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

血清胆碱脂酶测定在重症肺炎中的应用及意义

2015-09-26 09:0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目的:探讨血清胆碱脂酶测定在重症肺炎病情判断中的应用价值及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45例重症肺炎患者与45例普通肺炎患者,在入院后抽取静脉血进行血清胆碱脂酶测定,并在首次测定后24 h时间复查血清胆碱脂酶变化情况。结果:重症肺炎组入院时以及入院后24 h血清胆碱酯酶均显著低于普通肺部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胆碱脂酶在重症肺炎患者中的水平显著下降,可作为判断患者病情与预后的一个指标。

关键词:血清;胆碱脂酶;重症肺炎

 血清胆碱酯酶活力的下降,事实上反应的是原发或继发的系统器官功能损害,这种损害越重,胆碱酯酶的活力将越低[1]。文章主要探讨重症肺炎患者血清胆碱脂酶测定的临床意义,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重症肺炎患者45例以及单纯的普通肺部感染者45例,虽有患者均经临床表现以及放射学辅助检查确诊,排除合并有严重肝肾功能、心功能以及凝血功能等多器官、系统功能衰竭患者。重症肺炎组:男26例,女19例,年龄18~56岁,平均(38.9±4.3)岁,所有患者均在发病24 h内进入ICU治疗;普通肺部感染组:男26例,女19例,年龄18~54岁,平均(36.6±5.1)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抽取静脉血进行血清胆碱脂酶测定,并在首次测定后24 h时间复查血清胆碱脂酶变化情况,其中使用日本东芝7600-010型生化检测仪使用MTTC法进行测定,参考值范围为203~406 U/L。
1.3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两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入院时与入院24 h血清胆碱酯酶变化情况比较:见表1。重症肺炎组入院时以及入院后24 h血清胆碱酯酶均显著低于普通肺部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入院时与入院24 h血清胆碱酯酶变化情况比较( ,U/L)


3 讨论
巴立等检测了45例严重多发伤患者伤后24 h内血清ChE的活性,发现比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血清白蛋白也明显减少,ALT和AST则明显升高,血清ChE活性降低与血清白蛋白减少、ALT和AST升高均存在显著相关性,说明血清ChE也可作为反映创伤患者肝功能的一项有用指标。但是对于ChE与重症肺炎的关系,尚未见国内相关文献报道,本研究通过比较普通肺炎患者与重症肺炎患者入院后不同时期血清胆碱脂酶水平的变化情况,以更好的探讨血清胆碱脂酶测定在重症肺炎病情判断中的应用价值及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2]。
重症肺炎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缺血、缺氧等严重影响肝脏的血液供应和营养物质的运输,致使肝脏合成胆碱酯酶的能力下降,同时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下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不足,出现负氮平衡,合成胆碱酯酶的营养物质不足[3]。且重症肺炎发生时,感染的细菌、病毒及其内毒素,激活中性粒细胞释放炎性递质、蛋白酶、脂类代谢产物和蛋白类物质,对肝脏合成胆碱酯酶产生特异抑制[4]。关键可能有由于患者肺牵张感受器的敏感性大大提高,肺牵张感受器释放出过量的乙酰胆碱抑制了ChE活性,受到强烈刺激便释放出过量的乙酰胆碱,过量的乙酰胆碱可抑制ChE活性,故表现为ChE活性降低[5]。同时在重症肺炎患者中,胆碱酯酶抑制可激活胆碱能抗炎途径,从而减少炎性因子的产生,有效地清除细菌感染,对抗肺部炎性反应并改善其存活率,该机制可能导致重症肺炎时患者血清ChE水平的下降[6]。通过本组研究,我们发现重症肺炎组入院时以及入院后24 h血清胆碱酯酶均显著低于普通肺部感染组,所以我们认为,血清胆碱脂酶在重症肺炎患者中的水平显著下降,可作为判断患者病情与预后的一个指标。
4 参考文献
[1] 王  辰,朱宇清.胆碱酯酶在危重病患者病情预判中的应用及与APACHE Ⅱ的相关性[J].医学临床研究,2010,27(4):579.
[2] 巴  立,张  茂,干建新.严重多发伤患者早期血清胆碱酯酶活性检测的意义[J].中华创伤杂志,2006,22(8):624.
[3] 许泽峰,乔玉梅.危重病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活力对预后的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205.
[4] 郭鹏翔,王季石.胆碱酯酶检测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3):795.
[5] 张细江.老年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血清胆碱酯酶的变化及意义[J].中国急救医学,2009,29(12):1081.
[6] 李  晨,柴艳芬.脓毒症患者血清胆碱酯酶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天津医药,2010,38(3):198.
[收稿日期:2012-05-31   编校:徐强]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