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是道德教育的主体。医学生的德育具有极强的社会性,伴随个人成长始终,更需要强调的是伴随职业生涯始终。《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今后一段时期加强医学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为“德育为先,促进医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国医学院校的学生都不同程度地接受过医德教育,但是很多医学生的道德教育只停留在课堂上。那么,怎样把医学生的德育内化为自身品质伴随终生?我校通过“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实践活动”来探索一条新的道德教育之路。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应尽早接触临床”这一观点早已被国内外医学院校广泛认可。“早期接触临床”的目的:树立职业爱心、信心、责任心。职业爱心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道德体验教育是在实践中获得认知。而在低年级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阶段是医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交界期,更是职业道德初步形成的时期。学生应通过早期接触临床体验职业环境,体验医患沟通,从而感受医者仁心。
一、对象与方法
学校根据低年级医学生课程安排的情况,选取五年制临床医学生中顺利完成两年学科基础平台课的40人开展活动,原因是这些学生有了一定的人文教育基础和专业认知基础,自行设计《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实践活动手册》。手册内容设计以道德体验教育为重点,临床学习为次重点。道德体验教育包括:一是要求学生记录在医院遇到过对自己触动最大的事情;二是要求学生访谈至少一位优秀医生的从业经历。本活动的方法为学生通过暑期一到两周时间,到就近的社区医院或门诊开展早期接触临床见习,认真填写活动手册。
二、结果与讨论
“访谈一位优秀医生的从业经历”过程中,关注优秀医生的高尚医德的学生有69%,关注优秀医生的职业生涯的学生有31%;“记录在医院遇到过对自己触动很大的事情”过程中,关注职业道德事件的学生有42%,关注人文关怀事件的学生有34%,关注医患关系的学生有24%。
本次活动遵循了道德体验教育发展的三点原则:第一,直接性原则。活动场景真实,角色关系真实,体验过程真实。活动中,学生直接进行职业体验,亲眼所见良好的医患关系后,在进入高年级临床学习中逐步形成自己良好的医患观念。第二,整体性原则。道德体验是作为一种认识活动,是体验者的生理和心理等各方面交织的整体认知活动,具有整体性。活动中的道德体验教育不同于一般认知活动,它是以教学大纲要求来引导临床医学学生对学习过程中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引发学生在情感和思想等方面的整体性道德体验的生成。第三,过程性原则。道德体验的过程性,基于直接性和整体性。体验者在真实有效的直接体验环境中,引发体验者知、情、意、行的整体性互动需要经历一个时间过程。因此,道德体验的发生具有过程性。经过道德体验教育发展的三点原则的讨论后,我们发现,本次活动是贯彻道德体验教育原则的体验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记录在医院遇到过对自己触动很大的事情”等的直接性职业体验,通过“关注优秀医生的职业生涯”再到“关注体现优秀医生高尚医德事件”等从各方面复杂交织的整体性职业体验,通过学生生理和心理等多方面的情感变化,引发学生道德体验过程的产生。据此,我们认为在实施道德体验教育中要给学生一个充分的体验过程。
三、体会和建议
在早期接触临床实践活动中重点开展道德体验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学生对职业的认同感,提高学生整体职业素质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首先,教师要充分认识学生道德体验环境中的重点是感性认知及对医生职业的感知、对医患关系的感知、对人文关怀的感知等。其次,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组织,正确引导学生对自己感知到的信息进行道德判断,从而影响自身的道德感受。最后,加强教学监督,保证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参与状态、行为状态等进行督导、评价,通过小组讨论或谈话检验学生的认知程度。目前,研究组对道德体验教育方式研究不够,认识不足,还有待于我们继续努力和探索。因此,教师要不断创新道德体验教育的实践教学方式,以多样化的体验方式影响或改变临床医学生的道德理性和情感。
参考文献:
[1]赵放.医德教育中道德体验模式的构建[J].医学与社会,2011(1).
[2]李芳.医学生道德发展与医德教育模式的探索[J].医学与哲学,2005(10).
来源:新校园(下) 2015年8期
作者:白一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