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观察芪众颗粒对老年人上呼吸道感染的预防作用。【方法】将149例老年病人随机分为芪众颗粒组(a组)50例、玉屏风颗粒组(b组)49例、空白对照组(c组)50例。a、b 2组连续服药7 d,c组不采用任何干预方法。观察时间为2周,主要观察上呼吸道感染发生率以及不同时间点症状体征积分变化,同时采用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法分析与发病的相关性。【结果】(1)a、b、c 3组发生上呼吸道感染例数分别为1例(200%)、2例(408%)、11例(2200%),ac、bc 2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2)a、b 2组症状体征积分呈下降趋势,在第7天、第14天,a组积分均数均较b组低,b组积分均数均较c组低。a组症状体征积分的改善优于b组,b组症状体征积分的改善优于c组。(3)对上呼吸道感染发病有显著性意义的变量是:畏寒怕冷,自汗。而啰音、腰酸、纳差or值均大于1,可看作危险因素。芪众颗粒、玉屏风颗粒2种药物均为保护因素,玉屏风颗粒的发病危险是芪众颗粒的433倍。【结论】芪众颗粒能有效预防老年病人上呼吸道感染且用药安全。
【关键词】 芪众颗粒/治疗应用;上呼吸道感染/中药疗法;上呼吸道感染/预防与控制;老年人
上呼吸道感染(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urti)是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多发病。老年人由于其全身各脏器功能的衰退,免疫力下降,合并有心肺脑血管基础疾病,常容易发生呼吸道急性感染。WwW.133229.CoM芪众颗粒是依据名老中医颜德馨教授在经典方玉屏风散的基础上,根据流行性感冒的发病特点和病因病机进行辨证论治、加减化裁研制而成的中药复方制剂。为进一步探讨芪众颗粒对老年人上呼吸道感染的预防作用,本研究共治疗观察50例患者,并与49例玉屏风颗粒组和50例空白对照组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
111病例收集选取2007年1月~2008年1月上海中医药大学曙光医院的住院、门诊老年病人共149例。
112纳入标准年龄>65岁,签署“知情同意书”,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①易感人群:易患感冒的气虚体质;②免疫功能低下人群:长期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者;③体虚人群:病后、手术后、产后等身体虚弱者。
113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心、肺、肾基础疾病者;②己存在呼吸道感染者;③建立人工气道者;④过敏体质或对多种药物过敏者;⑤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114剔除标准①不符合纳入标准;②违背试验方案,无法判定疗效;③失访或资料不全影响疗效判定。
12试验设计方法本试验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全部病例均符合纳入标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49例患者随机分为芪众颗粒组(a组)50例,玉屏风颗粒组(b组)49例,空白对照组(c组)50例。
13干预措施
131a组芪众颗粒(由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研制),每天2次,每次1包,餐前约30 min口服,观察期间禁止服用其他预防药物或采用任何预防方法,连续服药7 d。
132b组玉屏风颗粒剂(由上海雷允上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每天2次,每次1包(5 g/包),开水冲服,禁止服用其他预防药物或采用任何预防方法,连续服药7 d。
2010年第27卷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苏中昊,等.芪众颗粒预防老年人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研究第1期133c组观察期间,禁止服用任何预防药物或采用任何预防方法。
14观察指标
141一般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联系电话,现住址,随机号,所在组别,门诊或住院号,诊断及主要基础疾病,所有观察项目记入专用登记表。
142生命体征试验期间测定体温,脉搏,呼吸,心率。
143安全性指标试验当天及试验结束测定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
144病史回顾(1)详细记录受试者基础疾病及本次入院的原因。(2)记录患者既往上呼吸道感染发病次数:无发病(0级),平均每月发病≤1次(i级),平均每月发病1~2次(ii级),平均每月发病≥2次(iii级)。(3)记录患者既往上呼吸道感染发病病程:无发病(0级),每次发病≤5天(i级),每次发病5~10 d(ii级),每次发病≥10 d(iii级)。
145中医证候类型判定试验前依照《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1]中有关虚劳病的中医证候分型对观察对象进行证候判定,分为以下6种证型:脾肺气虚,心脾两虚,肺肾阴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心肾阳虚。
146主要症状体征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根据中医计量诊断方法,从肺脾气虚证候[2]中筛选出有特征意义的乏力、自汗、恶风、畏寒怕冷、头晕、纳差等症状为主要指标,按照有无分2个等级(无记0分、有记2分),以喷嚏、鼻塞流涕、盗汗、啰音、发热、咳嗽、咽痛、痰、口干、呼吸困难、头痛、便秘、腰酸、耳鸣等症状和体征为次要指标,依据有无分2个等级(无记0分、有记1分),并根据舌象、脉象进行参考辨证。于试验当天、第7天及第14天时对上述症状和体征逐一调查登记,采集资料,确定症状和体征积分。
147临床用药情况记录包括是否用药,用药种类、剂量、数量、天数、方法。
148不良事件观察记录试验结束后对不良事件按肯定有关、很可能有关、可能有关、可能无关、肯定无关等5级判定标准评定与试验药物的关系。
15观察时间点观察时间为2周,主要症状体征分别设试验当天、第7天、第14天3个观察点,安全性检查于试验当天、第7天各1次,病史回顾与中医证候类型判定于试验当天观察1次。
16疗效判定
161预防感冒效果判定比较3组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发生时间。上呼吸道感染病例的发现:定期电话和(或)上门随访受试者症状和体征,发现上呼吸道感染可疑病例。根据观察期间症状体征,结合诊断标准进行判断。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内科学》[3]中上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1)有感冒流行接触史。(2)以局部症状为主,全身症状可有或不明显。局部症状:喷嚏、鼻塞、流涕,有时咳嗽、咽痛、声嘶、流泪。全身症状:恶寒发热、全身不适、头痛头昏、四肢腰背酸痛。(3)血象: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
162总体疗效评价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2002版)。临床治愈:干预后症状体征积分消失。显效:症状体征总积分减少>2/3并<1。有效:症状体征总积分减少>1/3并≤2/3。无效:干预后症状体征总积分减少≤1/3。计算公式为:(干预前总积分-干预后总积分)/干预前总积分×100%。
17统计学方法3组数据进行可比性比较,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多组等级/频数表秩和检验(kruskal wallis test,kw),不同时间点的症状体征积分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二项分类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数据分析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
2结果
21基线资料可比性分析表1、表2结果表明,3组人群性别、年龄、合并疾病,以及3组人群构成比、既往上呼吸道感染发病病程、既往发病次数等,经r×c卡方检验,各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表13组患者性别、年龄、合并疾病比较表23组人群构成比、既往上呼吸道感染发病病程、既往发病次数比较
22证型分布比较见表3。3组证型分布比较经r×c卡方检验,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0809,p>005),具有可比性。排前3位的证型依次为:脾肺气虚(6242%)、脾肾阳虚(1745%)、心脾两虚(671%)。表33组证型分布比较
233组上呼吸道感染发生率和发生时间比较表4结果表明,a、b、c 3组发生上呼吸道感染例数分别为1例(200%)、2例(408%)和11例(2200%),3组间上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比较,经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结果表明,ac、bc 2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a、b 2组上呼吸道感染发生率均低于c组。3组上呼吸道感染发生时间,a组1例发生在第7天,b组2例发生在第7天,c组8例发生在第7天,3例发生在第14天。表43组上呼吸道感染发生率和发生时间比较
24不同时点间的症状体征积分变化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法分析3组症状体征积分变化与不同时间点(试验当天、第7天、第14天)的关系。mauchlys球形检验结果:p>005,满足球形假设。表5结果表明,干预前后症状体征积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1034,p<001)。各时间点与各组存在交互作用(f=20067,p<001),说明症状体征积分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并且时间因素的作用随着分组的不同而不同,各组间症状体征积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
干预后a、b 2组症状体征积分也呈下降趋势(见图1)。从图1可直观看出,与c组相比,随时间变化a、b组症状体征积分均数呈下降趋势。在第7天、第14天,a组积分均数均较b组低,b组积分均数均较c组低。表明a组在第7天、第14天症状体征积分的改善优于b组,b组在第7天、第14天症状体征积分的改善优于c组。表6结果表明,时间点1与2,1与3,2与3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表5时间因素、时间因素与分组因素、分组因素主效应方差分析结果表6不同测定时点间的多重比较
25非条件 logistic回归分析运用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149例观察对象进行临床症状、既往发病、药物干预与是否发病的相关性研究,将149例干预对象分为未发生上呼吸道感染与发生上呼吸道感染两类,通过研究分析结果判断哪些项目与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有显著的统计学联系。
以是否发病为因变量,各项症状、既往病程、既往病史、服用药物为自变量,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变量进入方式:enter。结果显示:χ2=51955,p<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对发病有显著性意义的变量是:畏寒怕冷,自汗(p<005)。多分类变量:a、b组与c组均有差异。啰音,腰酸,纳差or值均大于1,可看作危险因素,表明上述症状与上呼吸道感染发生有统计学联系。or(a)=0006,or(b)=0026,or(b)/or(a)=433。说明两者均为保护因素,芪众颗粒与玉屏风颗粒相比较,玉屏风颗粒的发病危险是芪众颗粒的433倍,见表7。表7老年人上呼吸道感染发病
26安全性评价两药物组均无明显的肝肾功能损害且三大常规未见异常。
27不良事件观察记录研究过程中共发生不良反应3例,a组2例(其中恶心1例,口干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2/50)。b组1例表现为恶心,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4%(1/49)。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0682,p>005)。
3讨论
芪众颗粒系全国著名中医学家颜德馨教授用于预防流感及病毒性感染的经验方(由黄芪、贯众、防风、苍术、生甘草组成),具有益气固表、运脾祛湿等功效,用于防治流行性感冒以及老人、儿童、病后等体虚感冒,而且在非典型性肺炎的临床应用中已获良效。已有研究[5]表明,芪众颗粒能提高大鼠白细胞介素2(il2)和干扰素γ(ifnγ)水平,从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有可能是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力或干扰病毒免疫病理等途径达到预防流感的目的。
《素问·刺法论篇》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每遇气候突变或气节交变、寒暖失常之时,风邪湿浊病邪淫行而侵袭机体。若正气充盛,表卫固密,则病邪可拒之于外。若体弱气虚,表卫不固,则病邪入侵而发病。芪众颗粒方中以黄芪为主药,用其补气升阳、益气固表之力,使气充而表卫固密,不易使外邪侵袭,御邪于外。由于风邪湿浊病邪常经口鼻而入,在病邪肆虐之时,虽卫表固密而不能侵袭肌肤,也难免病邪入侵,故用清热解毒且有抗病毒之功效的贯众以抗邪毒。风邪袭表,理当祛之,然腠理疏松之人,发汗又虑其伤表,故佐以少量甘温不燥且药性缓和之防风走表而祛风邪,因其乃“风药之润剂”,且与擅长补气固表之黄芪相伍,黄芪得防风,则固表而不留邪,防风得黄芪,则祛邪而不伤正,二药配伍,使风邪祛而又不伤表,腠理密固又不留邪,其与贯众相合,共奏祛邪之功,此两药与黄芪相伍,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目的,是为臣药。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运则气充血活,但脾为中土,喜燥恶湿,易受湿困而乏运,故以苍术燥湿运脾,使湿去脾健,以发挥黄芪之益气升阳作用,无论内生之湿还是外受之湿,皆以苍术燥之,故为佐药。甘草既能助黄芪之补气,又能助贯众之解毒,且能调和其他四药的甘、辛、温、凉诸性味,还能缓和苍术之性燥,具有调和、协助作用,故为使药。诸药合同,共奏益气固表、祛风胜湿之功,为防御外邪之妙方。
芪众颗粒与玉屏风颗粒的异同在于:两方均有益气固表、健脾作用,但本方中苍术替白术,以强化燥湿运脾、化浊辟秽功效,因时行感冒多挟湿浊,其病因多为秽浊之戾气,故用苍术更为贴妥。在应用防风基础上,本方加用清热解毒、辟秽抗病毒之贯众,以加强防治时行感冒的作用,因贯众有小毒,且方中寒温药物并用,故加入甘草以解贯众之毒,并调和诸药。
本研究结果显示,芪众颗粒在改善老年患者的症状体征、减少上呼吸道感染发生率、缩短感染发生时间等方面与玉屏风颗粒相仿或更优,且用药安全,因此能有效预防老年病人上呼吸道感染,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上海市卫生局 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m]. 2版 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3:90-91.
[2]朱文锋中医诊断学[m]. 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1999:164.
[3]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0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4]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2002.
[5]任芳,李丽明 芪众颗粒预防流行性感冒的实验研究[j].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8, 42(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