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已涉及保持口腔卫生、预防口腔疾病的内容。围绕《黄帝内经》科学理论,阐述中医学对口齿病因的论述和预防理念。在《黄帝内经》中,着重强调牙齿健康与肾的密切关系,并提出人体的阴阳平衡理论来解释口齿疾病发生原因,指出阴阳平衡系统的破坏是产生疾病基础。中医学的口腔保健思想,注重整体观念,辩证论治。因为口齿是人机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能只限于局部看问题,并且十分重视“先天之本”和“后天之本”。在预防理念上强调“治未病,不治已病”,倡导“未雨绸繆,防患未然”,并就中药牙膏提几点看法。
1中医学治疗口齿疾病的思想理论
1.1牙齿与肾的关系
明·王肯堂《证治准绳》曰:“牙齿属肾,为骨之余,肾之标,骨之所终,髓之所养,固随天葵(是一种促进性腺发育成熟的物质)的来去而盛衰”。《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中医学认为:正常人的牙齿洁白、润泽且坚固,是肾气旺盛、津液充足的表现。因为肾主骨,生髓的生理功能,实际上是肾之精气,具有促进机体生长发育功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认为:肾藏精,肾精能够生髓,髓藏于骨腔之中,而髓养骨促进生长发育,因为肾精充足则骨髓生化有源,骨骼能得到充分滋养而坚固有力。若肾精虚少则骨髓化源不足,不能营养骨髓,则会出现骨骼脆弱无力。因此,肾-精-髓-骨组成一个系统,有着其内在联系。
因为牙齿属骨的一部分故有“齿为骨之余”之说,即然牙齿与骨同出一源,俨以牙齿也依赖于肾中精气所养,肾精充足,则牙齿坚固齐全。若精髓不足,则牙齿松动,或脱落。正如《杂病源流犀烛·口齿唇舌病源流》中说:“齿者,肾之标,骨之本也。”叶天士在《温热论》中也明确指出:“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
所以不论是在口腔的保健上还是人体生理的治疗上,都应重视养肾。如果肾精不足,骨髓空虚,骨骼失养,在小儿就会发育迟缓,骨软无力,出现五迟,五软。其中五迟便包括齿迟,即生牙过晚。在成人可因骨质疏松痿软,而见腰膝酸软甚至足痿不能行走,以及牙齿松动、容易脱落的情况。老年人因髓减骨枯还易发生牙齿骨折。
古语云:“百物养生,莫先固齿。”人的天生禀赋不同,牙齿亦然。因为与先天之精——肾精的充足与否密切相关。若先天不足者,即使很注重口腔卫生,各种牙齿疾病也可以发生,因为人体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均和肾中精气的盛衰存在着极其密切的内在联系,所以中医认为养肾精是护齿所必需的。因为牙齿是依赖于肾中精气所充养,若肾精充盛则骨髓生化有源,骨髓充足则骨骼得养,牙齿则坚固有力不易脱落,所以牙齿与肾以及骨骼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
1.2阴阳平衡与口腔疾病
中医认为,口齿病因除与肾精的盛、衰有着密切关系外,还提出了人体阴阳平衡的理论。用中医学的阴阳学说来分析人体健康和疾病的矛盾,贯穿于中医阴阳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来说明人机体上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这种阴阳平衡协调关系一旦受到破坏而失去平衡,便会产生疾病,所以阴阳平衡学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健康的标志,平衡的破坏意味着疾病的发生,因此,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的基础。
口腔疾病的发生同样是由于口腔环境阴阳系统平衡受到破坏而失去平衡所导致的,在阴阳的属性中又分为正气与邪气。正气是指人体自身存在的东西,也可以说是人体对外环境的适应能力、抗邪能力及康复能力;邪气是指各种致病因素的总称。正常健康的人其正气与邪气是对称平衡的。
疾病的发生就是正邪斗争的过程。邪正斗争导致阴阳的失调,出现各种各样的病理变化,使疾病发生。比如,在口腔的生态环境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细菌(有益菌和致病菌),在这些微生物之间同样也存在着正与邪之间的斗争。在致病菌(邪气)迅速生长、繁殖,有益菌(正气)明显减少的情况下,就出现“邪”盛、“正”弱的局面,使得口腔阴阳平衡系统失调,促使口腔各种疾病的发生。这与现代口腔医学的口腔生态学平衡理论是相吻合的。
从现代口腔医学的口腔生态学的理解与解释,就是口腔组织器官与微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生理平衡和病理的失调之间关系,从口腔生态系统来说是微生物和宿主(口腔)之间存在着复杂食物共生和拮抗关系。当口腔生态处于平衡状态时,宿主(口腔)表现为健康无病的状态,当平衡失调时,宿主就表现出各种各样的疾病。所以维护口腔阴阳生态系平衡是预防口腔疾病有效方法。
①牙本质过敏
牙本质过敏,中医学上也称齿滕,引起牙本质过敏症是由于口腔牙体的阴阳平衡系统受到各种条件因素影响,破坏了阴阳系统中的生态平衡导致牙本质过敏。现代医学认为牙本质发病原因是由于:工作环境(酸作业等)影响使牙釉磨损,使牙神经暴露等原因,使一个完整、健康的牙体某些部位受到破坏,使牙本质神经暴露,当受到温度、化学、机械等刺激,引起难以忍受的疼痛。中医学说解释认为口腔“阴阳”环境这种“邪”、“正”相搏中由于“正气”不足(牙齿磨损而神经暴露),受到强盛的“邪气”(温度、化学、机械等)侵犯。在这种“正”与“邪”的斗争中,由于“正”不敌“邪”,则引起牙齿疼痛(牙齿过敏)。
②龋病
现代医学认为龋病、牙周病的产生是因为环境因素的改变,牙菌斑生态平衡失调所致。也就是说在口腔生态环境中主要致龋菌——变形链球菌、乳杆菌等占优势,是导致龋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龋齿,历代医学名称繁多,如虫蚀牙齿、虫齿、齿龋、蛀牙、烂牙等,都是龋齿的别名。隋·巢元方《诸病源侯论》认为龋病是虫食于牙,牙根有孔,虫居其间,亦令齿痛,食一牙尽,又度食余齿。所谓的“虫”是因限于当时条件,把龋蚀牙体的细菌称为牙虫。
从中医阴阳学说的平衡系统来说就是在口腔阴阳系统的环境里,在“正”与“邪”的相博中,致龋菌(邪气)——变链菌等,战胜有益菌(正气),在这“邪”与“正”的斗争中由于“邪气”战胜“正气”致使龋病的发生。《黄帝内经》理论认为,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是否发病主要取决于人体“正气”的强弱和外界致病因素两个方面,也就是说要看“正”与“邪”双方力量的对比。如果正气旺盛邪气就不会侵入,即使侵入人体也不会使人致病;而在口腔环境中当“正气”相对虚弱,不足以抵抗“邪气”,邪气就会乘虚而入,便发生各种口腔疾病。
2中医学预防口齿疾病的理论
中医学口腔保健和预防口齿疾病的理论强调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因为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
由于中西医学形成的理论体系不同,对疾病的认识也各有不同的理论。但他们也有共同之处,即邪、正之间的斗争是导致疾病发生的根源,即所谓“致病之谓邪”。比如,现代各种预防疾病疫苗的发明和使用就是通过人体免疫机制而起作用的,也就是加强这种“正气”就增加了人体的抗病能力。
2.1治未病不治已病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巳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所谓“未病”、“末乱”,就是指疾病前状态或某种疾病的征兆,是从质变为疾病的量变积累过程,也就是说,是处于亚健康状态(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状态,也可以说是第二状态或灰色状态)。亚健康状态的特点是不断的动态变化发展,既可向健康状态转变也可向疾病状态转化,向哪方面转化取决于我们的保健措施。
“治未病”的核心意义就是要求重视疾病的预防,强调在“未病”、在疾病发生前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保健措施以防患于未然。因此可以说“治未病”是中医临床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治疗亚健康状态的理念,两者相当契合。健康是人类与自然环境及社会之间的一种动态平衡,而亚健康和疾病则是人体的阴阳失衡的结果。
2.2整体观念
中医学说的整体观念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①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如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生理功能活动中是相互协调为用的,在病理变化中是相互影响的。
②人与自然之间也是一个整体,自然间的变化(如四时气候、昼夜晨昏、地区方域等)对于人体的生理、病理均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中医治病时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2.3辩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又称辨证施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过程,但其指导思想是阴阳平衡观念。明确指出人体本身就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人的生命活动过程,就是人体阴阳对立双方在矛盾运动中不断取得平衡的过程。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阴阳两方面是相对平衡的。一旦人体的阴阳关系失调,正常的平衡状态被破坏,人体就会发生疾病。
中医学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都是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而致机体阴阳偏盛偏衰、脏腑经络功能失调的结果。因而,药物防病治病的基本作用,不外乎祛邪去因,扶正固本,协调脏腑经络功能,从而纠正机体阴阳偏盛偏衰,使其恢复阴平阳秘。药物之所以能够针对病情发挥上述基本作用,是由于各种药物各自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前人也称之为药物的偏性,意思是说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但古人未能对药物作用的物质基础进行深人的探究,以药物的偏性来解释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只能对药物作用进行高度概括。
3讨论与思考
祖国医学是我们祖先的发明和创造,不仅是中华传统遗产,也是代表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后代巨大无形的宝库。我国口腔医学的发展与中医学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中医口腔科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由于受历史条件限制,一些理论尚不清晰其科学内涵,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我们都是从事牙膏生产和应用科学研究的专业人员,肩负着生产、科研和提高产品质量的重任,所以我们必须对中药牙膏所采用的中药应有所了解。尽管目前中药牙膏的品质在不断提高,但还存在诸多不足,很多工作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地去研究。
3.1改进落后的传统提取工艺
改变黑、大、粗的煎煮提取工艺。因为这种中药煎煮法,质量低,粗糙,均一性和疗效差。在提取过程中可能因温度及溶液中复杂的化学成分环境使溶液发生物质间的络合、水解、氧化、还原等反应,也可能生成溶液中原来没有的某些新物质,从而影响药物的药效,另一方面严重影响牙膏的口味、香气、色泽和稳定性。
3.2标准化中药提取
对所选择的中药应研究确定其有效部位和有效成分再进行提取,达到“去其槽粕,取其精华”,使其化学性能、药理作用都有明确表达。避免过去中药牙膏的药物用量采取“一锅端”,如散弹打鸟,其药物作用成分、机制等细节无法言明。
3.3实现中药现代化
实现中药现代化,使之有中药特色的质量标准评价体系,使之科学化、标准化。发扬中药牙膏的优势,充分体现中药牙膏自身特色和民族性,主要表现其对口腔疾病有独特的预防功效、明确的作用机制和有自己的技术核心,还蕴藏着中医中药传统文化。虽然实现这一目标任重而道远,但这应该是“必须”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中药牙膏”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使之早日从中闰走向世界,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作者:潘超(天津蓝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300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