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大数据成为炙手可热的研究课题,医学大数据也逐渐被广泛关注。如何将这些海量的数据应用于医学教学,本文试图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一些探讨,为新形势下的医学教学提供参考。
一、医学大数据的来源
医学大数據的来源有基因数据、临床数据、健康数据和经验数据等等方面。一次全面的基因测序,产生的个人数据可达到300GB。公开发布的基因DNA微阵列更是达到50万之多,每一阵列包含数万的分子表达值。各个医院的医药记录,收费记录,护士医生手写的病例记录,病人的x光片记录,CT影像记录更是可以达到天文数字。然而,随着健康医疗类可穿戴式智能设备如火如荼的发展,传统医药公司、新兴科技公司纷纷推出各类手环、智能血压计、体重秤等等。通过运动传感器采集的体外数据,如:运动状况、运动距离和运动量。通过电子设备采集的体征数据(如心率、脉率、呼吸频率、体温、血压、血糖和血氧、体脂含量)都可通过访问智能设备来看到数据并得到相应的分析及建议。经验数据则是传统的教科书和医学期刊上的研究报告。
二、对临床医学教学的影响
互联网在现代医学生的学习、生活过程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获取知识的方式已不仅仅局限于教科书、论文期刊、图书馆、老师和医院的患者。通过便捷的网络,大量的数据唾手可得。学生如何从海量的数据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找到自己需要的,而且是正确的知识?
或许在未来,传统的“老师白天在教室上课,学生晚上回家做作业”的方式将变化为在家学习教学视频,课堂上讨论问题,教师答疑。这对未来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他们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重复教学,而是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支持和服务作用。上课前,通过网络发布教学内容的参考资料,以便预习并了解背景知识,提前准备课堂讨论内容。上课时,实时互动,引进优质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医学模拟教育的优势,即利用仿真模型和智能化的医学模拟技术,按教学内容,模拟疾病的表现以及诊疗过程,使学生能够尽可能真实地体验包括常规检查、抢救、手术等医疗技术复杂而又精密的过程。课后,学生可以在网上对知识点进行检测,对薄弱环节记录、补救,获取学生对课程结构改革的建议。
大数据时代的教学将推动“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从宏观群体走向微观个体,使“经验式”转变为“数据服务”教育模式,根据数据关注每个学生的微观表现,依据数据因材施教,从而实现个性化教育。
三、搭建平台。共享数据
无论是百科网站、视频网站、互动网站,都是科技公司搭建平台,网民自发上传或回答,具有复杂性、不确定性。为医学相关类专业从业人员、教学人员和医学生搭建网络在线教育平台,已经在逐步推进。
2012年,Coursera、Udacity、edX三大课程提供商设立网络学习平台,在网上提供大规模免费课程,建立了世界范围内的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s,MOOC)的新型网络教育模式。
人民卫生出版社顺应时代发展,联合53家国内一流医学院校及行业协会组织,组建中国医学教育慕课联盟并建设中国医学教育慕课平台。2014年11月29日,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开发运营的全球首个医学慕课教育平台“人卫慕课”成功上线并投入运营。目前联盟单位已有近200家,几乎涵盖了国内所有的医学院校。
2016年6月21日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47号)中指出,支持建立以国家健康医疗开放大学为基础、中国健康医疗教育慕课联盟为支撑的健康医疗教育培训云平台,探索新型互联网教学模式和方法,推进网络医学教育资源开放共享和在线互动、学习成效评估等应用,便捷医务人员终身教育,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慕课教育模式在医学教育领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最大程度的整合、共建、共享和共用,有效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共享难的问题。
四、结语
试想任何人在任何地点使用简单的设备就能够看到医院的手术直播和病例讨论,随时可以无界限和无障碍地交流。那时信息的传播和思想的交流将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临床医学的教学方式、教育理念必将做出相应的调整。顺应时代发展,为临床医学教学在医学大数据时代下的应用发展做好必要准备。
作者简介:李莉(1981-),女,上海人,MPA研究生,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来源:丝路视野 2017年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