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中医学论文

徐州市在校大学生对艾滋病认知行为现状的调查

2015-11-12 09:3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论文导读:为了解艾滋病对大学生所产生的影响。了解调查对象的艾滋病的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状态。虽然被抽查对象绝大部分知道不洁性行为、血液制品、污染针头、母婴均是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调查问卷的第二部分:经统计得出的数据显示:大学生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是既同情关爱又有排斥恐惧心理。
关键词::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大学生

  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cquired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的译名,我国曾一度译为“爱滋病”,因容易造成仅由性行为传播的误解,故现统一译为“艾滋病”。根据目前的研究,艾滋病病毒分为HIV-1和HIV-2两种类型,HIV-2局限于西部非洲,且毒性较弱,而HIV-1则分布广泛,是引发艾滋病全球流行的主要原因。HIV-1又可进一步分为三大进化群,共12个亚型,中国已发现8种HIV-1亚型(A、B、B'、C、D、E、F、G)    [5]    。
  2005年11月21日,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官员在新得里公布的报告显示,全世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总人数达到最高水平,全球估计共有3860万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其中一半以上是15~24岁的青少年,15岁以下的儿童230万,每天有6000名15~24岁的青少年感染HIV   [3]   。青少年正成为受艾滋病危害最大的群体之一   [4]   。为了解艾滋病对大学生所产生的影响,对徐州市五所不同类型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及其所在院校的艾滋病健康教育环境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徐州市五所不同类型高校(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师范大学、徐州医学院、九州职业技术学院、彭城大学)共500名学生(回收有效问卷487份)。其中男性274名,女性213名;户口来自城镇的有227人,来自农村的有260人;一年级学生156人,二年级学生147人,三年级学生103人,四年级学生81人;医学类专业121人,非医学类专业366人。
  1.2调查方法
  ①问卷调查形式,了解调查对象的艾滋病的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状态。按各校在校学生数占五所高校在校学生总人数的比例,决定投往各高校的问卷数。例如:中国矿业大学在校生大约2万,占五所高校总在校生数的32%,所以投往该校的问卷数为500×32%=160份。
  ② 访谈法,通过调查小组成员与受访者的相关谈话内容,直接了解调查对象关于艾滋病的认知程度及其所在院校的健康教育师资,“防艾”工作现状等。
  2 结果
  2.1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共调查四类五所高校,发放问卷500份,共回收487份有效问卷,其中男性274名(56%),女性213名(44%);户口来自城镇的有227人(47%),来自农村的有260人(53%);一年级学生156人(32%),二年级学生147人(30%),三年级学生103人(21%),四年级学生81人(17%);医学类专业121人(24%),非医学类专业366人(76%)。(见表一)
  表二 受访者类别情况表
  

同时,通过数据的比较可以看出医学专业的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了解比非医学专业的学生更为全面;来自城市的学生比来自农村的学生掌握的更好一些。(见表三)
  表三
  

性别 户口 年级 专业(医学、非医学)
男 % 女 % 城镇 % 农村 % 一 % 二 % 三 % 四 % 医学 % 非医学 %
274 56% 213 44% 227 47% 260 53% 156 32% 147 30% 103 21% 81 17% 121 24% 366 76%

控制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关键是预防,预防的关键是行为改变。论文大全。行为改变有两方面的意义:正面意义是鼓励保护行为;反面意义是改变危险行为,而我们的学校等教育部门也正是应该致力于通过这两个方面来引导我们的大学生正确认识艾滋病并通过自身行为改变来有效的预防艾滋病。“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是我国的古语,一个人的行为改变是不容易的,所谓“积习难返”,但不是不可能的   [11]   。这与教育部门对“防艾”建设的态度以及对大学生的教育力度与教育方法是息息相关的。另一方面,我们不能忽视“防艾”建设工作的持久性和不可间断性,因为大学生心理机制不够成熟,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薄弱。这样就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刚教育过时,坚持了一段时间,但时间久了就放松了警惕,就又恢复了老样子。这正是“防艾”工作中的又一注意点和难点:学生的危险行为不定时故态复萌。“防艾”教育工作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大学生开始行为改变的动力和坚持下去的动力是不同的   [10]   。
  行为改变的关键在于教育。本次调查表明青年大学生对艾滋病病毒感染存在误解,而造成他们产生误解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性无知。这就告诉我们一点:“防艾”工作要与性教育共同进行。不可否认,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性教育既可能产生积极后果,也可能产生消极后果。但因为有可能产生消极后果就不对大学生进行性教育,无异于因噎废食,明显是不可行的,也是对大学生的成长有害的。这就要求教育部门谨慎考虑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性教育的方式,要最大限度的减少可能产生的消极后果。
  另外,文明道德教育是不容忽视的,在本次调查中有部分大学生表示在被不公平传染艾滋病后会有报复心理,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这就涉及到个人的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问题了,所以学校必须加强并贯彻文明道德教育但是也要看到文明道德教育是慢作用的。道德教育不仅是一个认知提高的过程,而且是一个感情变化的过程。因此需要时间来对学生潜移默化。
  总而言之,大学生的“防艾”工作必须将“治标”(安全性行为)与“治本”(性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必须“标本”兼治。

参考文献:
[1]吴尊友.大力开展我国艾滋病行为干预的研究。疾病控制杂志,2000,4(1):4-8
[2]KDMORED,HAYTER E.Risk and sex: Ego-centricity and sexual behavior in young adults.Health Risk & Society, 2000,2(1):23-32
[3]邵一鸣.第十一届国际艾滋病大会药物与疫苗及其评价。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1999,5(2):39
[4]Paul Webster. HIV/ AIDS explosion in Russia triggers research boom.Lancet,2003; 36l : 2132 – 3133
[5]李楯. 艾滋病在中国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6]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 警惕艾滋病—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
[7]Siegel D, et al. AIDS knowledge, attitudes, and behavior among intercity. Josh1991:61(4)
[8]邱仁宗.艾滋病、性和伦理学 首都是师范版社.1999
[9]吴尊友.艾滋病危险行为与行为干预.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1,10:321-322
[10]郝雁,权正良. 艾滋病-大学生健康教育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11]何景林,张冰,李严平,等.101例大学生有关艾滋病的个案访谈 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1996,2(6):266-268.
[12]http://www.xzuobiao.com/zhishi/ShowArticle.asp?ArticleID=76
[13]王文均,张王景,庞淑兰.唐山市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与性观念调查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2
[14]葛丽敏佟伟张倩文李瑞赵志杰. 大连地区部分高校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调查. 中华医药杂志.2003年10月第3卷第10期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类别 不同专业 不同生源
医学专业 非医学专业 城市 农村
第 一 部 分 ︻ 知 识 ︼ 正 确 率X X≧80% 102
78/121=64.5%

24/366=6.6%

57/227=25.1%

45/260=17.3%
50%≦X≦79% 298
37/121=30.6%

261/366=71.3%

144/227=63.4%

154/260=59.2%
X≦50% 87
6/121=4.9%

81/366=22.1%

26/227=11.5%

61/260=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