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人的意识中“预防”一词是西方医学的专利,即使在一些医界同仁中,也很难把“预防”与中国古代医学联系起来。事实上直至明代中叶我国传统医学在预防领域一直处于无可争议的领先地位,其成就以今日的科学水平来衡量仍不失先进之处。
1.先进的预防思想
预防思想的建立是源于对传染病的认识。《内经》即明确认识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疫”者,疾病之至如役使然,言其流行传染之势。“病状相似”是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特征。早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有“疾年”的记载。意即多疾之年,显然这是由于气候环境诸因素导致疾病流行。《礼记》中说到:“孟春行秋令,则民大疫”。自然气候的失常是传染病发生流行的重要因素。远在2000多年以前对传染病就有了如此明确的认识,这必然导致预防思想的建立。
《周易》说到:“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是预防思想简洁明了的概括。认识到祸患灾难而预先防止它,首先不使它发生,其次发生时有思想和物质准备,尤其是药物的准备。《内经》说得更透彻,“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立足一个“防”字,把“治未病”当作医学的最高境界,即在未病之时预先调治,使之不病,并由此逐渐形成并完善了中医学的预防体系,倡导天人合一,效法自然,顺应四时,心情娱悦,起居有常等是合理科学的预防思想的体现。
2.科学的预防理论
先进的预防思想指导,必然会产生相应的预防理论,否则这种思想将成为无的之矢的空论。对于传染病“不施救疗任何可得不相染易?”《内经》明确指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就是中医预防理论的基本核心“正气”指包括人体免疫能力在内的一切抵抗病邪保持健康的因素,鉴于“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由此而倡导调节情志,锻炼体质,顺应四时,以使正气充沛,邪不得犯。在清代就明确认识到动物性传染源的疾病,对鼠、蝇等动物、昆虫为传播媒介已有认识而倡导消灭之。《诸病源侯论》提出“预服药及为法术以防之”。未病之时先服具有预防作用的药物,“法术”是指各种气功、导引类体育锻炼。
在《肘后方》中有疗狂犬咬人方,要杀所咬之犬,取其脑傅之,后不复发,可视为人免疫法的尝试。中国首创人痘接种法,尽人皆知。尤其在十八世纪《李氏免疫类方》一书,首提“免疫”一词。这些预防理论无疑都是先进的。
概括中医的预防理论可有以下几方面:①提高人体素质,即“培元固本”,增强抗病能力和适应能力,可概括为“治未病”。②已病防变。③情致调节。顺应四时阴阳,调节情志喜怒,淡泊人生,荣辱不惊。④积极尝试免疫疗法。⑤病皆有治,病皆可防。
3.有效的预防方法
中华民族在悠久的文明史中积累了大量的预防疾病的有效方法。①注意个人与环境卫生。《礼记》“鸡初鸣,洒扫室堂及庭”。《楚辞》:“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清代研究传染病的大家王孟炎指出:“人烟稠密之区,疫疠时行,疏浚河道,毋使积污,或广凿井泉,毋使饮浊。”宋代时提出“纵细民在道路,亦必饮煎水”。②患者隔离措施严格,避免传染。在《晋书・王彪之传》中记载:“永和末(公元356年)多疫疾。旧制: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疾,百日不得入宫。”这种措施的严格性今日亦难奉行。唐朝设立了专收麻风病患者的“疠人坊”。③消灭传播媒介,杜绝传染。《左传》中有“国人逐瘛狗”预防狂犬病的记载。《周礼》、《诗经》中均有除虫灭鼠的方法,后汉时已使用蚊帐,南宋时已使用防蝇食罩。④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东汉末年华佗首创的“五禽之戏”可视为世界上最早的系统的保健体操。气功引导、呼吸吐纳、按摩均为提高身体素质防止疾病发生与传染的有效方法。⑤药物预防。晋代葛洪在详述天花(当时名“虏疮”)症状、发展变化及传染性的基础上,提出药物等预防的设想。《伤寒论》中大量方剂至今广泛用于中医临床传染病的防治。⑥择食而食择地而居预防饮食性地方性疾病。《周礼》中详细制定了依据四时季节对饮食的调节与选择,《吕氏春秋》列举不宜于健康生存的水质、土地,病提出适于居住防止水土环境的要求。
发掘提高中医药在预防中的作用,对于今天的保健养生防病,提高人的生存质量是有益的。作者:王芳,本文来自《上海预防医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