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

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治疗分析

2015-09-02 08:5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目的:探讨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方法与疗效。方法:将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4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0例,两组患儿均进行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应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组改有创通气为无创通气。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有效率为7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都无死亡儿童。治疗组的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具有临床症状重,并发症发生率高,死亡率高的临床特点,无创机械通气可以缩短上机时间及住院时间,可以改善预后,疗效肯定。

关键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机械通气

    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引起新生儿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以及呼吸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指机体在遭受各种病理刺激后发生的急性炎性反应,以急性弥散性肺泡上皮细胞及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为主要病理变化,以进行性呼吸困难和缺氧为主要临床表现,临床症状重,易并发肺气漏、呼吸衰竭等,需呼吸支持,住院时间长,抢救困难,也是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多需要采用机械通气与表面活性物质治疗[1-2]。文章具体探讨了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方法与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8年1月~2011年12月新生儿科重症监护病房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40例,参照1994年美国和欧洲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评审会议推荐的诊断标准。男22例,女18例,胎龄(35.87±1.13)周,出生体重(2 495.90±529.28)g。分级:Ⅰ级21例,Ⅱ级19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0例,两组病例性别、胎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儿均进行基础治疗,包括常规入暖箱保暖,治疗原发病,预防感染、预防出血、营养支持,维持生命体征平稳,补液维持电解质平衡等。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应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组改有创通气为无创通气,模式为CPAP,将CPAP呼吸机最初压力调到4~6 cm H2O(1 cm H2O=0.098 kPa),供气流量应大于通气量的3倍,一般供气流量为8~10 L/min。
1.3  疗效判断:有效:治疗后呼吸困难明显改善,临床表现主要症状改善,血气指标明显改善;无效:治疗后呼吸困难无改善甚至恶化,临床表现主要症状无改善甚至恶化,血气指标无改善甚至恶化[3]。
1.4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0.0统计软件,本文结果中的相关数据采用χ2检验与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治疗组治疗20例,有效19例,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治疗20例,有效14例,有效率为7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都无死亡儿童。
2.2  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经过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比较(,d)

组别

例数

总通气时间

ICU住院时间

对照组

20

18.0±6.5

24.2±8.0

治疗组

20

11.2±5.1

16.8±3.2

P

 

<0.05

<0.05

3 讨论
  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以进行性呼吸困难和缺氧为主要临床表现,在新生儿呼吸系统危重症中占有较大比重,因其发病机制复杂,影响因素众多,起病急,病情进展快,也是新生儿临床常见的危重症[4]。
  在临床特点上,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于娩出后3~6 h内发病,在本组资料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于娩出后3~6 h内发病的有22例(55.0%),临床以缺氧、呼吸窘迫为主要特征。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患儿则以无自主呼吸为表现入院,病情严重,需辅助通气治疗,对患儿的生存构成威胁[5]。
  在治疗上,机械通气治疗的目的即在于消除肺泡萎陷状态,减少肺内分流和呼吸功耗。肺复张策略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现代治疗策略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重新开放无通气功能的肺泡,使通气肺泡和再通气肺泡与相连气道保持开放,从而增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功能残气量,降低通气/血流比例失衡,改善氧合。目前从基础到临床,肺泡复张领域的各项研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但是基本都局限于有创通气领域。不过但有创通气患者容易产生许多气道并发症,导致术后恢复慢,而本文治疗组采用的无创治疗是经鼻/口鼻面罩进行正压通气的新型方式,无须建立人工气道,它不仅避免了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有创操作及相关并发症,从而避免了有创通气所致的并发症的发生,对于保留患儿呼吸道正常的生理解剖结构及功能,改善治疗舒适感方面有很大益处。本文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有效率为7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都无死亡儿童。治疗组的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
  总之,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具有临床症状重,并发症发生率高,死亡率高的临床特点,无创机械通气可以缩短上机时间及住院天数,可以改善预后,疗效肯定。
4 参考文献
[1] 刘志刚,罗  苇.呼吸指数及氧合指数动态监测在患者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8,23(14):1074.
[2] 王建强,李国民,周  萍,等.机械通气联合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抢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23例的临床观察[J].海南医学,2007,18(12):74.
[3] 胡晓光,孙  波.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通气策略及呼气末气道正压的应用[J].国际呼吸杂志,2007,27(22):1736.
[4] 朱  蕾,钮善福,李善群.经鼻(面)罩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8,23(4):225.
[5] 金  涛,田卓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无创正压通气治疗[J].临床肺科杂志,2007,12(1):33.
[收稿日期:2012-06-30   编校:郑英善]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