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1例慢性肾衰竭的护理体会

2015-07-04 09:5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关键词】 中药保留灌肠;慢性肾功能衰竭;护理

慢性肾脏病(ckd)是继高血压、糖尿病、肿瘤后又一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各种慢性肾脏病到最后均发展为慢性肾衰竭,其病势凶险,预后不良。虽然肾移植术和血液透析给慢性肾衰竭患者带来生存的希望,但费用昂贵。因此更多患者求助中医保守治疗。现将本科以大黄、生牡蛎、蒲公英、丹参、附片等为主药进行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衰竭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男,面色萎黄,全身乏力,双下肢麻木伴中度水肿,尿素氮23.8mmol/l,肌酐929μmol/l,尿酸673μmol/l,未进行血液透析治疗,采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每日2次,15天为1个疗程。

  1.2 治疗方法

  取中药灌肠液200ml,温度为37℃~40℃[1]。嘱患者取左侧卧位,用软枕抬高臀部15cm。将灌肠液装入空输液瓶挂于输液架上,中药液距离肛门不超过30cm,剪去输液器针头,套上一次性导尿管,按输液法排气,用石蜡油润滑导尿管前端,慢慢插入15~20cm固定[1],打开调节器,以45滴/min的速度滴入并鼓励患者做深呼吸[2]。药液灌完后,嘱患者取舒适卧位,尽可能保留2h以上。

  2 护理

  进行保留灌肠护理时注意以下方面:(1)药煎好后用纱布过滤,避免堵塞导尿管。www.133229.cOM(2)灌肠前嘱患者排便。(3)中药灌肠液温度应接近人体正常体温。(4)导尿管插入肛门时动作要轻柔,幅度不宜过大过猛,以免造成损伤感染。(5)灌肠治疗以不伤患者正气为原则,要密切监测患者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情况。

  3 讨论

  中药保留灌肠的作用机理:现代医学已经证实直肠的周围有丰富的动脉、静脉、淋巴丛,直肠黏膜具有很强的吸收功能。直肠给药,是由淋巴系统不经肝脏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减少了药物对肝脏的首过效应及对肝脏的影响,从而提高血药浓度;另外,药物不经过胃和小肠,避免了酸、碱消化酶对药物的影响和破坏作用,亦减轻对胃肠道的刺激[3]。中医认为慢性肾衰竭属于中医学“关格”、“肾劳”、“癃闭”、“肾风”等症状范畴。中医认为肾开窍于二阴。慢性肾衰竭者多有小便排泄量减少,血清肌酐、尿素氮等代谢废物主要从大肠排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其在下者,引而竭之;其实者,散而泄之”。中药保留灌肠,使得中药液与肠黏膜接触时间及面积大大增加,通过通利大便排出肾脏毒素,从而缓解患者症状。大黄具有荡涤肠胃,活血化瘀,泻火解毒之功。药理实验证实,大黄煎液进入结肠后,具有导泻,促进尿素、肌酐排泄作用,大黄中的大黄鞣质和大黄素均有抗细菌、抗病抗炎的作用[4]。配合牡蛎、蒲公英、丹参等具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利尿祛湿等作用,有降低血肌酐、尿素氮的作用。

  总之,中药保留灌肠可减轻肾周围压力,促进肾脏排毒,从而减轻氮质滞留,减轻了健存肾单位的负担,缓解了临床症状,延缓慢性肾衰的进行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长香,李淑杏,李建民.改良灌肠法与传统灌肠法效果比较.护理学杂志,2006,4(21):47-48.

  2 徐贞珍.改良法在保留灌肠中的应用.护理研究,2005,19(9):1846-1847.

  3 傅江.益肾解毒汤保留灌肠并秀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60例.中医药学刊,2004,22(10):1941.

  4 雷洋洋,杨洪涛.大黄为主中药灌肠治疗慢性肾衰相关机理研究进展.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7,21(2):8-9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