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观察自制根管消毒药物用于前牙窦道型根尖炎根管消毒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前牙患窦道型根尖炎,尖周稀疏区<5 mm的患者200例共200颗患牙,随机分为试验组(100例100颗患牙)和对照组(100例100颗患牙)。试验组与对照组分别采用自制根管消毒药物和甲醛甲酚进行根管封药,对两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有效率为96%,对照组有效率为8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制根管消毒药物用于前牙窦道型根尖周炎的根管消毒,其临床疗效优于甲醛甲酚,值得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自制根管消毒药物;窦道型根尖周炎
慢性根尖周炎并发长时间牙龈窦道属于难治性根尖周炎[1]。临床上应用传统的甲醛甲酚消毒根管治疗效果不佳,近年来,采用自制根管消毒药物消毒根管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6年5月~2008年5月来我院就诊的前牙窦道型根尖炎200例200颗患牙,其中男118例,女82例,年龄20~50岁。纳入标准:①确诊为前牙窦道型根尖周炎;②就诊前1周无抗生素服用史;③X线示根尖周稀疏区直径<5 mm;④无系统性疾病,无药物过敏史;⑤签署知情同意书。伴有牙周病,不能及时就诊者排除。
1.2 药物:自制根管消毒药物:粉:四环素(广东华南制药),甲硝唑(山西津华晖星制药),磺胺增效剂(上海科兴实验室设备有限公司),碘仿(上海华氏制药);液:丁香油。使用时将粉按1:2:1:1:2混合后与丁香油调匀成糊状。甲醛甲酚液(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材料厂)。
1.3 分组:将2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0例患者,100颗患牙,试验组采用自制根管消毒药物封药治疗,对照组采用甲醛甲酚封药治疗。
1.4 治疗方法:两组常规开髓,采用逐步后退法进行根管预备,扩畅根管至40号,局部麻醉下行瘘道骚刮术,3%双氧水,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根管。棉捻干燥根管。试验组将自制糊剂封入根管内,对照组根管内封甲醛甲酚棉捻,牙胶暂封,1周后复查。所有患牙均由同一位医生诊治并记录。
1.5 疗效标准:显效:患牙无异常症状,无叩痛,根管内无分泌物,根尖区瘘管消失;有效:患牙自觉症状减轻,轻叩痛,根管内无或有少量分泌物,窦道未闭但症状好转;无效:患牙症状和体征无改善或加重。有效率(%)=(显效牙数+有效牙数)/本组总牙数×100%。
1.6 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1周后观察,试验组有效率为96%,对照组的有效率为8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疗效比较(例)
组别 | 例数 | 治愈 | 好转 | 失败 |
试验组 | 100 | 89 | 7 | 4 |
对照组 | 100 | 75 | 9 | 16 |
3 讨论
窦道型根尖周炎临床常见的治疗方法为根管治疗术辅以窦道骚刮术,以往常采用甲醛甲酚作为根管消毒封药,其中甲醛甲酚可导致蛋白质变性、沉淀及细胞质膜通透性改变,起到抑菌、杀菌作用,以及甲醛与蛋白质中的氨基结合凝固蛋白的烷基化作用,达到对感染根管的消毒作用。但是,该药有较强的细胞毒性,对口腔黏膜和根尖周组织有很强的刺激性和致敏性,甚至导致牙体变色以及致突变和致癌的毒性作用[2]。
近年来,我科自制根管消毒药物代替甲醛甲酚,临床疗效明显好于甲醛甲酚组,配方中的四环素具有抗菌作用,还能抑制胶原酶活性,预防组织破坏,另外,它还是螯合剂,局部给药后,部分药物螯合在局部组织上,然后缓慢向周围组织释放,在局部形成长期高浓度状态,发挥长效抗菌作用[3]。磺胺增效剂能使四环素更好的发挥抗菌效果。甲硝唑是强效的抗厌氧菌药物,地塞米松不仅具有抗炎作用还有利于减轻根尖组织的水肿和渗出。碘仿作为杀菌防腐剂有较强的收敛作用,经过缓慢释放碘而直接卤化菌体蛋白质,产生沉淀使细菌死亡[4]。以上药物联合使用,具有较强的抗炎杀菌功能,能有效的清除根管残余感染,促进窦道愈合。
本试验对象均选择前牙,因为其根管相对粗大,髓腔内感染组织容易清除,根管易成形,便于临床操作,关于后牙的治疗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自制根管消毒药物用于前牙窦型根尖周炎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甲醛甲酚,其刺激性小,无明显不良反应,价格低廉,值得临床推广。
4 参考文献
[1] Noiri Y,Ehara A,Kawahara T,et al.Participation of bacterialbiofilms in refractory and chronic periapical periodontitis[J].Endod,2002,28(10):679.
[2] 潘俊雅,楼小戟,王仁飞.复方抗生素粉剂消毒根管的临床疗效观察[J].口腔医学,2011,31(1):61.
[3] 叶 红,聂向其.空管药物治疗老年磨牙尖周炎临床探讨[J].中华中西医杂志,2007,8(5):393.
[4] 薛广波.实用消毒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86: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