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药学论文

维生素药物临床应用的分析论文(共2篇)

2023-12-10 08:0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第1篇:维生素药物ADR报告的分析


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物质代谢和某些特殊生理功能不可缺少的一类低分子有机化合物,在调节物质代谢,促进生长发育和维持生理功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按其溶解性能分为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A、D、E、K等)和水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B族、维生素C、维生素PP、叶酸等)。随着维生素作为一种临床营养治疗手段广泛服务于人类,其引起不良反应(ADR)的报告越来越多,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笔者拟通过对我院2002—2011期间收集到的81例维生素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旨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信息参考,减少ADR的发生。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来源于我院2002年1月一2011年12月收集的81例维生素类ADR报告。男34例(42.0%),女47例(58.0%),年龄2?82岁。


1.2研究分析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分别对患者年龄、性别、报告人、ADR涉及药物的种类、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并按照国家ADR监测中心制定的ADR判断标准进行评估。


2结果


2.1ADR报告来源与剂型分布81例ADR报告中,来自门(急)诊5例(占总例数的6.2%),住院患者76例(占总例数的93.8%),其中口服剂型报告8例(占总例数的9.9%),注射剂报告73例(占总例数的90.1%)。


2.2ADR发生的年龄分布由统计结果可知,60岁以上年龄段发生的ADR为37例占45.7%;其次为0?20岁年龄段ADR为21例占25.9%;不良反应发生最少的年龄段为20~40岁之间,仅有9例,占11.1%。


2.3引起ADR的药品种类及构成比脂溶性维生素^引起的ADR居首位,有42例,占51.9%,其次为维生素C注射液15例,占18.5%,ADR最少的为仅3例。


2.4ADR所涉及的系统及临床表现81例ADR患者涉及多个系统,共计102例次,其中涉及最多的为皮肤及其附件,共计25例次占24.5%,其次是循环系统22例次占21.6%。


2.5ADR的发生情况及转归ADR关联性评价及其严重程度分级均参照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ADR评价判断标准。其中,严重药品不良反应5例,占6.2%,多为静脉使用后出现;新的不良反应2例,占2.5%般药品不良反应74例,占91.4%。多数不良反应在停药后消失或缓解,少部分需在停药时加用其他药物治疗后改善,其中34例治愈,47例好转,无患者死亡。


3讨论


3.1ADR与患者年龄关系维生素多不能在体内合成,或者所合成的量难以满足机体的需要,需要通过食品或药品等方式从外界摄取,然而过量摄取会导致维生素中毒。由调查结果可知,维生素导致的不良反应在各个年龄段均有发生,且以60岁以上的人群居多,考虑老年患者常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或肠道功能障碍,维生素类药物使用较为广泛,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肝、肾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减退,从而影响药物的代谢和消除,导致较高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提示医务人员应该关注这部分特殊人群的合理用药,加强不良反应监测。


3.2ADR与维生素类药物溶解性能及给药方法的关系维生素是人体必需的一种成分,在调节物质代谢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参照《生物化学》(第6版)的药品分类方法,对ADR涉及的维生素进行分类统计,水溶性维生素引起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脂溶性维生素,考虑这与水溶性维生素及其代谢产物较易自尿中排出,体内没有非功能性的单纯储存形式,一旦过量迅速自尿中排泄,而脂溶性维生素在体内过量会引起蓄积中毒一致。此外,调查结果还显示,维生素ADR多由静脉用药引起,口服用药仅占9.9%,考虑与静脉给药直接进入血液,其受pH值、渗透压、微粒、内毒素等影响多于其他给药途径有关;并且,还与输液器材质量、输液速度、输液环境、患者个人体质等因素相关。因此,静脉途径给药应注意正确的操作,避免药物浓度过高、配制的液体放置时间过长、滴注的速度过快等。


3.3ADR累及的系统在81例由维生素所引起的不良反应中涉及皮肤及其附件的有25例,占24.5%,皮肤及附件损害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全身各部位的皮疹、瘙痒,临床上较易发现和观察,故此类不良反应上报数最多;在临床应用维生素时,建议医务人员对有药物过敏史或者高敏体质患者慎用。循环系统反应也是维生素中常见的不良反应,多表现为静脉使用维生素&注射液后出现憋气、胸闷、心悸及面色潮红等症状,提示我们静脉使用维生素K注射液应注意个体差异,加强监护。其他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全身性反应,表现为静脉使用维生素C注射液等出现畏寒和寒战,类似输液反应中的热源反应,建议在使用过程中注意避光,于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一旦出现此情况立即停止输入并注意保暖。此外,我院维生素使用过程中发生了多起新的不良反应,如服用阿法骨化三醇胶丸后引起患者头晕症状,考虑可能与维生素。是一种广泛效应的内分泌激素,具有调节体内血压平衡等抗心血管疾病的作用有关;另外,还发生了使用维生素K注射液引起腰背痛的不良反应,可能与维生素K通过作用于维生素D和钙影响骨密度的间接作用有关。


总之,ADR的发生与药物自身特性、患者体质、临床应用途径等多种因素相关。在临床使用维生素时,尽量减少静脉给药,非用不可时,应严格按药品说明书和指导原则给药,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尽量避免和减少ADR的发生,对发生的不良反应采取及时的治疗和护理对策,使患者得到合理的治疗。


作者:陈猛,周月红(嘉兴市第一医院药剂科,浙江嘉兴314001)


第2篇:维生素药物的临床用药分析


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与健康所必需的微量有机化合物,大多数维生素是人体内酶系统中辅酶的组成成分,在物质代谢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维生素一般不能在人体内合成,主要从膳食中获得。在消化功能正常、饮食均衡的情况下,人体一般可以摄取足够的所需维生素,不必另外补充。但是,时下少数医师及部分家长将维生素类药视为“营养药”,许多中老年人更把维生素当成‘‘补品”长期服用。滥用维生素,不仅造成药物资源的浪费,而且会引起维生素之间的平衡失调,影响人体正常功能,严重的还可造成中毒。为了解我院维生素药物的使用情况,促进其合理应用,特对复合维生素的临床用药进行了调查、统计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抽查2009年一2012年每年病历各100份。抽样方法为选择内科系统5个科室(小儿科、老年科、呼吸科、心血管内科、肿瘤内科),外科系统5个科室(肿妇科、骨科、产科、乳甲科、泌尿科),每科各10份病历,每年100份病历,共400份病历,对病历中复合维生素的应用进行统计分析。


1.2研究方法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限定日剂量(DDD)方法,DDD值依据WHO规定的剂量,未列出品种参考药品说明书并结合临床用药习惯确定。用药频度(DDDs)=年消耗量/DDD值,值越大,说明使用频率越高;同一药物的不同剂型因DDD值不同,需分别计算DDDs后,所得DDDs相加,即为该药的总DDDsH;日均费用(DDC)=某药的总药费/该药的DDDs,即应用药品的一个限定日剂量的费用,目的是将各种药品用药费用进行量化比较;药物利用指数(DUI)=DDDs/实际用药时间,用来衡量药物应用剂量的相对合理性,DUI越接近1,表明使用剂量越合理H。


1.3结果


1)复合维生素类药物住院患者使用率较高。400份出院病历中使用药物的病历282份,占调查病历总数的70.5%。


2)复合维生素类药物在外科系统(四年合计927DDDs)应用明显高于内科系统(四年合计609DDDs)。外科系统在各年度使用均明显高于内科系统,外科系统患者在不能正常摄食是可考虑静脉每日补充,如胃肠部位的手术;除此外对于长期高消耗的癌症、结核等患者可考虑适量补充维生素,产后晡乳患者可适量补充,但对于乳甲、肿妇等科室的和外科系统均呈逐年增高使用趋势,只在2012年度出现明显下降趋势;下降原因为2012年我院医务科联合临床药学科对维生素类药物进行专项监控和干预,使2012年该类药物使用明显下降。


3)2009—2012年,我院复合维生素类的药物利用指数(DUI)呈逐年递减趋势,DUI渐趋合理。


4)日均费用(DDC)分析,水溶性维生素的日均费用(DDC)较低,其在2012年度使用明显下降,相对新剂型的12种复合维生素DDC则明显偏高。


2讨论


1日均费用(DDC)与临床用量存在相关性水溶性维生素和脂溶性维生素的日均费用(DDC)比较,脂溶性维生素四年中均高于水溶性维生素,而临床各科室用药量也呈现相关性应用高于水溶性维生素;我院在2011年配备了12种复合维生素,在严格控制的2012年,脂溶性、水溶性维生素应用均下降,但12种复合维生素价格昂贵,DDC值很高,临床应用反而较2011年增加,故日均费用(DDC)与临床用量存在相关性。


药物利用指数(DUI)应用趋势与分析从药物利用指数(DUI)中可量化反应每一药物超剂量用药情况,水溶性维生素的药物利用指数(DUI)从2009年的2.56降至2012年的1.13;脂溶性维生素的药物利用指数(DUI)从2009年的2.36降至2012年的1.87;12种复合维生素,从2011年的2.55降至2012年的1.04,从这可体现我院对超剂量用药的干预力度;2012年,脂溶性维生素的DUI仍较高(1.87),后经仔细寻找原因才发现我院HIS系统中录入的电子说明书录为脂溶性维生素I(儿童型),成人可每日应用2支,而医师往往并不了解脂溶性维生素I和脂溶性维生素n的区别,误导许多医师超剂量用药,现这种情况已予纠正。以上表明临床干预可明显提高剂量应用的合理性,但有待进一步提高。


3临床应用适应证与用药的适宜性分析


3.1临床无适应证应用复合维生素的情况严重正确合理应用维生素非常必要,合理应用维生素的原则首先不能滥用维生素,严格掌握维生素的适应症,并注意维生素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许多科室在无任何医疗必要的情况下,患者能正常进食,不存在吸收、进食障碍,非妊娠、孕妇等情况,依然给每个患者常规使用维生素类药物,特别是外科系统需特别注意避免滥用此类药物。建议那些无法进食或饮食不规律、偏食,处于亚健康状态,平时总感觉乏力,疲倦等情况的人,还有一些特殊人群,如经常晚上工作或经常在高温、高热,寒冷等情况下工作的人,以及脑力工作非常紧张的人等,可适当补充维生素。但能正常吃好三餐饮食的患者,应通过食物来补充维生素。


3.2超常规剂量、长疗程滥用情况复合维生素类药物引起的机体机能损害,皆与剂量和用药疗程有关,为防止对机体的危害,应尽量避免一次大剂量或长期应用。如一位骨科关节置换患者,84岁,住院65天,静脉注射脂溶性维生素n(成人型)76支,对于脂溶性维生素,其易在体内蓄积,何况老年人代谢机能减退,更易在体内蓄积出现不良反应。个别临床科室广泛使用复合维生素类,不排除部分是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我院从管理层面加大了对不合理用药的惩治力度,有效避免商业因素对临床用药的干扰。


3.3错误使用复合维生素的情况


3.3.1存在临床禁忌情况12种复合维生素在药品说明书中是禁忌11岁以下儿童使用,因其每支维生素A的含量是儿童型脂溶性维生素的3倍以上,维生素E含量则为儿童型脂溶性维生素的1.4倍,但我院却屡屡出现儿童患者的禁忌应用,故临床需引起注意。


3.3.2存在临床混用情况脂溶性维生素代谢缓慢,易在体内蓄积,脂溶性维生素n(成人型)和脂溶性维生素I(儿童型)在含量上有很大差别,其中成人型维生素A的含量是儿童型的2.8倍。我院临床经常存在脂溶性维生素n(成人型)用于11岁以下儿童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是医师对几种复合维生素的概念模糊,只觉得是营养药,但缺乏详细了解。


3.3.3存在不合理联合用药情况复合维生素类药物一般每支含量基本接近正常成人或儿童每日所需维生素的生理需求量,但临床仍存在12种复合维生素联合脂溶性维生素或水溶性维生素的情况,这属于重复用药,既给患者造成经济浪费,又增加患者代谢负担;如患者临床确定缺乏某种维生素可进行

单独依病情补充,而应避免盲目增加用量或联合用药情况。


3.4临床应用需注意其他问题


3.4.1药房、病房存储的问题医院常用的脂溶性维生素要求(2~10)°C避光保存,水溶性维生素要求15°C以下避光、密闭保存,而12种复合维生素要求20C以下避光、密闭保存,我院药库条件较好,但药房中转库房和各科室病房条件有限,而临床医师习惯每次取3日常用量,建议对没有保存条件的医疗机构,给患者开具药品应以日剂量为佳。


3.4.2静脉配置存在的问题对所有这几种复合维生素静脉滴注时应注意避光,我院许多科室套用了避光袋,但个别科室直接暴露于阳光静脉滴注,应注意改善。


3.5对特殊人群应用维生素需注意问题孕妇应用维生素类药物要特别注意,孕妇过量补充复合维生素补剂可导致胎儿畸形,是由于大多数复合维生素产品都含有维生素A,维生素A妊娠前3个月的孕妇摄入15kU/d以上的胎儿致畸的危险增加,另有研究报道,维生素A的代谢物视黄醇过多摄入可以导致不同程度的肢体畸形63;孕妇每日额外补充维生素C不超过100mg,大剂量的维生素C易使体内形成“酸性体质”,不利于生殖细胞的发育;孕妇过量或长期服用维生素B6,胎儿容易产生依赖性,如果诊治不及时,可能会导致智力低下。综上所述,通过干预我院复合维生素类药物的使用渐趋合理,但在临床应用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有待改进。在临床使用复合维生素药物过程中,必须严格掌握用药指征,熟悉每种维生素特点,选择正确品种;全面掌握患者病情,注意不良反应的早期发现,及时采取预防措施,一旦发生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并给予积极有效处理。


作者:(青海大学附属医院(810001)徐萌,杨,卉梁立峰,莫小为,景亮,王海玲,周硕,张德瑛;陕西省西安市新安医院(710048)张恩施)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