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中医学论文

内丹医学与中医学关系刍议

2016-09-11 13:0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内丹医学是道教医学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学的重要内容。内丹医学与中医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反映了二者作为整体与部分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内丹医学是道教医学的组成部分,是由内丹术的医学应用而形成的一门独特的传统医学门类。《中国大百科全书》对内丹、道教医学与中医学的关系做了精到的阐述,认为道教医学“它包括服食、外丹、内丹导引、以及带有巫医色彩的仙丹灵药和符咒等,与中国的中医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医学和药物学的精华为中国医学的组成部分。”本文从内丹医学与中医学关系的角度,具体探讨二者的联系和区别,就教于各位方家。


  一、中医学对内丹医学有重要的影响


  内丹医学与中医学既然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中医学对内丹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无论从起源上还是发展过程中,也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方法上,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中医学是内丹医学之源。在远古巫医中,就有内丹思想萌芽,巫医的“移精变气”说就是典型的代表。《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篇》说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移精变气”,就是在万物有灵观念支配下,巫医用祝咒祷禳的手段来控制精气神灵,得以驱邪治病。“移精变气”说的特点,就是将“气”与“神”联系起来,作为决定人体生老病死、夭寿强弱的关键因素,正如《庄子》所言:“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因此,“移精变气”说的巫医思维方式和巫术,是内丹医学重视精、气、神思想的起源。


  2.内丹医学的许多名词概念、修炼方法也来自中医学。例如,《黄帝内经》就对内丹医学有直接影响。《黄帝内经》大约成书于西周以后、秦汉以前,是已知最早的成系统的医学著作,该书以朴素唯物论和自发辩证法思想为指导,对治病和养生做了系统全面的理论阐述,一直被后世奉为圭臬。其《素问》之《上古天真论》、《四季调神大论》、《阴阳应象大论》、《灵兰秘典论》等篇,论述了饮食起居、调摄精神之道,尤其是揭示了不同时间、方位的养气调神与人体器官的关系,成为后世内丹医学具体修炼方法的重要理论来源。其《灵枢》之《经脉》、《本神》等篇,建立了经络学说,将人体经络系统结构分为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络脉、孙络等,认为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和脏腑器官联系的纽带,用意念或呼吸推动气血运行,使之通畅条达,可以达到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的健康。这一经络与内丹关系 的理论,是后世内丹医学的重要根基。明代的著名药物学家李时珍,也著有《奇经八脉考》,“以备学仙医者筌蹄之用”,认为“医不知此,罔操病机?仙不知此,难安炉鼎!《奇经八脉总说》他对奇经八脉的论述,可说是内丹医学经络学说的最好概括和总结。再如,“丹田”的思想也是医家提得较早,“丹田”一词最早数见于汉代,而东汉末年的医学家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到“丹田有热”,已开始从内丹的意义上使用“丹田”概念。


  3.许多中医学家本身又是内丹医学家或用内丹医学治病,为内丹医学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如东汉末年的张仲景、华佗,采用导引吐纳的医术,华佗还编有《五禽戏》,为导引术经典。晋葛洪综医学家与金丹道教的创始人于一身。孙思邈既是医学家,又是道教学者,他除著有《备急千金药方》外,还有《千金翼方》、《摄养论》、《存神炼气铭》、《摄养枕中方》、《卫生歌》、《保生铭》等,都有内丹医学的内容。宋元四大医家以及明代的李时珍、张介宾、清代的傅山等著名医学家,都研究过内丹医学并对内丹医学作出过贡献。

blob.png

  二、内丹医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内容


  内丹医学属中医模式的一个子系统,并占有核心的地位。内丹医学与中医学的联系是中国古代道医一体的典型反映。道教与医学的紧密关系,不仅表现为二者的起源同出于巫,以及道教外丹术即是中医丹药学,而且更为典型的是,道教的内丹医学是中医学的主要内容。王庆余、旷文楠著《道医窥秘》概述了道与医的总体联系,认为:“所谓医道一体,是指医学与道教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曾经有过的极为密切的紧密联系,这种联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出现许多著名的道家兼医家,他们既是高道,亦是名医,集医道于一身;二是道家与医学在医学理论发展中互相渗透,对古代中医重要理论的建树起了较大的作用。上述二者总的结果是:道教与医家的共生一体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有人甚至认为“道家医学是中医学的根本”,这种分析对于说明内丹医学与中医学的关系,也是正确的。


  1.内丹医学是中医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内丹术的前身即行气、导引、吐纳、房中等术, 一开始就是作为巫医的治疗方法。如《太平御览》引《世本》所记巫咸,尧臣也,以鸿术为帝尧之医”。所谓鸿术,就是行气、导引、吐纳的方法。可见在帝尧时代,这些方法就是医学的主要方法了。再如,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古医书,其中就有《导引图》及《却谷食气篇》等。在内丹术的形成期和发展期,内丹医学也一直是中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上面所列举的那些道医合一的人物,如葛洪、孙思邈、陶弘景、崔希范等,以及对内丹医学有所研究和贡献的医学家如华佗、张仲景、李时珍等,他们的医学都包含有内丹术。也就是说,内丹术与中医学是互为源流、互为内容的,作为中医学内容的内丹术就是内丹医学。


  2.内丹医学对中医学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例如,中医学对人体经络的认识,虽然有《黄帝内经》的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络脉、孙络的系统,并对内丹医学的影响极大,但内丹医学对任、督二脉的重视,以及对人体许多穴位的认识,是中医学所没有的,这是通过内丹的内炼所感觉出体内气机运行路线而发现的。这些创新,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了中医学对经络的科学认识。再如,中医学对命门的认识,就得益于内丹医学的“丹田”理论。明代著名医学家张介宾就是运用内丹医学对丹田的认识来探索命门,充实和发展了中医命门学说。他质疑《难经》“右肾为命门”的说法,认为命门“居于两肾之中,即人身之太极”(《真阴论》〉,为“水火之府”、“阴阳之宅《三焦包络命门辨》〉,实际讲的就是丹田。清代名医徐大椿也是按照内丹的丹田论来研究命门,他说:“所谓元气者,何所寄耶,五脏有五脏之真精,此元气之分体者也,而根本所在,即道经所谓丹,《难经》所谓命门,《内经》所谓七节之旁,中有小心。阴阳阖辟存乎此,呼吸出人系乎此,无火而能令百体皆温,无水而能令五脏皆润,此中一线未绝,则生气一线未亡,皆赖此也。《医学源流论》)中医学中还有许多养生和医病的具体方法,都是来自内丹医学的贡献。


  3.内丹医学最能体现中医学的特点。首先,中医强调治病应治“未病”,《内经》首先阐发的是治“未病”的理论,《素问·四气调神论》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素问·八正神明论》也说:“上工救其萌芽”。炼内丹,就是保健预防、增强体质的方法,完全符合中医治“未病”的医则。其次,中医主张治本,而内丹医学从身体内部炼丹,不从外部取药,最典型地表现了中医治本的特点。《内经》提出“治病必求其本”;《素问·标本病传论》说:“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必且调之,乃治其它病。”中医还主张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本就是人体自身的机能,炼内丹就是依靠身体自身的机能发挥作用,治病强身。再次,中医最突出的基本观念和方法是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治,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和外界自然环境有密切的联系,因而要采用称为“八纲”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种辩证方法,扶正祛邪。内丹医学以先天气和后天气、内气和外气来调整人与外界环境的关系,以内丹的周流运行来调动人体的整体功能,以丹药的温养吸散来克服病灶,以内气的消散发放来转移、化解病气以扶正祛邪,完全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治的方法特色。最后,中医认为经络互通、脏腑相连,注重俞穴的主治性能,而内丹医学也是以内丹在人体经络中流通,遇气穴而温养,与中医经络俞穴学说相一致。


  三、内丹医学与中医学之不同


  内丹医学作为中医体系的一个部分,虽然二者共同遵循着同一的基本理论,但内丹医学又有其个性,表现出与中医学不同的特点。首先,中医学相对是一种“他治”的方法,即治疗别人的疾病,而内丹医学则主要是“自治”的方法,重点在防治自己的疾病,“他治”只是近年所谓内丹功所发展出的方法;其次,中医学侧重于通过中药来治疗疾病,而内丹医学则是靠人自身体内的精、气、神炼就“内丹”,作为治病的“内药”;再次,中医学尽管也讲精、气、神,但着重于调整人后天的精、气、神的状态,而内丹医学则是使后天的精、气、神返回到先天,重视的是元精、元气、元神;复次,中医学和内丹医学尽管都有共同的经络系统,但内丹医学独重奇经八脉,尤重任、督二脉;又次,中医学只是以治病为目的,而内丹医学则不仅能治病防病,而且还能开发人的多种潜能,具有突破“医学”领域的更为广阔的应用功能和前景。因此,内丹医学不仅是中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对中医学的重大发展。最后,值得特别指出的,正如人们对中医的科学性本身就有看法,如果以此来审视内丹医学,那就更会遭受诟病。内丹医学中包含了许多难以用现代科学理论来解释而且未加现代科学论证的理论和方法,甚至带有一定的荒诞不经和迷信的成分,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警惕,决不可不加甄别地应用。而中医学与之相比,则由于更加受到重视正逐渐地纳入到现代科学体系之中。


  作者:戢斗勇(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学报编辑部,广东 佛山 528000)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