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医学检验论文

Cys C对2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相关性发展综述

2015-07-16 19:0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与2型糖尿病(T2DM)慢性并发症的相关性。方法:100例T2DM患者根据是否合并T2DM慢性并发症分为无合并糖尿病并发症的糖尿病对照组(NC组),合并周围血管病变(PAD)组、合并肾脏病变(DN)组、合并视网膜病变(DR)组,合并周围神经病变(DPN)组,测定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胰岛素(FINS)、血清胱抑素C并分析血清胱抑素C与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2型糖尿病合并PAD、DN、DR以及DPN组的血清Cys C水平均高于不合并糖尿病并发症的糖尿病对照组(NC组)(P<0.05)。结论:血清胱抑素C升高可作为提示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肾脏病变、视网膜病变、周围周围神经病变危险性增加的参考指标,并可能是T2DM患者慢性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关键词】 Cys C; 2型糖尿病; 慢性并发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饮食结构也有所变化,以糖尿病为首的一类慢性疾病已逐渐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难题。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周围血管病变、肾脏病变、视网膜病变和周围神经病变,是导致T2DM患者截肢、终末期肾病和成人失明的主要原因,80%左右的糖尿病患者最终死于心血管事件,因此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防治的重点,然而目前缺乏有效地早期诊断生物学指标。血清胱抑素C(Cys C)是一种理想的反映GRF变化的内源性标志物,其在所有的有核细胞都能合成并稳定分泌,不受患者的性别、年龄、饮食、炎症和体重的影响。是评价2型糖尿病综合并发症中灵敏度较高的标志物[1]。本研究对2型糖尿病伴或不伴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肾脏病变、视网膜病变、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Cys C水平进行了比较分析,旨在探讨Cys C与2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间的相关性,以期为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早期诊断和防治寻找到可能有效的生物学指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7月-2014年7月于笔者所在医院住院的T2DM患者100例,其中男69例,女31例,年龄31~76岁,平均(58.27±10.01)岁。均符合WHO糖尿病诊断及分型标准。根据是否合并T2DM慢性并发症分为无糖尿病并发症的糖尿病对照组(NC组)20例,患者年龄34~72岁,平均(59.4±6.7)岁;合并周围血管病变组(PAD组)21例,患者年龄30~68岁,平均(52.4±1.6)岁;合并肾脏病变组(DN组)18例,患者年龄31~71岁,平均(54.4±9.2)岁;合并视网膜病变组(DR组)27例,患者年龄35~76岁,平均(55.7±7.1)岁;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组(DPN组)14例,患者年龄30~76岁,平均(59.4±5.4)岁。排除标准:入院时有应激、感染及酮症并发症。严重肝肾功能不全,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及其他非糖尿病引起的周围血管、周围神经性疾病患者。
  1.2 方法 (1)收集基线资料:记录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等一般资料;(2)生化指标测定:所有患者于入院第2天空腹取肘中静脉血,测定生化指标。使用全自动生化仪器是贝克曼DXC800,糖化血红蛋白在生化仪上测定,空腹胰岛素采用化学发光法,周围血管病变是采用颈部大血管超声检查,视网膜病变是采用眼底血管造影。Cys C采用胶乳增强投射比浊法测定。
  1.3 慢性并发症诊断 (1)大血管病变(周围血管病变PAD):采用双下肢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根据其严重程度进行评分,>0分为存在大血管病变[2];(2)糖尿病肾脏病变(DN):在避免剧烈运动下,留取患者24 h的尿,记录尿量,混匀后留取标本5 mL,测定尿白蛋白和肌酐,计算尿白蛋白/肌酐比值,>300 mg/g者为糖尿病肾病[3];(3)合并视网膜病变(DR):采用彩色眼底照相检查:采用免散瞳眼底照相,眼底照片分级诊断标准采用国际眼科学会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级标准[4];(4)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诊断:依据:明确的糖尿病病史,具备周围神经病变的症状与体征;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检查等有阳性发现;可以排除其他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的原因。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五组各观察指标比较 FBG、HbAlc、HDL-C、HOMA-IR等指标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糖尿病慢性并发症PAD组、DN组、DR组以及DPN组病程较NC组长,合并并发症的四组TG、LDL-C、Cys C水平高于N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N组Cys C高于NC组及其他合并并发症三组(PAD组、DPN组、DR组),而GFR低于其他四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一般临床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结果显示血清Cys C与Scr呈正相关(r=0.234,P<0.05),与GFR呈负相关(r=-0.396,P<0.05),与病程、BMI、WHR、FBG、HbAlc、TG、TC、LDL-C、HDL-C、HOMA-IR等无明显相关性。
  2.3 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以T2DM是否合并并发症PAD、DN、DR及DPN为因变量,以病程、BMI、WHR、FBG、HbAlc、TG、TC、LDL-C、Scr、Cys C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Cys C进入回归方程,提示Cys C是T2DM患者合并PAD、DN、DR及DPN的危险因素。
  3 讨论
  2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是现今医学界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其患病率高,治疗难度大。而并发症发病率最高的为糖尿病肾病,主要是由于糖尿病患者体内血糖异常引起的,血流动力学、细胞因子、生长因子等一系列因素变化导致的肾小球相关血管功能障碍引起的肾小球硬化[5]。由于患者体内血糖异常增高,首先导致微血管病变,故早期病变症状比较轻微。如不加干预,随着病情发展,血管病变进一步加大,肾脏会出现一系列变化,包括体积增大、功能障碍、滤过率增加、出现蛋白尿,一直到肾滤过率下降出现肾功能不全症状[6]。对患者的器官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严重者将有生命危险。而经临床研究发现Cys C是可以较早的反映出此类疾病。
 Cys C是一种含有122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又称为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蛋白,Cys C的重要的功能是 对内源性的半胱氨酸蛋白酶的活性进行抑制,并且可参与细胞内外蛋白质的水解与调控,保护细胞避免遭受不适当的外源性蛋白水解[7]。Cys C是一种理想的反映GRF变化的内源性标志物,其在所有的有核细胞都能合成并稳定分泌,不受患者的性别、年龄、饮食、炎症和体重的影响[8],是评价2型糖尿病综合并发症的标志物之一[9]。
  Cys C作为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物家族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转录并表达所有核细胞内的基因,具有显效性[10],广泛存在于各种组织的有核细胞和体液中,是一种低分子量、碱性非糖化蛋白质,分子量为13.3 KDa,由122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可由机体所有有核细胞产生,产生率恒定。由于Cys C速度具有恒定性,且缓和体重、年龄、性别以及相关炎症状态对其均不造成任何影响,因此其通过肾小球滤过膜时,能为近端小管所吸收、分解[11-12]。作为一种不受其他病理变化影响,并以恒定速率在有核细胞中表达的低分子多肽,Cys C具有较强靶向性,肾脏是其独一无二的代谢与滤过器官,因此,Cys C又是较为敏锐的,是可将肾小球滤过率清楚反映出来的指标[13-15]。
  本研究观察2型糖尿病伴或不伴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患者的Cys C水平,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合并PAD、DN、DR以及DPN组的血清Cys C水平均高于不合并糖尿病并发症的糖尿病组(P<0.05);而DN组的Cys C又高于PAD、DN、DR另外3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Cys C与GFR呈负相关,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提示Cys C是T2DM患者合并PAD、DN、DR及DPN的危险因素。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提示,血清Cys C与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血清Cys C升高可作为提示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肾脏病变、视网膜病变、周围周围神经病变危险性增加的参考指标,并可能是T2DM患者慢性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王薇,陈怀生,徐丹,等.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Cys C水平与体重指数的关系[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6):4011-4012.
  [2]潘长玉,高妍,袁申元.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发生率及相关因素调查[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1,14(9):323-326.
  [3]白福艳,王译晨,高影,等.Cys C测定对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17(11):2019-2022.
  [4]张红霞,贾卫平,包玉倩,等.免散瞳眼底照相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效果的评价[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7,20(15):395-396.
  [5]龙艳,黄漓莉,李争明,等.Cys C和脂联素与2型糖尿病高尿酸患者大血管病变的关系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17):1977-1980.
  [6]柴杰,吕凌波,李海燕,等.2型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探讨[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17(6):1034-1036.
  [7]邓之敏,王志剑,吴建国,等.2型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患者Cys C改变及临床意义[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3,21(10):886-889.
  [8]陈兰英,李红,卢薇娜.Cys C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3,29(5):377-379.
  [9]马文杰.Cys C联合糖化血红蛋白以及β2微球蛋白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医师杂志,2013,15(12):1692-1694.
  [10]刘泓键,刘朝东,魏文涛,等.Cys C对2型糖尿病肾病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3,23(27):40-46.
  [11]陈中友.血胱抑素、β2微球蛋白、超敏C蛋白联合检测2型糖尿病早期肾损害诊断价值[J].华夏医学,2013,1(1):68-71.
  [12]贾茗茗.尿微量白蛋白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在2型糖尿病早期肾损害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36(12):225-225.
  [13]林明相,赵玲敏.3项指标联合检测在2型糖尿病早期肾损害的诊断价值[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18(9):2315-2317.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