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基础医学论文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多节段椎体压缩性骨折

2015-08-13 09:0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目的:观察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老年多节段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自2008年5月~2011年3月收治的48例多节段椎体压缩性骨折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使用意大利TECRES SPA公司生产的填充骨水泥,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本组48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过,无中止手术病例,且耐受性均较好。手术时间平均为(43.5±12.5)min;术中出现骨水泥外漏2例,发生率为4.2%。未发现有神经根压迫、肺栓塞、术后感染及术后局部疼痛加重病例。术前后VAS评分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老年多节段椎体压缩性骨折效果理想,且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经皮椎体成形术;多节段;椎体压缩性骨折;老年

      椎体压缩性骨折主要是由骨质疏松和外伤引起,临床中最常见的是老年人因骨质疏松引起的压缩性骨折。骨质疏松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常因轻微外伤就能导致椎体压缩骨折,导致长期卧床,失去生活能力,死亡率高达15%~30%[1],因此防治老年骨质疏松病引起的椎体压缩性骨折不仅是现代医学界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化问题。我院自近年来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老年多节段椎体压缩性骨折取得了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08年5月~2011年3月收治的48例多节段椎体压缩性骨折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且排除凝血功能障碍、体质极度虚弱、严重心肺疾患、成骨性转移肿瘤、骨水泥或造影剂过敏的患者。48例患者中男21例,女27例;年龄62~85岁,平均(71.4±7.8)岁;病程13d~8个月,平均(94±12)d;病灶部位T13例,T25例,L110例,L211例,L313例,L46例。
1.2 手术方法 穿刺针为11~13带针芯骨穿刺针,骨水泥为意大利TECRES SPA公司生产低粘稠度骨水泥。手术步骤:①术前摄脊柱正侧位X线平片、CT扫描或MRI检查,行常规碘过敏实验。②根据骨折部位与椎体的病变情况选择穿刺途径,通常选择前外侧途径,根据椎体病变情况,从颈动脉的内侧或外侧进入。③病人取俯卧位,对穿刺区域行常规皮肤消毒,在正位透视下用2%利多卡因溶液经皮肤穿刺点向椎弓根方向做穿刺通道全程浸润麻醉。④在穿刺针穿刺至椎体前部的1/3处时,正位透视见针尖不应超越中线过多,此时注射非离子型造影剂3~5ml行椎体内静脉造影.观察椎体静脉的回流情况和速度来调整针尖位置。⑤最后于透视临控下将调配好的骨水泥于黏稠状态下用压力注射器注入到椎体内,至骨水泥存病变处弥散满意或骨水泥已扩散至椎体后缘时即停止注射,拔出穿刺针。如发现有骨水泥渗漏至椎体后缘时应停止注射。⑥注射后等待骨水泥凝固,观察20min左右,待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平稳无异常后结束手术。术后静卧20min后翻身,平卧4~6h,以避免穿刺针道出血或血肿形成,并确保聚合后的骨水泥不发生移位,术后根据情况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1.3 疗效评价 在手术前、术后24h对患者进行疼痛视觉评分(VAS),让其在0~10分中评估自身疼痛感,并行脊柱影像学检查。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数据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组间进行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48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过,无中止手术病例,且耐受性均较好。手术时间平均为(43.5±12.5)min;注射骨水泥量每个胸椎平均3.1ml,每个腰椎平均4.8ml。术中出现骨水泥外漏2例,发生率为4.2%。未发现有神经根压迫、肺栓塞、术后感染及术后局部疼痛加重病例。术后24h复查X线片骨水泥填充理想。本组患者术前VAS评分为8.2±1.3,术后24h为2.1±0.6,术前后VAS评分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但比较公认的病因主要有内分泌紊乱、骨代谢失调、缺乏运动等几个原因[2]。由于骨质疏松症导致骨组织显微结构受损,骨矿成分和骨基质等比例减少,骨皮质变薄,骨小梁数量减少,从而增加了轻微创伤引起的骨折风险。骨质疏松症是老年多节段椎体压缩性骨折的重要原因,当前对于多节段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内科保守治疗如药物治疗、卧床休息等;手术治疗如内固定、椎板切除等;放射科介入治疗如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等。近年来随着PVP的开展应用,为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原理为在影像设备引导下,经皮穿刺椎体,于透视下将生物材料(骨水泥)注入病变椎体,增加椎体耐压强度、提高脊柱稳定性,从而缓解或消除疼痛,预防椎体塌陷发生或发展[3]。PVP治疗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适应性较广,一般经卧床休息、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均可采用PVP治疗,同时应排除诸如出凝血功能障碍、体质极度虚弱、成骨性转移瘤、椎体压缩超过75%等患者,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PVP治疗技术相对安全性较高,本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仅出现2例骨水泥外漏,未发现有神经根压迫、肺栓塞、术后感染及术后局部疼痛加重病例。经PVP治疗后短期内患者即可缓解大部分疼痛,本组治疗前的VAS评分为8.2±1.3,术后24h为2.1±0.6,术前后VAS评分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遗留的轻微疼痛可通过术后服用抗炎镇痛药物来缓解。笔者认为,PVP缓解疼痛的机理可能包含以下几个方面:①骨水泥加固稳定骨折椎体,可解除或缓解脊髓受压;②骨水泥聚合过程产生热效应,可使痛觉神经末梢变性坏死;③骨水泥中的单体所产生的毒性可使痛觉神经末梢变性坏死。总之,PVP作为一种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多节段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方法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且具有微创安全、止痛效果快速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任虎,申勇,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对新鲜与陈旧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对比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9,36(18):441—442
[2] 李素萍,骨质疏松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20(38):94—95
[3] 张毅,赵新建,一次性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多椎体骨质疏松新鲜压缩骨折[J],重庆医学,2010,21(31):236—238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