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中医学论文

解剖学教学中的科学记忆方法

2016-03-05 11:5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古老的形态学科,同时也是高等医学院 校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作为其他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课 程的基础,人体解剖学的学习效果对医学生的成长具有极其重 要的意义。但解剖学名词术语复杂繁多、学习内容枯燥乏味,学 生普遍反映理解不易,记忆更为困难,导致其学习效率低下,并 影响学生自信心的建立。因此,在解剖学教学中采用新的措施 和方法,改变目前‘‘填鸭式”教学及死记硬背的学习状态,以提 高其学习效率,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重庆医科大学人体解 剖学教研室的教师在本科生解剖学教学实践中,根据记忆的特 点,使用科学的记忆方法来指导课堂,将解剖学教学内容的学习 与记忆的不同环节结合起来,有效提高了学生对解剖学知识的 记忆效果和学习效率。现就实践中采取的措施予以报道交流, 以促进人体解剖学教学的更快发展。

  

  1 解剖学教学中常用的科学记忆方法人体解剖学是描述正常人体形态、结构、功能(系统解剖 学)及局部结构相互位置关系(局部解剖学)的学科,对知识点 的记忆是学习解剖学的基础。记忆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 及回忆等环节。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对医学生解剖学的学习 非常重要,只有将解剖学的知识记忆牢固,在后续学习阶段才能 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推理、分析,理解并解决临床的问题。解 剖学中常用的科学记忆方法包括有意记忆法、理解记忆法、联想 记忆法、多通道记忆法、精选记忆法、谐音记忆法、口诀记忆法等 多种方法。在解剖学的教学过程中,恰当的使用其中一种方法 或者将多种方法联合使用,_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加 深其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记忆效果;另_方 面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分析和归纳能力,提高其 综合素质。科学记忆方法的使用需要遵循以下3项原则:①表 征化原则,借助于形象直观、容易记忆的表象来辅助记忆;②组 织化原则,根据特定的主题或情节组织大脑中已有的知识结构, 并将它们与要记忆的新知识联系起来,以辅助记忆;③联想化原 则,通过联想,把需记忆的新知识与脑中固有的知识结构相联doi: 10.11659/jjssx. 05E015014基金项目重庆市教委教改基金重点项目(09-2-061);重庆医科大 学教育教学重点项目(JY1404)

  

  2 科学记忆法对解剖学教学的指导作用


    2.1 注重学生对解剖知识的第一印象,打牢识记基础识记是学习主体产生记忆的第一步。心理学研究发现,人 的记忆按照保持时间的长短可分为长时记忆、短时记忆和瞬时 记忆。记忆与刺激的强度有关,其始于瞬时记忆,即刺激作用后 0.25 -2 s的瞬间所产生的记忆,此时间段所记忆的信息比较形 象生动。记忆第一阶段为信息从瞬时记忆到短时记忆的转变过 程,记忆信息的保持是其转变为短时记忆的前提条件,而特定信 息能否顺利进入短时记忆则取决于这些信息受到的关注程 度[1]。由此可见,引导学生接受特定信息时,应该充分利用学 生的选择性知觉,先将重要的刺激信息传递给学生,以吸引其注 意力而引起瞬时记忆,并将其转变为短时记忆。笔者在解剖学 绪论的讲授中即强调解剖学在后续学习中的重要性(为通向临 床医学的桥梁课程,医学中超过1/3的名词术语来源于解剖学 等),从学习之初就让学生对本课程的知识给予足够的重视,使 教师所讲授的各章节知识点,都能刺激学生形成有效的记忆。

  

  对于初次学习的解剖结构,教师遵循记忆的表征化原则,使 用生动直观的表象来帮助学生建立记忆的第一印象。如肛管的 相关结构(肛柱、肛瓣、肛窦、齿状线)比较复杂,学生对其空间 关系难以理解。教师在讲授肛管时使用紧贴黑板张开的手模拟 该结构:伸直的手指代表肛柱,相邻指根间的皮肤代表肛瓣,指 根间皮肤与黑板间的陷窝代表肛窦,指根及其间皮肤上缘的连 线代表齿状线2],见图1。如此讲授,学生觉得特别形象生动, 记忆效果也非常好。对于应用性较强的知识点,教师在教学过 程中采用联想记忆法(联想化原则),帮助学生建立从形态结构 联想到生理功能、从基础理论联想到临床实践的思维方法,使学 生意识到,现在所学的解剖结构对其他基础课程及后续临床课 程的学习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如在讲授胸膜及胸膜腔时, 除对其结构和分部进行介绍外,为加深学生印象,还简要介绍了 胸膜(腔)在呼吸过程中的作用,并让学生课后思考胸膜腔损伤 (气胸)时,可能产生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对 解剖结构进行理解和记忆的能力。在解剖学习进入到一定阶段 时,教师遵循记忆的组织化原则,针对特定的解剖结构或临床问 题、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选取合适的内容,鼓励学生课后查阅资 料、撰写综述,将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前沿进展都联系起来,对这些内容具有全面的了解。通过上述措施的施行, 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有了更深的认识,有助于学习的知识从瞬 时记忆转变为短时记忆。

  blob.png

  2. 2采用合理教学方法,加强对解剖结构的记忆保持是指已获取信息在大脑中的储存及巩固过程。信息在 短时记忆环节贮存的时间短,在无复述的条件下仅能维持5 ~ 20 s,最长也不超过1 min;同时,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仅有 (7 ±2)个组块。只有及时的复习和巩固,短时记忆的知识才能 进入长时记忆。根据短时记忆的原理,为保证学生对所学知识 能进行有效的短时记忆,教师将解剖实验课分为3个阶段:提示 性讲课、观察标本(解剖操作)、小结,各阶段均囊括适量的知识 容量,防止信息超载,以保证学生对讲授的知识能进行有效的短 时记忆。在提示性讲课阶段,教师简明扼要的介绍本次课的重 点和难点内容,讲授方式上注意合理的短暂停顿,以保证每次需 记忆的信息量在(7 ±2)个组块内;在观察标本或局解操作阶 段,采用学生相互交叉提问及教师抽查提问的方式,并即时通过 标本结构的观察来验证,使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在课堂小结阶 段,则将一些分散的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加深学生对这些 知识的印象。

  

  学习的知识积累到一定量时会发生相互影响,出现前摄抑 制和倒摄抑制。前摄抑制也称前摄干扰,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 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反之,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 材料的干扰作用,称为倒摄抑制(倒摄干扰)。抑制一般产生于 学习2种不同而又彼此类似的知识点时,针对此作用,教师采用 列表记忆法、对比记忆法等方法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而加以 克服。如将上肢骨与下肢骨相比较,指出其异同,以减少干扰; 再如在讲授男性尿道的3个狭窄时,学生可能会受到之前所学 的输尿管、食管狭窄(3个)的干扰,因此,教师将男性尿道与输 尿管、食管的狭窄列表进行比较,从而更好地进行对比和记忆。 而且,教师也鼓励学生在睡前和清晨等无干扰的情况下复习所 学内容,以达最佳记忆效果。

  

  艾宾浩斯等证实人的记忆存在“过度学习”效应3 ,并且其 “度”是150% ,即学习内容达到初步掌握的程度后,如果再用原 来所花时间的一半进行巩固,使学习程度达到150% ,将使记忆 得到强化,所记内容是最牢固的H。根据该理论,教师让每位 学生自我分析、总结自身记忆的“度”针对解剖学重点内容的 学习,按照增加50%记忆程度的办法实行,克服因记忆度不足 而导致的遗忘。

  

  2. 3科学安排解剖学知识的再认和回忆记忆的知识点在整个材料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可以产 生影响,即位于材料两端的内容易于记住,位于材料中间的则难 以记住,这就是心理学中所谓的“系列位置效应” 5。为了克服 “系列位置效应”的影响,教师在阶段性复习时,打乱教材章节 框架的顺序,借助于提纲网络法,从分散的知识点中找出内在联 系,理出脉络,按照逻辑关系将尽可能多的知识点串起来,形成 知识网络体系。如在复习心血管时,由主动脉穿膈肌的主动脉 裂孔,联系到膈肌的形态、3个裂孔的高度及其穿过的各结构, 将运动、消化等系统与心血管系统的相关知识通过膈肌联系起 来。这样不仅消除了 “位置效应”的影响,而且将不同的知识点 有机的融合起来,有利于学生不断的复习。

  

  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理论,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 学习后不同时间段遗忘的速率不同,在初学后短时间内 (20 min ~24 h)遗忘速率最高,记忆量快速下降,以后逐渐变 慢,但脑中记忆的信息仍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遗忘,如果不定期 地再认或复述学习内容,这些记忆信息可能会完全消失。针对 此规律,教师让学生按照先“密”后“疏”的方法进行复习,并采 用课后留习题让学生思考、课前抽查提问的方式进行督促。同 时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设置既包含解剖基础知识又结合临床 诊疗的话题进行讨论,如阑尾手术时腹壁切口的层次、不同神经 损伤表现的定位等,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分析叙述,学生回答 不全时教师再给予引导或让学生们相互补充。这样不仅加深了 对知识的记忆,还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为了帮助学 生复习和提高,解剖学教研室还在学校的支持下,开设了拓展性 解剖学课程H ,将解剖实验室对学生“半开放”。学生根据自身 学习兴趣、未来职业取向等情况,自主提出问题并查阅资料,再 与教师讨论确定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课外时间),带着问题进 行相关的验证性实验和/或创新性实验,即复习课堂学习的内 容、解剖“教学计划外局部”或从事大体解剖科研活动。通过该 课程的开展,将学习过程从课内拓展至课外,从已学的基础知识 拓展至未知答案的创新性知识,所学知识在查阅文献过程中不 断得到复习和充实,使知识的遗忘率降至最低。拓展性教学也 培养了学生严谨和创新的精神,部分参与的学生在解剖过程中 还有新的发现,目前已撰写并发表短篇报道2篇_。

  

  3结论


   总之,根据解剖学科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遵循科学记忆 的规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意识地引导 和鼓励学生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摸索、比较和选用适合自己的 记忆方法。通过分析、综合、归纳、比较等记忆方法的运用,使学 生掌握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记忆效率,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同 时,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对所学的知识形成概念,认识 规律,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自学能力。通过以上措施的 实施,让记忆不再成为解剖学学习的障碍。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