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预防卫生学论文在开展创作的情况下,大部分都是必须参照许多相关材料的,而且根据别人的创作方式或是是构思来效仿一番,那样在论文撰写时才会从容不迫,同时也是有一定的逻辑性。本文分类为医学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预防卫生学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预防卫生学论文2000字(一):研究卫生理化检验在疾病预防控制中的作用论文
【摘要】目的:探究卫生理化检验在疾病预防控制中的作用。方法:以本地区45例不同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对比实行卫生理化检验前(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后(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患者疾病有效控制时间、检验误差率及公众满意度等。结果:相比实行前,实行后疾病有效控制时间更短,检验误差率更低,公众满意度评分更高,P<0.05,比较有差异性。结论:在疾病预防控制中采取卫生理化检验利于患者疾病控制时间缩短,且可提高公众满意度,可予以推广、应用。
【关键词】卫生理化检验;疾病预防控制
【中图分类号】R19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8714(2020)07-0121-02
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过程中,作为卫生检验工作的核心部分,卫生理化检验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具有重要作用[1]。通过卫生理化检验可预防疾病,并监督执法卫生情况、理化检验突发公众卫生事件,为临床治疗提供合理依据。卫生理化检验的主体为患者,通过对可能引发其疾病的相关因子予以物理、化学检验,从而控制疾病[2]。近年来,随着环境质量的恶化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压力的增大,各種疾病发病率不断升高,疾病防控成了卫生机构的重点、难点[3]。基于此,本文以本地区的4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行卫生理化检验前后患者疾病控制时间及公众满意度等,以供参考,现对研究结果做如下
阐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本地区45例不同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2019年1月起实行卫生理化检验。其中,有25例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年龄32-78岁,平均年龄(53.77±4.68)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疾病指征,并均知情同意本研究。
1.2方法
1.2.1理化检验具体操作本操作应由专人负责完成,检测内容包括本地区水源、食物、疾病采集样本等可引发疾病的致病因子,并做好记录分析。行检测时应于本地区专门卫生理化检验场所进行,按照时间节点对45例患者的卫生理化检验开展前后的指标予以区分及记录。
1.2.2理化检验注意事项(1)控制好检验场所温湿度,在行检验前,应按照检测物质不同及时调整好检验场所温湿度,确保最大检验状态。(2)应严格按照检验步骤进行精准操作,确保检验质量及效果;并按照相关检验标准科学制备样本检验溶液,切忌随意调整比例,导致检验结果出现偏差;同时,应密切监测溶液与样本间的物理、化学反应,避免出现危险情况。
1.3观察指标
分析、对比实行卫生理化检验前、后患者疾病有效控制时间、检验误差率及公众满意度等。公众满意度经调查问卷评定,总分100分,随分数升高表明公众越满意卫生理化检验的效果。
1.4统计学方法
以统计学软件SPSS22.0处理研究数据,资料描述形式:计数资料为n(%),计量资料为(-x±s);差异检验:计数资料为χ2,计量资料为t;P<0.05表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由表1可知,相比参考组,实验组疾病有效控制时间更短,检验误差率更低,公众满意度评分更高,P<0.05,比较有差异性。
3讨论
近年来,随社会快速发展,各类疾病发病率也持续升高,并对人们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强化疾病防控成了卫生机构关注的重点。卫生理化检验作为预防疾病的一种手段,其可对疾病进行紧急预警,更利于疾病积极治疗[4]。近年来随着政府对卫生理化检验的大力支持,我国卫生理化检验工作在肩负防控疾病、监督优化疾控中心工作、强化疾病防控力度等责任上也取得了较大成果。卫生理化检验的基础为先进的科学技术,即通过对各种检验样本的采集,检测样本内有害物质(包括水质、食品等等)、各种疾病致病因子,从而利于疾病防控重点走向,并可强化公众疾病及健康知识普及,使疾病治疗方案更优化及有效[5]。需要注意的是,在行卫生理化检验时,一定要注意实验室环境,针对不同检验样本调整不同的检验环境,并严格按照相关操作流程予以检验,以确保检验结果准确性,从而为后续科学分析及预判疾病打下良好基础,方可有效控制疾病,确保公众健康。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相比实行前,实行后疾病有效控制时间更短,检验误差率更低,公众满意度评分更高,P<0.05,比较有差异性。由此也证实了卫生理化检验在防控疾病上的作用。但目前我国卫生理化检验依旧处于发展阶段,还落后于发达国家,仍需政府大力支持及从业人员不断强化自身素质,方可真正发挥出卫生理化检验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疾病预防控制中采取卫生理化检验利于患者疾病控制时间缩短,且可提高公众满意度,可予以推广、应用。
预防卫生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手卫生所致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护理控制措施探究论文
【摘要】目的:探究手卫生所致医院感染的预防,分析其感染因素,进行相应护理控制措施。方法:对手卫生引起医院感染的主要因素及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进行深入研究。结论:在实际情况中,进行相应的护理控制措施,增强洗手操作规范性,加大监控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手卫生依从性。
【关键词】护理控制措施;手卫生;医院感染
医务人员作为医疗工作主体,由于其所处环境及工作内容极易感染病菌,且同时也成为诸多病原体传播的重要媒介[1]。因此,应积极开展手卫生管理,进行系统有效的手卫生清洁消毒工作流程,提供减少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提高清洁度,是预防传染、降低医疗职业操作风险的关键,需得到广大医护人员的重视。手卫生主要内容为:通过洗手、卫生手及外科手消毒等方式,直接清除手部皮肤表面病原生物,消除致病菌[2]。加强手卫生医院管理,减少感染具有关键作用。消除手部致病菌的流程通常为:术前采用流动水加肥皂清洁,再用消毒剂清洗。在实际中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导致医院卫生管理及手卫生实施工作不完善。基于此,本研究对我院20位医护工作人员实施手卫生干预进行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10月期间的20位医护工作人员实施手卫生干预。
1.2干预方法
1.2.1采用问卷调查方式了解20位医护工作人员的卫生目的、手卫生用具、重点部位、干手方法、一般资料、手卫生知识、消毒效果、洗手时机、法律法规、吸收方法等等进行调查与整理汇总。
1.2.2手卫生引起医院感染的主要因素分为以下四点1.认知偏差,戴上手套可完全阻断细菌的传播,预防医院感染,此为错误观点,手套防护能降低细菌感染的机会,但均需清洁消毒才可使用。2.手卫生意识差,在与患者接触后没有及时洗手,进而造成相互感染、交叉感染。3.工作因素,紧急情况下无法及时清洁消毒,导致出现病菌感染,还可影响自身健康。4.追寻降低成本,减低支出,清洁必需品投入不到位,加大了医院感染的可能。
1.3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其工作内容为1重视手卫生相关知识培训,握情卫生知识。2.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制定预防医院感染的相关制度,工作上相互监督,提高手卫生意识。3.改善护理工作环境,加大清洁设备投入,监督提醒发现手套破损,立即弃用。
1.4采用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其感染因素,观察医务人员对手卫生规范、手卫生相关知识的了解掌握情况,处理后续情况并进行相应护理控制措施。
2结果
20位医务人员因手卫生引起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为:护理工作和环境因素、认知偏差、依从性差。
3讨论
近年来,手卫生与医疗、护理、医院感染的关系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医院为感染的高发地,极易出现交叉感染和病原菌传播情况,有可能使医生患上感染性疾病,在一定程度上加重患者的病情,威胁患者生命安全[3]。对此进行感染分析:1.认知偏差。戴上手套可完全阻断细菌的传播,预防医院感染,此为错误观点,手套防护能降低细菌感染的机会,但均需清洁消毒才可使用。若不进行消毒,手套反而增加患者感染机会。2.手卫生意识差,在与患者接触后没有及时洗手,进而造成相互感染、交叉感染[4]。同时禁止过多次数洗手,避免皮肤受损后增加细菌传播机会。3.工作因素,紧急情况下无法及时清洁消毒,导致出现病菌感染,还可影响自身健康。制定相关制度,若出现操作前未进行手卫生处理流产,将给予口头提醒或处罚处理。4.追寻降低成本,减低支出,清洁必需品投入不到位,选择杀菌清洁功效不强的肥皂或未配备非手触式洗手开關,将加大了医院感染的可能[5]。对以上可能出现情况,需进行系统的预防与控制措施。其工作内容为:1重视手卫生相关知识培训,握情卫生知识。全院开展手卫生活动,定期抽查HCWs对手卫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将手卫生相关内容列为岗前教育工作。2.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加大宣传力度,张贴标准“六步洗手法”流程及并制定预防医院感染的相关制度,工作上相互监督,提高手卫生意识,使其能够在执行相关操作前做到自觉洗手,将手卫生责任落实给每个护理人员,提高对手卫生的正确认识。3.改善护理工作环境。医院应该重视手卫生对医院工作的重要性,加大清洁设备投入,根据情况选取杀菌能力强、具有护肤作用的含醇消毒剂。提醒发现手套破损,立即弃用。因此,需不断强化自身手卫生理念,增加卫生设备的提供,加强手卫生的管理,规避自身因素引起的院感现象,保障病患病情稳定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