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

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术结合颌间牵引治疗下颌骨

2015-11-23 10:4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目的:结合临床实践对接受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术结合颌间牵引治疗的下颌骨粉碎性骨折患者进行疗效观察。方法:选取下颌骨粉碎性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其中观察组给予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术结合颌间牵引治疗,对照组给予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结果:30例观察组接受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术结合颌间牵引的患者在有效减少手术操作时间,降低治疗难度,骨折复位的稳定性,良好恢复牙合合关系以及避免个别牙齿提前接触等方面都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术结合颌间牵引在治疗下颌骨粉碎性骨折方面要明显优于单纯的小型钛板内固定治疗方式,疗效良好。

关键词:坚强被固定;颌间牵引;下颌骨骨折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条件的进步,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也日益增加,从而导致面颌部骨折的发生率也不断增加。由于在整个面颌部中下颌部占据了1/3的面积,因此极易在遭受外力撞击后出现骨折的情况,且在其损伤后对于患者的外观、日常生活均会造成极大影响,因此下颌骨骨折的有效治疗已经成为现代医学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现代医学在各类文献中均未对下颌骨粉碎性骨折进行明确的定义,笔者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认为:下颌骨骨折中在其骨折部位至少有两条骨折线经过且有至少一个游离性骨片。粉碎性下颌骨骨折的临床治疗中在恢复其生理形态和牙合合功能方面有一定的难度。对近年来住院接受治疗的下颌骨粉碎性骨折患者进行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术结合颌间牵引治疗,疗效明显,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从我科2010年9月~2011年11月因下颌骨粉碎性骨折住院治疗的患者中随机选择60例患者,所有60例患者基本临床表现均为牙合合功能紊乱,面颌部明显畸形,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17~61岁,平均39岁;对照组患者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18~62岁,平均40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术结合颌间牵引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结合患者自身情况合理有效的进行术前准备,术前及时和家属进行沟通以便有效的对患者给予合理有效的对症治疗。固定材料:小型钛板:厚度1 mm,长度有4孔和6孔;钛钉:直径为2 mm,长度为7 mm,直径为0.4 mm;带钩牙的弓夹板,结扎丝(不锈钢),弹力橡皮圈。

1.3  统计学方法:所有采集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相应的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接受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术结合颌间牵引治疗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后外观恢复、牙合合功能的恢复以及骨折稳定性等方面均明显的优于对照组患者,详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观察(例)

组别

手术时间

骨折复位良好

牙合合关系恢复良好

外观恢复良好

>1 h

<1 h

观察组

7

23

30

30

30

对照组

19

11

25

24

23

P

<0.05

<0.05

3 讨论

    随着近年来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坚强内固定术已经广泛的应用于颌面部以及口腔骨折的治疗中。其中小型钛板以其轻重量、损耗小以及优秀的生物相容性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因为其可以长期存在于人体中,且强度较高,故患者可以在术后即可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和活动,这样可以促进患处局部的血液循环,对促进骨折的愈合有重要作用。但是,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工作经验发现,由于大部分的粉碎性骨折由于其繁多的骨折线、大量游离性骨折片的存在以及下颌骨周围肌肉的牵拉作用造成术后相当一部分患者的内固定不能达到理想的复位效果[1]。故在此基础上适当应用颌间牵引,进行内固定之后的矫形同时预防骨折移位情况的发生。

    在粉碎性的下颌骨骨折的治疗中,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术结合颌间牵引治疗在骨折固定的稳定性、术后的恢复情况、术后患者外观形态恢复以及术后患者牙合合功能的恢复等方面要明显的优越于单一的进行内固定。但是我们在进行临床工作的同时要结合患者自身的情况进行治疗,要全面的检查了解患者的损伤机制、创伤程度、骨折类型以及累及牙合合功能等情况,从而制定合理的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案,在保证患者骨折愈合的前提下尽量做到不影响患者后期的面部外观恢复和基本的牙合合功能的完善[2]

4 参考文献

[1] 王  磊,吕改玲,陈峻岭.75例下颌骨骨折不同固定术间的对比研究[J].中原医刊,2008,35(3):38.

[2] 任江涛,张文格,张治忠.下颌骨骨折坚固内固定术96例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2010,19(1):51.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