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观察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与改良根治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42例早期乳腺癌手术治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观察组采用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改良根治术治疗。观察其生存率、复发率。结果:观察组的5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治疗乳腺癌疗效确切,生存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关键词: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改良根治术;疗效
乳腺癌作为当今妇女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资料统计,发病率占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7%~10%。它的发病常与遗传有关,以及40~60岁之间、绝经期前后的妇女发病率较高。通常发生在乳房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是一种严重影响妇女身心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乳腺癌是容易治愈的恶性肿瘤,早期发现乳腺癌及时采取手术治疗,不但能达到治愈的效果,还能保留乳房。近20年来,国内外大规模循证医学研究成果说明保乳手术具有良好的效果,使得保乳手术开始盛行,特别在欧美各国,已作为Ⅰ、Ⅱ期乳腺癌首选术式[1]。文章旨在探讨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与改良根治术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6年12月~2010年12月住院治疗的早期乳腺癌(Ⅰ期和Ⅱ期)患者42例,年龄平均45.8岁。25例病灶在左乳,17例在右乳。肿瘤的直径均≤3.5 cm,15例位于外上象限,13例位于外下象限,8例位于内上象限,6例位于内下象限。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观察组采用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改良根治术治疗。两组均进行术后辅助放化疗。
2 结果
观察组的5年生存率90.48%高于对照组的76.19%、复发率9.52%低于对照组的23.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见表1。
表1 治疗后两组中位随访期22个月的临床效果比较
组别 | 例数 | 复发(例) | 复发率(%) | 死亡(例) | 5年生存率(%) |
观察组 | 21 | 2 | 9.52① | 2 | 90.48① |
对照组 | 21 | 5 | 23.8 | 5 | 76.19 |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3 讨论
乳腺癌是严重威胁妇女身体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我国占各种恶性肿瘤的7%~10%,仅次于子宫颈癌,发病年龄以40~60岁居多。乳腺癌的早期诊治既可以降低乳腺癌的死亡风险,又能有效降低治疗代价,使避免乳房切除、腋窝淋巴结清扫以及辅助性化疗的机会增加,治疗后患者的乳房外观、上肢功能和全身状况更接近健康个体。有相关数据表明早期乳腺癌治疗后10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因此乳腺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治,是获得最佳预后的关键[2]。
拥有一对美丽健康的乳房,是每一位女性的愿望。但是,全球每26 s就有一位妇女因患乳腺癌被切除乳房,这不仅会给女性带来生理上的创伤,导致生活质量下降,而且还会给女性留下心理上的阴影。很多乳腺癌患者在乳腺全切术后产生自卑、沮丧的心理反应,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3]。手术治疗一直是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乳腺癌的术式有多种,常用的有切除乳房的乳腺癌根治术、改良根治术、全乳房切除和保留乳房的部分乳房切除术等。乳腺癌的保乳手术因其长期随访的疗效和美容效果,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成为乳腺癌的常规手术方法,并越来越受到患者的青睐,是治疗早期乳腺癌的首选[4]。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三早”理念使发达国家多数罹患乳腺癌的女性可以从保乳术中受益,然而我国接受保乳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不足10%。其实,保乳手术仍然是乳腺癌的根治术,只不过是保留了乳房。目前,医学界正在努力扩大保乳的适应证,力争使更多乳腺癌患者达到保乳手术的要求。对于适宜患者来说,保乳术与根治术相比,总生存率无明显差异,而前者不仅可以留住患者的身体特征,且损伤较少,并发症少,可以明显提高生活质量。随着乳腺癌治疗理念不断更新,保乳手术将会逐步成为乳腺癌治疗的主要术式[5]。本研究结果显示,早期保乳手术治疗乳腺癌5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治疗乳腺癌疗效确切,生存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4 参考文献
[1] 孙慎友.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治疗新进展[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0,13(5):363.
[2] 沈镇宙,邵志敏.现代乳腺肿瘤学进展[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134.
[3] 张保宁.乳腺癌外科100年[J].中华肿瘤杂志,2008,25(6):618.
[4] 秦贤举,张 华,罗文杰.影响乳腺癌保乳术后乳房外形的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2009,12(5):806.
[5] 王先立,屈春宇,王成孝.保留乳房手术治疗早期乳腺癌17例[J].实用医学杂志,2008,24(2):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