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关于预防医学课程教学实践的改革
20世纪后半叶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社会的发展和医学科技的进步,人类疾病谱和死亡谱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现代医学正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与此同时,在全新的健康观和疾病观的背景下,新型的疾病防治与诊疗模式正逐渐形成。鉴于社区卫生服务的蓬勃发展以及应对越来越频发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现实需要,社会正迫切呼唤具备疾病和健康整体思维的、防治结合的全科医学人才,传统的预防医学课程教学模式显然不能很好地适应这一要从事统计流行病学研究方向。为此,及时进行以加强临床医学生对疾病防治整体观的认识、弥合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的“裂痕”为目的的预防医学课程教研教改,使培养出的医生既具有较强的临床技能、良好的医德医风,又懂得结合病人、家庭与社区的需要,开展适宜的预防保健和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已成当务之急。
多年来,我院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教学沿用的是和许多其他医学院校相同的做法,即理论教学以“三大卫生”为主,实践教学学时偏少,且大都在课堂以讨论和练习的方式完成,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认识疾病和健康时应具备的整体观和现场观,也与新时期疾病防治新形势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具体需要不相适应;有鉴于此,我们自临床医学专业2003级学生开始,在预防医学课程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教学模式改革和课程建设方面的尝试,以期为探索与新时期疾病防治形势相适应的、满足社区卫生服务需要的完善预防医学课程教学体系提供借鉴。
1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以本院临床医学专业2002级学生45人和2003级学生48人为问卷调查对象;访谈调查的对象为有关医学院校预防医学课程教师,共访谈21人.
研究方法:采用学生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访谈调查包括面访和函访两种方式。调查问卷的内容涉及教材选用、教学内容取舍、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方式、学生对课程的主观兴趣、教师教学效果以及预防医学相关性问题等多个方面,答案采用5分制尺度衡量;访谈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预防医学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教材建设问题、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方式和方法等。
教学改革:我院2002级以前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沿用的是传统的预防医学课程教学模式,使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叶葶葶主编的:〈预防医学》第三版教材,教学内容包括“三大卫生”(环境与健康、食物与健康和职业与健康)医学统计学方法、流行病学方法等,教改前总学时为88学时,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为76/12。对2003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行了预防医学课程教学改革,教改内容包括:①调整教学学时;②更换教材(启用傅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预防医学》第四版)③合理分配理论与实践教学学时比例;④改变实践教学的纯课堂方式,增加了疾病控制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见习的教学方式.教改后的预防医学课程总学时为96学时,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为78/18具体做法是:在原有理论教学框架基础上,按照“教学内容贴近社区卫生服务及疾病防治形势需要”的原则,对原理论教学内容重新进行取舍,最后从原来理论教学学时中挤压出6学时,加上新增的2学时,共计8学时用来给学生讲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以及重大和新型传染病的防治理论,实践教学中增加6学时,其中4学时用于疾病控制中心见习(应急事件处理与传染病防治各2学时)2学时用于社区卫生服务站见习,此外,为保证教改前后调查资料的可比性,我们在安排教学任务时,尽量做到教改前后教师配备相同。
2结果
2.1问卷调查主要结果
教学时数及内容取舍:就增加总学时和教学内容的取舍而言,教改后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满意度高于教改前,教改前后平均得分分别是2.9和3.8,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就“理论教学新增新型传染病防制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等相关内容”的必要性而言,教改前后学生均认为很有必要,其认同的必要性得分分别为4.0和41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及方式:对于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教改前后学生的认同度得分分别为2.1和2..教改后高于教改前,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是就增加社区和疾病控制中心见习的实践教学方式而言,教改前后学生均认为很有必要,其认同的必要性得分分别为3.6和3.7。
教学效果:教改后预防医学课程教学效果明显好于教改前。学生预防医学群体观、现场观以及疾病与健康整体思维知识的平均得分,教改前后分别为2.1和3..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生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相关知识平均得分,教改前后分别为2.2和3..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相关知识平均得分,教改前后分别为2.4和3.8,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本次还调查了教改前后学生对预防医学课程的兴趣、对课程教学的满意度以及教师教学效果等多个方面。
2.2访谈调查结果
预防医学课程的教师普遍认为,对传统的预防医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预防医学课程教学应在贴近医学模式转变的前提下,把握新时期社区卫生服务的具体需要,以培养学生的群体观与现场观、增强其对疾病与健康认识的整体思维能力为目标,系统而合理地改革预防医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方法,从而构建适应时代需要的预防医学课程体系;多数教师认为傅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预防医学》第四版,不论是课程的理论框架还是具体教学内容的组织等方面对于目前的临床医学本科教育都具有很好的适用度;有部分教师认为,长期以来,由于政治、经济及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历史原因,我国医学教育和疾病防治领域存在着重“治”轻“防”的错误观念,致使预防医学在整个医学教育课程体系中一直处于受漠视的地位,为此,应向临床医学生大力重申预防医学在整个医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加强教材和师资队伍建设。
3讨论
目前,随着我国农村卫生体制改革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不断发展,医学教育如何为社会培养“既具有认识疾病和健康的整体思维,又能提供防治结合的医疗卫生服务”的医学人才显得曰益紧迫;过去的医学教育体系中,临床医学生接受的是“防”“治”脱节的、不利于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紧密结合的教育模式,致使培养出的学生没有整体医学观念,难以满足新形势的需要。通过本次研究,我们认为,要做好新时期预防医学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正确地把握好学科发展方向,关键在于重视以下几点:
加强预防医学自身课程体系建设。开展有关预防医学学科地位和发展的大讨论,在此基础上,结合新时期农村卫生体制改革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对医学教育的要求,以及应对新型传染病防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的现实需要,通过重新合理地取舍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优化预防医学课程结构,构建科学、适用的预防医学课程体系;此外,预防医学的课程教学必须以我国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为导向,大力向学生灌输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思想,从而强化预防医学在整个医学教育体系中的正确地位。
改革预防医学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预防医学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课堂理论教授为主,实践教学学时相对理论教学学时而言严重偏少,而且实践教学也大都以课堂讨论和课堂练习的形式完成,这样的教学方式无论是对于培养医学生学习预防医学课程的兴趣,还是对于贯彻针对疾病与健康的整体思维存在着极大的弊端。为此,应在原有基础上合理调整理论与实践教学学时比例,适度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并提供社区和疾病控制中心等现场见习的教学方式。
加强预防医学师资培养和队伍建设。我国自改革开放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以来,随着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健全,全社会的疾病预防观正悄然形成,预防医学学科也逐渐受到政府尤其是医学界应有的重视。我们应以此为契机,重视本学科人才和队伍建设,努力培养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为本学科教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打好基础,使预防医学学科真正朝着为增进和保护健康、控制和消灭疾病服务的方向快速发展。
作者:孙维权1王月云1熊光练2宋世震3,谭晓东4(1.长江大学医学院,湖北荆州43400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湖北武汉430030;3.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湖北武汉430080;4.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湖北武汉430071)
第2篇:完善预防医学实践教学的策略
随着全球经济及医学的快速发展,人类与疾病的斗争从被动个体治疗进入到主动群体预防的时期00,人类社会对预防医学的认知和需求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美国的经验证明,自1900年以来,卫生工作已使其国民出生时的预期寿命延长了30年,其中25年归为疾病预防工作的功绩,而临床医疗工作的贡献仅为5年,而这5年中仍有1.5年是临床预防服务的贡献。预防医学人才不但要掌握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理论知识升华为实际操作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时,预防医学的实践教学显得格外重要,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国内医学界对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方法研究较多,但对预防医学专业的教学方法研究较少。所以,有必要评价预防医学的实践教学效果,由此来指导并完善今后的预防医学实践教学。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山西医科大学2005级本科预防医学专业的全部学生,共166人,将其五年级第二学期的实践教学分为3种模式:A模式(在学校实践)共56人;B模式(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践)共84人;C模式(前2个月在学校实践,后2个月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践)共26人。
1.2研究方法2010年6月,经过4个月的实践教学后,对研究对象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信息。根据调查目的,参考相关文献后自行设计问卷,主要内容包括,科研能力:完成课题设计、掌握论文写作方法、掌握文献查阅方法、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完成综述和译文、熟练掌握实验操作;综合素质:预防为主的观念、正确收集资料、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知识面拓宽、自学能力、心理等整体素质、创造性思维能力、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调查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调查项目的掌握程度由低到高分为5分,调查前后,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情况对各调查项目进行评分。
1.3质量控制调查问卷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在各班统一发放,被调查者按照调查表的内容逐条、如实、独立填写,调查员当场收回问卷。
1.4统计分析应用SPSS13.0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对数据进行#2检验、配对t检验、方差分析,检验水准a=0.05。多组定量资料间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检验水准调整法:检验水准a'=0.05/3=0.0167(组数为3组的两两比较)。
2结果
2.1基本情况共发放问卷166份,收回问卷166份,回收率100.0%;有效问卷166份,合格率100.0%。实践教学前,调查对象在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
2.2科研能力效果评价实践教学后,3种模式在完成课题设计、掌握论文写作方法、掌握文献查阅方法、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2.3综合素质效果评价实践教学前后,所有学生在预防为主的观念、正确收集资料、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知识面拓宽、自学能力、心理等整体素质、创造性思维能力、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调查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综合运用知识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实践教学后,3种模式在预防为主的观念、正确收集资料、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知识面拓宽、自学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人际关系协调能力、组织调查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在心理等整体素质(F=6.48,P=0.002)、口头表达能力(F=4.51,P=0.012)、综合运用知识(F=3.39,P=0.036)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预防医学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要使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自觉将所学到的预防医学知识与技能应用到日后的实践中,仅靠课堂上的理论知识教学难以达到,必须强化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医学生走向社会、步入工作单位的预演和必经之路,是积累实际工作经验、了解工作环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阶段。但是目前的应试教育使学生重理论,轻实践69;重学位,轻能力;只会读书,不会实践;只会纸上谈兵,不会调查研究。所以,近年来预防医学的实践教学越来越受到医学院校的重视,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各医学院校都做了有益的尝试。
调查显示,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在实践教学后,3种模式的学生对科研方法的掌握情况基本相同,只是在完成综述和译文、熟练掌握实验操作方面,在学校实践的学生优于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践的学生。这些差别与学校老师要求学生了解、参与科研项目、查阅中英文文献并提供实验操作机会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建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老师严格要求学生,在完成日常工作以外,鼓励学生多查阅与工作相关的文献,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很好的完成综述和翻译任务。另外,在预防医学教学中,实验教学是重要的环节,不仅能够巩固、充实和验证课堂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与学校合作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完善实验设备,努力为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
自20世纪90年代初,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采用教研室专题实习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现场实习相结合的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质的提升,预防为主的观念深入人心。预防医学专业的毕业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更应具备综合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较强的自学能力、组织协调管理能力,正是实践教学提供了提升这些能力的机会,为预防医学生提前进入工作角色和适应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次研究还提示,在综合运用知识、口头表达能力、心理等整体素质方面,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践的学生要优于在学校实践的学生。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践的学生经常与带教老师一起参与现场工作,提高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要与带教老师交流,学习现场操作的知识,还要以工作人员的身份面对基层单位进行工作指导,与他们沟通,使工作顺利进行,这种能极大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锻炼心理素质的机会是学校不能提供的。
通过这次研究,证明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是显着的,应该得到认可。同时还说明了实践教学对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现场工作能力的关键阶段。
作者:武媛媛,王金桃,李颖,周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