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探讨米索前列醇联合钙剂在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采用米索前列醇联合钙剂在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并与采用钙剂联合缩宫素治疗的对照组进行临床效果对比研究。结果:观察组患者产后24 h平均出血量及出血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在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为(9.62±1.32)分,对照组新生儿在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为(9.17±1.21)分,经统计分析两组新生儿在出生后1min 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出现恶心3例,呕吐4例;对照组患者中出现恶心2例,呕吐4例;两组患者未出现其他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米索前列醇与钙剂联合应用效果显著,缩宫作用缓和且持久价格低廉适宜基层医院推广。
关键词:米索前列醇;钙剂;剖宫产;产后出血
选取2009年8月~2011年8月采用米索前列醇联合钙剂在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并与采用钙剂联合缩宫素治疗的对照组进行临床效果对比研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8月~2011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84例,均为单胎、足月产妇。年龄20~36岁,平均(24.52±3.65)岁;孕37~40周,平均(38.22±1.16)周;产次0~3次,平均(1.28±0.64)次;入选的产妇近期未使用过前列腺素制剂。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84例剖宫产产后出血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例,两组产妇的年龄、孕周及产次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本研究所有患者均采用硬膜外麻醉,剖宫产手术均按照常规方法进行操作。观察组患者于术前10 min舌下含服米索前列醇(国药准字H20000668,北京紫竹药业有限公司生产)400 U,取出胎儿后,立即在距胎儿腹部切口5 cm处剪断脐带,于脐静脉向胎盘方向缓慢静脉推注10%葡萄糖酸钙(国药准字H11020375,北京紫竹药业有限公司生产)10 ml[1]。对照组则在取出胎儿后,在宫体肌内注射缩宫素(国药准字H44022382,广州白云山明兴制药有限公司生产)20 U[2]。
1.3 观察指标:①产后出血量:采用称重法计算两组产妇产后出血量。其中产后24 h出血量超过500 ml者即为产后出血[3];②新生儿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
1.4 统计学处理:本研究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后出血情况比较:观察组产后24 h平均出血量为(142.64±38.64)ml,而对照组产后24 h平均出血量为(222.15±50.85)ml;观察组中产后出血>500 ml者2例,出血率为4.76%;对照组中产后出血>500 ml者12例,出血率为28.57%;经统计分析发现观察组患者产后24 h平均出血量及出血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新生儿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比较:观察组新生儿在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为(9.62±1.32)分,对照组新生儿在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为(9.17±1.21)分,经统计分析两组新生儿在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不良反应:观察组患者出现恶心3例,呕吐4例;对照组患者中出现恶心2例,呕吐4例;两组患者未出现其他严重的不良反应。
3 讨论
产后出血是指在胎儿分娩出后24 h内出血量超过500 ml,是分娩晚期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是导致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4]。所以减少此期内出血是预防产后出血的关键。米索前列醇是一种天然前列腺素的衍生物,是经过二次改造后人工合成的化学结构,是公认的促进子宫收缩的有效制剂,其活性和半衰期均明显好于其母体,其作用机理是胶原降解,引起子宫平滑肌收缩;而钙离子作为生物活动第二信使,不仅能协同前列腺素的子宫收缩作用,而且作为凝血因子,直接参与凝血活动,从而阻断子宫出血的发生[5]。所以米索前列醇与钙剂联合应用效果明显。
4 参考文献
[1] 文家英.米索前列醇联合钙剂防治剖宫产产后出血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3(20):52.
[2] 董春琴.宫腔填纱配合米索前列醇在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的临床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8):1144.
[3] 邢荣丽.缩宫素配伍卡贝缩宫素治疗剖宫产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11,22(3):164.
[4] 冯金宇,吕小娟,崔 伟.预防性应用欣母沛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的临床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34):5135.
[5] 黄 丽.米索前列醇联合钙剂防治剖宫产产后出血的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1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