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中医学论文

独立医学院校文学氛围构建的具体方法和意义研究

2016-12-26 13:5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独立医学院校文学氛围的构建对医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和医学院校办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要在独立医学院校构建全方位的文学氛围,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实际需求,从根本上改变课程体系,并提供丰富的文学素材和多角度的文学体验模式。

 

  一、前言

 

  医学与文学的密切关系以及文学对医学教育的重要性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很多医学院的注意。文学素养的培养对医学生综合素质的构建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文学氛围的构建能有效促进医学院校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教育趋势的改革,提升医学院校办学质量,以顺应医学教育模式转变的要求。因此,本文立足于教学改革的实践,试图从实践的角度提出几点独立医学院校文学氛围构建的具体方法及探讨文学氛围的构建对促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和意义。

 

  二、文学氛围构建的具体方法

 

  1.调查了解医学院校学生文学作品阅读情况。分析在校医学生对含有医学内容(如疾病,痛苦,衰老,死亡)的文学作品的态度及认识。一直以来,文学在医学院校被忽视,是因为传统的医学院校教育非常偏重功效和实用教育,文学对医学生的技能发展发挥不了太大的作用。在提出具体的构建文学方法之前,对医学生文学作品阅读情况及态度认识进行调查是必要的。国内已有学者对医学生的文学作品阅读情况进行过调查。马旭调查了北京大学医学部456名在校全日制医学生,发现被调查的医学院校学生对英语文学作品的阅读量偏少,同时渴望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与医学有关的英语文学作品,另外在总体上认同文学作品中的医学内容能够提高对同健康与疾病有关经验和情绪的理解。

 

  2.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对医学院校现有人文社科类和文学课程教学进行改革。独立医学院校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注重功效性和实用性,较缺乏人文社科类课程,与综合性大学内的医学院相比,其人文氛围尤其不足。文学作为人文精神的载体和表现形式之一在医学院校的普及并不理想。要改变医学院校失衡的课程体系和改善医学生单一的知识结构体系,必须从课程设置的总体上对医学院校的课程进行改革。我们可借鉴国内一些医学院校的优秀做法。如,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王斯蓓指出高职医学院校开设文学欣赏课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对医学高职院校文学欣赏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实践。

 

  3.设置多角度、全方位的文学体验模式。如文学沙龙、诗社、话剧团、文学作品背诵、文学电影赏析、文学电影配音等。在文学氛围缺失的坏境下更应该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燃起同学们对文学的兴趣,让他们感觉到文学是生活的一部分,文学让生活更加多彩。

 

  4.建立文学数据库,开设独立医学院校文学课程体系。开发一套专门用于培养医学生文学素养的教材,开设文学与医学交叉性学科。要从根本上改变文学氛围薄弱的情况,就要有具体的措施,要有具体开展文学教学的课程体系、教材和学科,更要有丰富的素材供学生自主学习。

 

  三、对促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和意义

 

  1.文学氛围的构建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语言的感知能力,增强审美能力,拓宽知识面。文学是语言的精华,更是思想和文化传播的窗口。提高语言能力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阅读文学作品,特别是经典作品。许多学者对此已有共识。彭秀玲谈到文学作品阅读在英语学习中所起的作用时说到,文学阅读可以扩大词汇量,加强对词汇的辨析、理解和使用能力,提高阅读速度,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增强审美能力,拓宽知识面等。

 

  2.文学氛围的构建能改善医学生单一的知识结构体系,平衡专业技术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提升医学生社会沟通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医学院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开设文学与医学交叉性学科,有助于医护人员职业语言能力的培养及医学伦理学与和谐的医患关系教育。文学对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作用已得到共识,如广州医学院的曾锦标着眼于《文学鉴赏》课在医学院校进行美育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他指出通过《文学鉴赏》的学习,是医学生完善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一种现实需要。

 

  3.文学氛围的构建能促进医学院校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教育趋势的改革,提升医学院校办学质量,以顺应医学教育模式转变的要求。我国的医学人文教育已经进入了审视和规划阶段,国内越来越多的高等医学院校也逐渐对医学生人文教育的培养重视起来。南昌大学的黄谦认为在十二五时期探讨江西省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的构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四、结语

 

  医学院校文学氛围的构建能提高医学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医学院校教育改革,提升医学院校办学质量。要彻底改变医学院校文学氛围薄弱的现状,必须着眼于学生的需求,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课程体系,编写合适的教材,设置多角度的文学体验模式。

 

  作者简介:

 

  朱秀芳(1984--)女,江西上饶人,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樊丽娜(1984--)女,江西南昌人,讲师,研究方向:英语翻译。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