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预防与卫生学论文

预防医学教学改革思考探讨毕业论文(共4篇)

2023-12-07 04:4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第1篇:现场综合性实验在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的探索与应用


  现场综合实验是近年来大力倡导的实验教学改革课题,是教师根据授课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实验课的教学过程,到实际生产、生活和工作场所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一种形式,是补充和延伸课堂实验教学的重要途径[1]。本文以商洛职业技术学院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研究对象为2015级高职临床专业学生共89人;将89人按性别分组,再随机将男女学生分配到A、B两个实验组。


  2.方法:A组为现场综合实验组,学生根据井水消毒实验,到图书馆查资料,自己设计实验过程,教师做适当指导后到现场进行实践。B组为实验组,学生在教室按照教师的传统教学法进行实验讲解。在实验前后对A、B两组学生分别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客观题和主观题,用SPSS3.1统计软件分别进行成组检验及配对检验等统计学处理。同时,试验结束后对学生开展了一次有关现场综合性实验方面的调查和座谈会。


  二、结果


  1.客观题情况:实验前A组8.58±1.041,B组8.06±1.723;实验后A组9.35±1.674,B组8.43±1.668。经统计学检验实验前后得分差异不具有显著性。


  2.主观题情况:通过A、B两个组教学得分进行统计学检验均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下表)。试验结束后对学生开展了一次有關现场综合性实验方面的问卷调查和座谈会。80%以上的学生认为需要改进预防医学实验教学,85%以上的学生认为现场综合性实验教学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提高;90%以上的学生赞成开展现场综合性实验教学。


  三、讨论


  本次调查研究数据显示,实验前后两组学生客观理论题得分均有所提高,但是差异不具有显著性。原因在于高职学生底子薄弱,学习积极性差,理论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在今后的实验教学工作中应加强实验基本知识的培养。大部分学生对现场综合实验的形式、效果、意义均持积极态度。与传统的实验相比,普遍认为现场综合实验在锻炼学生统筹规划的能力、培养学生获取综合知识的能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方面的优点更具意义[2]。总之,对传统实验教学进行改革,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探索性和创新性,使学生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我国高等院校教育的大势所趋。


  四、对预防医学实验教学开展的建议和期望


  (1)对预防医学实验教学实施改革,更多地采用现场、开放性、设计性试验;(2)实验课分小组进行,提供给学生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3)改善实验室环境,增加实验设备;(4)让部分已具备条件的学科开展现场综合实验。


  作者:范学红

  第2篇:新医改背景下分析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预防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预防医学课程实习需要在医院、疾控中心等各个地方开展,同时在实习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立足于基层社区,培养学生的预防医学知识和社区之间的关系,将医学教学和社区实践相结合,从而为提升我国预防医学专业人才水平奠定基础。


  1新医改背景下我国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我国政府对于预防医学非常重视,前几年出台了一系列的新医改政策,确定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目标,同时中央财政每年也不断增大了对预防医学研究的投入,旨在将公共卫生服务等列入到我国医改重点的改革工作内容中,最终在2020年实现人人健康的医学目标。


  当前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建设过程中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慢性疾病对国民健康产生了非常大的危害和不良影响,之前的传染病没有完全得到控制,新的传染病不断出现,慢性疾病对人们的生活健康产生了很大的危害,严重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


  我国的医疗卫生视野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平衡状况,卫生服务体系和人民身体健康需求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及时有效地消除这种差距,培养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预防医学专业人才非常必要。


  长期发展过程中,我国预防医学专业教学模式落后,当前我国关于基层医疗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搭建六位一体的基层综合医疗需求。当前临床医学专业虽然对临床医疗能力培训模式引起重视,但是仍然无法满足现实需求,而新开设的教学内容也无法很好地和新的时代要求相结合。而很多的基层单位对于学生能力、学生基本素质的要求没有正确认识,临床医学生的预防医学教学内容一成不变,使得学生完成学业后无法很快适应基层社区工作岗位,这样的人才培养方式在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下非常不适用。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范围不断扩大,落后的教学方式无法满足人才培养需要,学生的知识面窄、文化素质水平较低,实践技能不高。这都是在传统预防医学教育理念下,导致教学工作对本科教育这一基础教育没有给予正确的认识和定位。


  与此同时,我国在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知识架构、课程体系等各个方面都存在较多的问题,目标定位不当,课程体系不完善、课程设置不科学等都会对人才培养产生消极影响,导致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认识和兴趣,在学习时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完成的学习过程。同时教学理论和实践互动相脱节,预防教学当前主要采用课堂教学方式,实践课程开展比较少,单纯的学习理论知识,无法让学生树立全局观念,也无法正确认识到基层医生综合岗位职能。


  2新医改背景下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之路


  第一,人才培养目标改变。结合当前我国卫生服务体系等各个方面发生的较大变革,对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改变,逐渐形成以医疗保健、预防保健为主的培养目标,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时需要以建立新型卫生服务体系下的人才的主导地位作为主要的培养方式,针对这种状况我校预防医学专业培养时可以更多的面向基层公共卫生人才需求进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第二,培养要求改变。在制定了目标后,需要对培养要求进行改变,能够从职业思想道德、培养教学知识、教学技能等各个方面确立适合的培养计划,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领悟,医学基础知识掌握,专业知识创新实践培养等,能够从多角度对培养要求进行认识和把握,更好的完成人才培养过程。


  第三,课程体系优化。新课程体系以培养要求作为基本依据,重视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适应新医改要求,能够紧跟学校发展理念,重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培养预防医学专业人才时,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对自然科学课程、预防医学课程、临床医学课程、人文科学课程、生物医学课程等多方面课程内容进行综合运用,更好吧开展预防医学教学工作,将预防医学教学内容和临床实践工作相结合。同时临床实践课程内容需要对临床技能、临床实践操作、公共卫生服务实践能力、创新学习能力等多方面融合,为学生进入社会岗位后提供保证。


  当前我国卫生服务工作开展过程中,缺乏大量的具备临床丰富经验同时又对预防医学知识掌握良好的医学人才。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虽然理论知识扎实,但是实践能力差。这就要求教師在教学工作中,充分认识到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学生出现的理论知识无法充分运用到实践岗位、理论严重脱离实际情况等问题给予高度重视。让学生掌握预防医学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一方面需要重视理论知识教学;另一方面更需要加强临床实践教学活动开展,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临床医学实践相关知识内容。


  第三,教学方式改变。预防医学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可以从多方面对教学方式进行变革,结合当前互联网发展技术,比如以网络平台开展职业病案研究和探讨、利用网络平台增加更多日常的实践考核,这是传统教学方式所缺乏的新型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深入实际生活中发现病案,通过调查研究对病案深入分析,同时在调查过程中能够对遇到的问题及时和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将调查问题进行统一整理,调查工作结束后,教师组织研讨会,各组学生将本组调查情况进行统一汇报,之后各组之间开展讨论活动,将调研工作开展时遇到的问题统一进行思考和探索,发现问题诱因,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社区实践活动中,增加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3结语


  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培养模式变革和完善,搭建新型的人才培养机制,结合实际情况,针对当前教学实践活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加强预防医学教学基地规范化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鼓励并且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目标不断努力,持续构建适合我校的预防医学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


  作者:任秋景

  第3篇:中职学校预防医学教学中的思考


  预防医学研究各种不同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揭示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发生发展规律,提出综合防治措施,提高人群健康水平。预防是最积极、最经济、最有效的保障人群健康手段。我国《“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把“健康中国”确定为国家战略,再一次强调要坚定不移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


  一、中职学校开设预防医学的重要性


  疾病谱变化导致医疗服务需求发生变化,当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是不良生活行为方式导致的慢性病,环境污染引发的公共卫生问题,新传染病的流行……临床医学无论是新的仪器设备的推广使用、新的诊疗技术的出现,还是新药物的研发,都需要较长的周期,负作用和不良反应更是有待时间的检验。要解决这些健康问题,根本上还是要防患于未然,坚持预防为主,防治两手抓。通过健康教育使人们掌握疾病防治知识,提高个人的预防意识,提升他们维护个人健康的能力。同时,动员全社会参与“健康为人人,人人为健康”,确立“大卫生”观,联防联控,群防群控,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障人民健康。中职学校培养的是基层卫生工作者,他们主要承担日常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等多位一体的综合服务。因此,重视预防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确立“预防为主”的观念,掌握相应的预防知识,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


  二、在教学的过程中体现预防医学的重要性


  (一)预防观念是新世纪医护人員必须有的大视野


  有人把医务人员比喻成急流边的救生员,患者就是溺水者,救生员每天忙于打捞落水者,疲劳不堪,却发现落水者越救越多。这就是现代医疗的真实写照,先进的医疗技术,高端的仪器设备,经验丰富的医务人员,都无法应对越来越多的慢性病患者。因此,要教育学生作为现代医护人员眼光不能局限,不能只见病不见人,必须有大医疗观,在工作中预防与治疗并重,经历从“小专科”到“大人文”的蜕变。


  (二)预防知识是医护维护自身健康的必需


  1.医务人员缺乏自我健康的管理


  在我国医务人员工作负荷大,假期少,生活无规律,久而久之透支健康。据统计,我国医护平均寿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职业压力,医护患抑郁症的概率4倍于正常人。工作时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一些医院近1/4的医护人员患有不同程度的心血管疾病。近几年,更是有多起医护猝死在工作岗位的事件。这些都在警示我们,医务人员虽然是掌握专业医学知识的人,却常常忽视对自我健康的管理。所以在日常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积极的健康观,强化预防意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积极锻炼身体,保持规律作息,戒除不良嗜好,学会自我心理疏导,维护自身健康,这样才能在将来的工作中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2.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的需要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环境污染日益加重,细菌、病毒的变异速度加快,据统计,近50年有40余种新的传染病出现,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增大。中职学校培养的是基层卫生工作者,工作在医疗最前沿,每天接触大量患者,没有预防的意识,缺乏预防知识,经常造成医源性感染。有数据显示,2003年“非典”肆虐期间,受感染人群的职业构成医务人员占20%,居所有职业之首。因此,在教学中要始终强调预防知识的重要性,强化学生的预防意识,掌握预防隔离的基本知识,既是对自身健康负责,更是对患者的健康负责。


  3.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保障


  近年来,媒体报道了多起恶性伤医、伤护事件,医患关系的恶化既损伤了医护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又引发了民众对整个医疗行业的信任危机,激发社会矛盾。授课中要向学生强调医院有着特殊的工作环境,医护每天面对的是不同性格、脾气,不同教育程度、经济背景的病人及家属,他们因为生病而充满焦虑、紧张、恐惧、愤怒、失望、抑郁等不良情绪,本就是个沟通障碍的场所,如果患者病情恶化、手术失败、意外死亡,则更容易引发医患冲突,甚至上演医闹事件。教学生掌握人际沟通,心理学等预防医学基本知识,积极换位思考,主动耐心向患者解释病情,详细讲解疾病的预防、治疗、用药等基本知识,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和信任,就很容易拉近医患的心理距离,建立融洽、信任、合作的良好医患关系,有效避免冲突事件发生。


  在中职预防医学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预防医学的重要性,预防知识绝不是“无用”的,而是将来执业必不可少的。只有学生认知改变了,态度转变了,才能落实到行动上并最终内化为强大的学习动力,预防与临床并重,成长为社会需要的全科医学人才。


  作者:陈晓娜

  第4篇:预防医学实验课中的教学理念与改革思路探究


  随着生产和生活消费行为的进一步社会化,公共卫生和社会保健问题日益突出,人们为了能降低死亡病因的发生,提高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不仅要求医院能够治疗各种疾病,还需了解各种疾病预防的知识。因此,在生活中要从自身做起,充分做好疾病的预防,以免发生各类病症而影响身体健康,降低生活水平。下面笔者就对其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预防医学实验课中的教学理念


  预防医学实验的教学理念主要传承了我国刻苦、创新、奋斗等优良传统,并发扬艰苦创业等精神,形成了适合我国教育的教学理念。该理念主要以学生为核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自身能动性为主要目标,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同时,还需注重对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从而为我国社会的发展和企业的需求培养医学人才。


  二、预防医学实验课教学改革思路


  1.完善管理体制


  当前高校主要实施的是校、院(系)两级管理模式,以此来对所有相关教学工作进行管理。在校级对其进行管理时,能够确保该实验教学得到充足的资金支持,确保实验建设能够满足实际教学需求。而院(系)级在对其进行管理期间,能够全面优化和整合各项实验教学资源,统一管理学校相关实验教学活动,使实验教学不仅稳定进行下去,还能提高试验教学的质量。在实验室中,还应建立较为完善和健全的规章制度,并且能根据实际实施效果进行修改,确保学校对实验室的管理更具科学性、规范性、高效性,成为适应时代发展的教学方式。


  2.改善教学方法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讨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使教师和学生能够产生良好的互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获取知识的能力。与此同时,学校还应当鼓励实验教师在工作中收集各类典型的案例,如,环境污染、流行病、职业卫生及一些社会突发事件,然后在实验教学中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析、筛选和设计,使案例能够满足实验课上教学的需求。教师对案例的使用,应以案例本身为主要线索,使学生围绕着案例提出相关问题,然后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总结与归纳,探索出该案例中所包含的相关知识点和内容,了解其发生的规律。教师通过案例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在事件分析、总结等方面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及时发现问题的本质,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对学生未来工作和生活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同时,在现代化的教学环境下,学校通常都会有先进的基础设施,如互联网、多媒体设备等。这些先进的教学设施能帮助教师完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在实验教学当中的兴趣,从而促进其自主学习相关知识,提高个人技能。


  3.构建优秀的教学队伍


  社會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才,而这些人才都是由各类教师培养出来的,由此看出教师队伍的师资水平对我国人才的培养产生直接影响,所以学校应当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学校可以聘请事业单位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教学,在此基础之上建设一支热爱医学实验教学的队伍,要求其不仅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还应当对现有的相关技术有所了解。在医学的教学过程中,只有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才能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基于此,我国高校应当加强医学实验教师队伍的建设,并建立相关的培训制度,在不断提高教师个人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同时,使学校实验技术也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


  总之,医学实验教学在整个医学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医学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高校加强此方面的建设对于提高我国医学教学总体质量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医学实验教学的相关教育理念和改革思路进行探讨,希望改善以往在医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之处,构建一个运行机制完善、教学方法新颖、师资队伍强大的实验教学基地,从而为我国医学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我国医学教学的发展。


  作者:唐姝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