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所采取的教学途径或教学程序,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间共同进行认识和实践的方法体系。组成该方法体系的基本要素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信息传输的载体及工具。
1耳鼻咽喉科示教课的教学任务
耳鼻咽喉科示教课共有4个下午,需完成的教学任务包括:(1)掌握耳、鼻、咽喉各部分的解剖知识。(2)基本掌握耳鼻咽喉科常规检查方法如:间接喉镜、前鼻镜、耳镜检查。(3)了解耳鼻咽喉科常规操作方法及特殊检查,包括:前、后鼻孔填塞止血法、上颌窦穿刺冲洗法、纯音电测听、纤维喉镜等。
2传统的教学方法
以前的教学安排是:在第一次课集中讲述耳、鼻、咽喉部解剖知识,第二次课介绍各部分的基本检查方法,并由老师示教学生间相互练习,第三次课安排门诊实习,第四次课利用录像介绍常规操作方法及特殊检查。这种教学模式以老师讲授为主体,结合实习参观也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不足之处在于:第一次课需讲述耳、鼻、咽喉三部分解剖知识,知识量太大。采取讲授法其优点在于教学效率高,能在较短得时间内传授较多知识点,但这是一种单向的信息传输方式,必然会造成学生思维和学习的被动,授课时间又较长,知识点之间易相互干扰,学生容易注意力分散,对老师教学的内容印象不深,前后知识相互混淆。很多届学生都反应第一堂课内容太多,很难在课堂上完全消化。这一点在第二次课介绍各部分的基本检查方法时表现出来。许多在第一次课是重点讲解的内容,因已时隔1周,学生对此表现很生疏,或者完全没有印象。在第三次课安排门诊实习时,由于每个班有30名学生,一起到门诊,使各个诊断室都很拥挤。病人看到太多的实习同学,常常不愿配合甚至放弃就诊,影响临床工作。而且由于耳鼻咽喉科本身的特点:医生检查时视野较狭窄,仅旁边1~2个学生可以看清楚,后边的学生几乎一无所获,学习兴趣很低。若为了教学需要反复检查次数太多,则很难得到病人的理解和配合,易导致病人反感甚至投诉。因此,不少同学反应门诊实习几乎没有动手机会,收获很小。
3改进的教学方法
为了解决耳鼻咽喉科示教课存在的问题,我们对教学方法进行了大胆的改进,主要包括:(1)分解解剖知识,将众多的解剖知识分解为三部分,让同学们以自学的方式学习其中一部分。(2)提供展示平台,让每一学生都有机会向他人讲解自学的内容。(3)分次实习减少临床压力,增加学生动手机会。4次课的安排调整如下:第一次课老师先简要介绍示教课需完成的任务及课程安排,让学生对示教课如何上有一个总体的了解。然后将学生分成3组,分别自学耳、鼻、咽喉部其中一部分的解剖知识。由于每一部分的解剖知识内容相对较少,教科书的描述也比较详细,示教室内配有图解和教学模型,而参加示教课的均是大学四年级的学生,自学的能力较强。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容易掌握并真正消化理解,理解不了的地方可以先组内讨论或向老师请教。在掌握本部分解剖知识以后,学习本部分的基本检查方法,并相互练习。老师在一旁纠正不正确的手法。从第二次课开始,每次安排一组学生到门诊实习。由于每组只有10人,分散于各个诊断室、纤维喉镜室、纯音测听室、治疗室。每一处仅有1~2名学生,有利于临床各位老师手把手地教导各位学生。每位学生都能得到近距离观察病人的机会,不少学生还能亲自动手检查病人。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获得了一种成就感,激发了学习兴趣。不少学生示教课结束后,还自己找课余时间参加临床学习,主动性很强。另外两组则在示教室内互为老师,各自向对方教学上节课自学的内容包括解剖知识及基本检查方法。由于有需要向同学教学的任务,学生带着目的学习,在第一次自学时就特别认真,并自觉在下一次课前复习,以便更好地向同学讲解。不少同学说解剖知识经过一次自学,两次给别人讲解,自然就深深的印在脑海里,考试前都不用再复习了。
耳鼻咽喉科示教课教学方法由以老师讲授为主,改为以学生自学为主体后,学生由被动的接收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了学习潜能,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一切学习之师,有了学习的兴趣和动机,知识的掌握就显得轻松而且容易了。当然,在耳鼻咽喉科示教课上提倡以学生自学为主体,并不是否认任课教师对教学的作用。实际上这种教学模式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模式下任课老师作为教学的辅导者和推动者,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和学生兴趣,提出一些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自学,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学生有疑难时指导同学们讨论,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直接给予答案。由于不是按照所备的课进行讲解,任课老师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对所授知识更透彻的理解及对课堂节奏更好的把握,才能真正上好这种以学生自学为主导的耳鼻咽喉科示教课。这样的教学,不仅传授了耳鼻咽喉科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一种学习方法,对其以后的学习甚至终身都有益处。本文来自《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