血海,可见这里是阴阳、气血、精液、五脏之精贯注的重要地方,古代练功家称此为“五气归元”之处,即五脏真气归结之处,为“生气之源,性命之根”。它具有培土益气,固本生精,调营和卫,温经暖血等重要作用1]。所以,历代医家,练功家十分强调意守丹田及与丹田相关的丹田腹式呼吸法。
太极拳吸收传统医学思想,逐渐形成形神合一,内外兼修,内养性情,外练筋骨的养身思想和健身之道。内养性情即内练“精、气、神”,通过意念练习来进行锻炼。太极拳功法和动作练习中,讲宄“用意不用力”,突出强调意念的作用。它靠主观意念集中某一部位,来调整该部位的代谢水平和皮肤血液供应。有研宄表明,意守丹田与不意守丹田而仅做放松功时相比,意守丹田部位时皮肤电位变化出现上升。用意在身体某个部位或某个穴位,有利于经络畅通和身体平衡w。例如拇指的领劲运转,有利于手太阴肺经畅通;小指领劲,有利于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的经络畅通。再如“搂膝拗步”中,一掌前按时,意念在后手,“左右分脚”中,分掌蹬脚时眼看前手、意想后手,均能起到平衡作用。
太极拳练习强调意念的调控作用,通过意念调控人体气血运行,气随意走,调整身体各部位的气血状况,使气血运行畅通,发挥自我保健和康复能力,洞察和控制人体内部的变化。
2.2太极拳的调息吐纳气的含义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认为,“气”为物质实体,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气”运动变化而产生的。“气”聚结则成万物“气”散开则化为太虚。北宋思想家张载认为: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
中国传统哲学概念的“气”与中医学意义上的“气”不尽相同,中医学认为“气”是构成人体及维持生命活动的最根本、最微细的物质,同时也具有生理机能的含义“气”在古代是人们对自然现象的一种朴素认识,“气”就成了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并以“气”的运动变化来说明人的种种生命现象,邓宇等在1996年提出的:中医气是现代生物学已经发现和尚未发现的生命活性三要素“‘信息一能量一物质’流的统一体”广义波、多元混合物(体)。
中医学所说的“气”,概括起来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如水谷之气、呼吸之气等;二是指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如脏腑之气、经脉之气等。气的来源有三方面,肾中精气,水谷之气和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肾中之气来自父母,藏于肾中,是先天之精气;水谷之气是由脾胃消化吸收饮食而来,是后天水谷之精气;清气源于大自然,经肺吸入体内。人体的生长发育、各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都要依靠“气”的激发和推动,若气虚,推动作用减弱,则脏腑经络功能就会减退,或发生血行停滞等各种病变。
太极拳中气的运行气的基本特点就是运动,气所运动变化,是因为气内部含有正反两方面——阴和阳,这统一的气叫做“太和”,这方面的相互作用就是气的本性,气有阴阳的对立,又有阴阳的转化,阴阳相互推动,逐渐转移,这是“化”阴阳相互结合,变动微妙不测,这是“神”。气的运动变化的本性,即“屈伸动静终始之能”,这种变化的能力,也被称为“虚实动静之机”,所谓能和机,即是气的自己运动之内在的源泉,也是万物运动变化的根据。
“气”的运动中医称为“气机”。有升、降、出、入四种运动形式。气在不同脏腑有不同表现形式,气流布全身各处,走到脏腑就叫脏腑之气,至血脉内外则称营卫之气,至经络则称经络之气等。中医学认为人的生命表现为“升、降、出、入”的气化运动,将人体之气按来源分为:肾中之精气,水谷精微之气,自然之清气。
中医学和养生学既重养气,又重调气。气机和调,则人抗拒病邪和衰老的能力提高。对机体来说,升和降、出和入之间必须协调平衡,这种协调平衡,称为“气机调畅”,调气,首先要使气行通畅,其次,要使气机和调。因此养生学把养气、调气作为主要任务,无论动功,还是静功,包括导引吐纳、推拿按摩等,各种功法,最终都以气充、气调为目的。
太极拳习练者在行拳走架中吸收中医养生大量的行气、调气、运气之要决,讲宄“以理御气,以气行理”,要求“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中医及气功认为“丹田,人之根本也,是人精神之所藏,五气之根源,太子之府也”。在总结吸收了气功养生有关调气要求基础上,太极拳要求“气遍身躯不稍滞”“气宜鼓荡”,又结合中医经络理论,太极拳在行气时,要求“气敛入筋骨”“气由脊发”,只有气循经络有规律的运行,才能调和气血,达到内壮,增长内劲。行气最后归到一个“劲”,达到气与力合的阶段,这是太极拳的劲力体现。
从养生学角度,呼吸实则为吐故纳新,吸清倒浊,进行气体交换。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作用,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以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中医上讲“肺主气,司呼吸”,肺影响着气的生成,呼吸均匀调和,则浊气得以排出,清气得以吸入,若呼吸功能减弱,吸入清气不足,势必影响气的生成而导致气虚,机体会出现病变。太极拳主张采用“细、长、匀、缓、深”的腹式深呼吸,以传统哲学“气”为认识论基础,呼吸之气的升、降、出、入为运动特征的,使人与自然息息相通,通过练功者主动地调整呼吸运动,进而调理人体的气机,使气血畅通,百脉和匀,以达到防病治病、强身保健的目的。
2.3太极拳肌肉运动与动作导引肌肉与穴位现代生理学所称的肌肉,在中医古籍中称为“发肉”。肌肉在皮部下,附着于骨骼关节。分肉和分肉之间的较小凹陷称为“溪”,较大的凹陷称为“谷”。溪谷大多是经络穴位所在之处,也是人体之气汇聚之所,故《素问?气穴论》说“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肉分之间,溪谷之会,以行营卫,以会大气”。穴位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体体表联属于经络、脏腑的传导通道,临床上是通过对穴位实施一定的经络穴位疗法,而发挥经络系统对人体的调节作用。肌肉感受野集中的部位恰恰是此块肌肉上穴位所在之处[15],而穴位点处又是肌肉中神经分布最为集中的部位。太极拳练习要求全身放松,动作缓慢均匀,肌肉舒张收缩协调,神经调控协调一致,能够对肌肉处穴位产生良好的刺激作用,以指代针,进行肌肉处穴位的按摩与引导,疏通经络,调节阴阳平衡。
太极拳动作导引中国医学奠基着作《内经》中“恒动论”充满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物质世界是永恒运动的,主张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组织成分依赖运动互相配合、协调,人们必须有意识地进行运动锻炼,从而使气血流通、百脉和畅、筋骨调柔,达到防病治病目的。这种以“动形”来养生的观点,是导引法的初源,导引与行气练意结合起来,形成以导引术,人们根据人体气血运行规律和仿生学特点,创编各种以肢体锻炼运动为特点,以行气养生为目的的导引养生功。导引养生功以中医的经络学说为基础,强调循经取动、循经取穴、循经作势、以指代针,通过肢体导引来疏通经络、畅通气血,治疗脏腑冷疾病的目的。
例如在北京体育大学张广德教授创编的“舒心平血功”中,在动作上强调循经旋臂,动其稍节,并安排了较多的握拳、组掌、成勾、叠腕卷指、抖手等动作,使心经、心包经及其位于腕部的神门、大陵两个原穴受到良好的刺激,进行自我按摩,以疏通心经和心包经脉、消积化淤,理气和血,防治冠心病等心血管系统疾病。
太极拳从某种角度来讲也是一种导引术,套路安排上,注重动作缓慢舒展,,肌肉进行收缩与舒张,协调用力,动作上自然放松,松柔缓慢,对肌肉处穴位产生一种自然“按摩”作用。在练习时强调内外相合,动作与呼吸、意念相配合,与意气相随,“以体导气、以气运身”,通过炼意识使气血循经络而动,从而调动和调息体内的阴阳互补,达到促进健康,增强体质目的。
3小结
中医学认为人体为一个整体,认为人体各脏腑器官结构、功能互相联系,不可分割,人体各功能互相协调彼此为用。经络将人体所有的脏腑、形体、孔窍等部分紧密地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太极拳吸收中医整体观念思想,强调意念、呼吸、动作导引相联系,“以意运气、以气运身、以体导气”,三者相互联系,密切配合,通过意念的调控,气的吐纳及调息、肌肉运动和动作导引来达到疏通经络,健康长寿目的。
作者:韩衍金1梁广辉2(1.吉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吉林四平136000;2.重庆科技学院体育部,重庆401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