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幽门螺杆菌可广泛感染人群消化道,是世界上流行较为广泛的慢性致病菌之一,是目前人类发生率最高的慢性细菌感染之一,其具有多种毒力因子和遗传异质性。最新的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定植于喉、中耳、鼻窦及扁桃体,腺样体等耳鼻喉部位,目前是喉鳞状细胞癌疾病的致病因素,且可能是腺样体肥大疾病的致病因素。本文对幽门螺杆菌及其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疾病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耳鼻喉头颈外科疾病(OtorhinolarynalogicDiseases)
从1983年Warren和Marshall首次发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以来,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积极的对Hp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全世界上人口有50%以上的人群携带Hp,并且现已明确其为消化性溃疡、胃癌和胃黏膜相关淋巴瘤等消化道疾病的主要病因,并在1994年被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列为I类致癌因子。近年来人们开始逐渐大力的关注Hp与胃肠外疾病的相关性研究,如心血管科,皮肤科等,对耳鼻喉疾病研究也有一定的深入,已有研究明确表明Hp尚定植于耳鼻咽喉部位,并与其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联系。
1幽门螺杆菌生物学特性
1.1形态学特征幽门螺杆菌为单极、多鞭毛、末端钝圆、螺旋形、革兰阴性弯曲杆菌,为专性微需氧菌[1]。
1.2流行病学世界上全球有1/2以上人口感染Hp,其感染率各个国家报道不尽相同,甚至同一地区也不相同[2],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儿童HP感染率较发展中国家低,在我国,Hp分布广泛,平均感染率为58.07%[3]。Hp感染多在儿童期获得,10岁以下儿童感染率即达到50%[2]。人类一旦感染Hp若不使用抗生素治疗,几乎终身处于持续感染中。Hp大多不致病,仅20%感染者发病,是消化性溃疡、胃癌等消化系统疾病的主要病因[3]。
Hp的传播途径包括口传播、粪口传播及。家庭内传播可能是Hp感染的主要途径[1,3]。此外,有研究发现Hp水源传播亦可能是Hp的传播途径之一[4]。
2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临床相关研究
2.1HP与喉癌朱晓华等应用血清学检测方法(ELISA法)和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测了喉鳞状细胞癌患者HP的感染情况,观察组Hp感染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Hp可能与喉鳞状细胞癌的发生有关[5],龚洪立等[7]研究显示Hp感染可能是喉癌的致病因素之一[6]。张丽萍等对喉部增生性病变患者HP感染情况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Hp感染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Hp与喉部增生性病变发生有关。Hp可产生多种酶类及代谢产物,诱发局部炎症,对喉黏膜造成破坏、损伤而使各种危险因素促进黏膜上皮的癌变,可能增加了喉鳞状细胞癌的发生率[7]。
2.2HP与中耳炎刘强,叶春晖[8]等CLOtest检测54例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中耳HP感染阳性患者共37例,中耳组织存在HP感染和环氧合酶-2表达,且二者存在正相关。提示患者中耳局部HP感染的来源可能是胃。研究表明部分患者中耳存在Hp,推测Hp可能是从口腔、扁桃体及腺样体等部位传播到中耳,提示Hp可能与该病发病机制有关。
2.3HP与鼻炎鼻窦炎Dinis和Subtil聚合酶链反应分析了15例CRS患者的69份鼻窦膜标本,发现6例患者的13份标本阳性。这些研究结果表明部分CRS患者鼻部存在Hp[9],Ozyurt等[10]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了32例鼻息肉患者和27例鼻中隔偏曲患者鼻黏膜,Hp阳性率分别为59.4%和70.4%,推测鼻黏膜是Hp的定植环境。
2.4HP与扁桃体及腺样体炎杜芬[11]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定性检测HP在80例单纯肥大扁桃体中44例有HP表达,感染阳性率为55.0%;而在慢性扁桃体炎组40例中,有7例HP为阳性,感染率为17.5%。HP在单纯扁桃体肥大组的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P感染可能在学龄前儿童单纯扁桃体肥大的发病机制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并影响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与发展。扁桃体和腺样组织是Hp定植的微生态环境。Hp的发现开启了人类医学研究的一个新篇章,前期研究已明确其为消化性溃疡、胃癌和胃黏膜相关淋巴瘤的主要病因,是一个致病菌。而近年最新研究显示它与反流性食管炎以及儿童哮喘等疾病呈反相关,提示可能是一类重要的共生菌,具有某些潜在的益处,对此尚存较多争议。目前对Hp与耳鼻咽喉部疾病关系的研究较少,已明确Hp亦定植于耳鼻咽喉、口腔等部位,但无确切证据表明Hp参与耳鼻咽喉部疾病的发生发展。进一步研究Hp与耳鼻咽喉部疾病的关系,将有助于对它和人类健康间的关系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并为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本文来自《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