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

阴道斜隔综合征1例

2015-11-18 09:3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

关键词:阴道斜隔综合征;误诊;妊娠物
  阴道斜隔综合征是临床上一种比较少见的综合征,在基层医院比较容易误诊。安徽省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2010年8月收治1例阴道斜隔综合征,文章就其确诊过程作一记录,供广大医务工作者参考。
1 病历摘要
  患者,女,34岁。因“停经60 d,要求终止妊娠”于2010年8月6日入院。平素月经规则,无痛经。有早孕反应,无阴道流血。尿HCG(+)。2007年11月在外院因臀位行剖宫产术,术中发现子宫呈鞍状。孕产史:G2P1。体检:生命体征平稳,心肺(-),腹软,下腹正中有一10 cm横形手术疤痕,腹部未扪及明显包块,无压痛反跳痛。妇科检查:外阴:已婚式;阴道:畅,黏膜光滑;宫颈:光滑,较小;宫体:前位,增大如孕60 d大小;附件:未及明显包块。行B超检查提示:①纵隔子宫;②早孕。入院诊断:①早孕-终止妊娠;②前次剖宫产术后疤痕子宫;③纵隔子宫。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8月8日起先后予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终止妊娠。8月11日因无妊娠物排出,行妇检:阴道:少量暗红色血,阴道左上方可扪及一约6 cm×4 cm×3 cm囊性包块,压痛(-);宫颈:口闭;宫体:前屈位,增大如孕60 d大小;附件:(-)。考虑为阴道壁囊肿可能。因药流失败再次予米索前列醇400 μg后穹窿放置,仍无妊娠物排出。8月12日行妇检:阴道:少量暗红色血,阴道左上壁可扪及一直径8 cm囊性包块,较昨日增大;宫颈:无法暴露;宫体:前位,略大;附件:(-)。再次行B超检查示:横切面宫腔呈两团,右侧36 mm×27 mm,左侧58 mm×39 mm,左侧宫腔探及36 mm×21 mm×41 mm偏强回声。宫颈与阴道界限不清,可见一妊娠囊由宫颈至阴道,孕囊下方见66 mm×51 mm偏强回声。根据病史及检查,考虑为阴道斜隔综合征,征求患者及家属同意后在静脉麻醉下行阴道斜隔切除+清宫术。患者截石位,在阴道斜隔膨出明显处穿刺抽出暗红色积血,予切开,排出暗红色积血及妊娠物,将阴道斜隔切除,探斜隔内有一宫颈口,与斜隔外宫颈口之间有一层膜状物直达宫底,在B超引导下将宫内残留妊娠物清除。切除阴道斜隔送病理示其两侧均被覆复层鳞状上皮结构,间质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含有丰富的血管及少量平滑肌,符合阴道斜隔。术后患者恢复佳,行泌尿系B超检查示:左肾缺如。于2010年8月18日出院。
2 讨论
  阴道纵隔及阴道横隔在临床上常见,诊断较易。而阴道斜隔(或叫阴道斜隔综合征)则是一种很少见的生殖道畸形,临床表现奇特,检查亦不易发现,往往会造成诊断及治疗的延误。阴道斜隔综合征的定义主要包括:①双子宫双宫颈,个别的可有单宫颈合并子宫纵隔。②阴道斜隔,表现为一片两面均覆盖阴道上皮的膜状组织,起源于两个宫颈之间,斜升附着于一侧的阴道壁,形成一个盲管把该侧的宫颈遮蔽在内,隔的后方与宫颈之间有一个腔为“隔后腔”。③泌尿系畸形,合并与斜隔处于同一侧的肾脏及输尿管的缺如。1992年文献首次报道这种病例。发病机制:胚胎时期,女性生殖道的前身-米勒管属于左右对称的双侧性管道,以后通过中线融合,中隔吸收等一系列步骤,最终在中线上形成单一的子宫体、子宫颈和阴道,而仍保持左右各一的输卵管。这一过程大约从胚胎5周起,直至16周完成。在此期间,如果由于致畸因素的影响,妨碍上述过程进展,即可导致不同程度的子宫及阴道畸形的发生[1]。阴道斜隔分为三种:无孔型斜隔、有孔型斜隔和无孔斜隔合并宫颈瘘管。以有孔型斜隔发病机会最高,占50%左右。临床表现与分型有密切关系。痛经是主要的临床症状,此外还会有阴道流脓等感染的症状。常易误诊为阴道壁囊肿穿孔感染及盆腔脓肿等,但通过B超检查泌尿系肾脏情况不难鉴别。卵巢肿物也会嵌顿在盆腔底部,但不同于斜隔和阴道壁连成一体并可造成阴道移位变形。手术治疗是本病的唯一有效的方法,经阴道斜隔切开引流是最理想的手术治疗。该患者无痛经、月经紊乱等临床症状,妇检及在外院行剖宫产时亦未发现异常,在本次住院流产过程中因无妊娠物排出,而阴道壁左上方出现逐渐增大的囊性包块,后经手术及术后病理证实。此病例尚属罕见,容易误诊,临床应引起重视。
3 参考文献
[1] 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428.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