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医学领域,硕士论文是每一个研究生不可或缺的部分。特别是对于临床医学的硕士研究生来说,撰写一篇质量优秀的论文不仅能够证明你的专业技能和独立研究能力,也是你未来求职、进一步深造的重要参考。本篇文章将为你详细介绍临床医学硕士论文的写作步骤,帮助你成功完成这一重要任务。
一、选择合适的研究主题
选择一个既符合你兴趣又具有实际意义的研究主题至关重要。你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当前医疗领域的热点问题、你的专业背景以及你可以获取的数据等。
二、进行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帮助你理解你的研究主题在当前医学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你应该阅读与你的研究主题相关的最新学术文章,并对它们进行批判性的分析。
三、制定研究设计
根据你的研究目的,你需要选择合适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这可能包括定量研究、定性研究或两者的结合。
四、收集和分析数据
根据你的研究设计,开始收集必要的数据。然后,使用适当的统计方法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
五、撰写论文
一般来说,一篇硕士论文应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摘要、引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论以及参考文献。每个部分都需要清晰地表述你的观点和研究成果。
六、修改和完善论文
在完成初稿后,需要反复修改和完善你的论文。你可以请教导师或同学对你的论文提出建议,也可以使用专业的论文编辑服务来提高你的论文质量。
七、提交论文
按照学校的要求提交你的论文。在整个过程中,记住要保持与导师的良好沟通,他们可以提供宝贵的建议和指导。
总结
撰写临床医学硕士论文是一个复杂而耗时的过程,但是通过明确的目标设定、充分的文献调研、精心的设计和严格的修订,你一定能成功完成这项任务。希望本篇文章能为你提供一些有用的建议,祝你写出一篇优秀的硕士论文!
临床医学硕士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育;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培养模式;培养质量
医学研究生教育历来是我国培养具有临床研究能力的医师的重要途径,也是反映我国高层次临床医学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1]。培养既熟练掌握临床基本技能,又具有临床研究能力的复合型医学人才,为医学专业研究生教育培养提出了新要求[2]。为实现新要求,提升我国临床医师培养质量,我们国家创新性地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进行并轨,建立“双轨制”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3]。“双轨制”背景下,遵循医学教育和医学人才成长规律,构建适合医学院校以提高医学专业研究生综合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临床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当前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教学研究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介绍了锦州医科大学在构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具体实践,为医学院校开展提升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参考。
1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背景与意义
2015年随着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和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标志着“双轨制”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启[4]。该培养模式将教学融于医疗实践,强化了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的培养,其根本导向就是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应用型医学人才[5]。“双轨制”培养模式至今已启动五年多的时间,在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对扭转过去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重科研、轻临床的状况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根据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学生在三年的学习期间需要在临床科室完成临床医疗轮转至少33个月,因此在对除临床实践能力外的其他能力如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等的培养上暴露出一些短板和不足,难以满足培养复合型高层次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6-7]。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高〔2018〕4号),要求深入推进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统筹优化临床培养培训内容和时间,促进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衔接,加强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升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综合能力[8]。
2目前在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培养质量难以“同质化”。由于近些年国家对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需求不断扩大,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上升,而每个培养基地受各种政策、条件影响可容纳的规培学生数量有限,导致大多数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分布于多个不同的培养基地,各个基地带教水平存在差异,难以保证培养质量的“同质化”[9]。2.2课程教学时间不足。因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学生在培养过程中在临床科室轮转时间较长,占据了整个学习期限的绝大部分时间,因此课程学习时间相对不足,造成实用性课程内容多数只能一带而过或采取自学方式,实用性课程内容得不到细化学习[10-11]。2.3临床科研训练不够。因为学生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期间需要完成规定的临床实践工作,研究生临床科研能力的训练时间相对不足,科研素质培养内容相对较少,同时各个培养基地科研训练条件参差不齐,导致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科学研究能力相对减弱[12]。2.4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采取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并轨的培养模式是从2015年才开始正式运行的,刚刚有5届的毕业生,因此针对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质量尚未形成综合性、统一性的评价体系与评价标准[13]。
3提高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综合能力的相关措施
临床医学硕士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5+3”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汪玲,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合工作小组组长,教授,上海200433。
我国1998年开始试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经过十几年的探索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为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输送了数以万计的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但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实践过程中也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其中一个突出问题是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科研、轻临床”的倾向,研究生的临床专业素养和临床技能难以胜任临床岗位的实际需求。同时,医学专业学位制度与执业医师制度之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之间一直存在着矛盾。为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统筹医学教育与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体制机制,提升医学生职业道德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上海市2010年正式启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合的改革试验。2010~2012年,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和上海中医药大学等试点高校已经招录了三届共计1112名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培养方式和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也逐步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实践性和示范性的成功经验。
一、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面临的制度困境
长期以来,我国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教育实行医学本科教育,授予医学学士学位;1978年我国开始招收医学研究生,授予医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88年,试办七年制医学教育;1998年,试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授予临床医学硕士和博士专业学位;2001年起,教育部批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试办八年制医学教育。实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医学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旨在培养适应临床工作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但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我国现行的执业医师制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之间却一直存在着矛盾,导致其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
一方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现行《执业医师法》存在冲突,医学研究生进行临床能力训练面临违法行医风险。1999年5月我国正式实施《执业医师法》,规定“未经医师注册取得执业证书,不得从事医师执业活动”。医学生在获得医学学士学位后,必须在临床工作一年才能够参加国家统一举行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获执业医师资格后才有临床处方权。所有医学本科生或尚未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由于没有处方权,不可独立处置病人和进行手术,无法独立担任住院医师工作,导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训练与培养在医院很难进行。
另一方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之间存在矛盾。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教育的一个特有阶段,是指医学专业毕业生完成院校教育后,在经认定的培训医院接受以提高临床技能为主的系统、规范的培训的阶段。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生成长为合格临床医师的必由之路,对保证临床医师专业水准和医疗服务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读期间会有一年以上的时间在医院参加临床实践训练,其训练目的、方式等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本相同。但是由于我国医学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由不同的部门主管,缺乏统一协调,导致临床医学研究生临床实践训练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不统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接受的临床技能培训得不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部门的认可,研究生毕业后仍然需要按照卫生行业要求重新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造成教育与医疗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导致医学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等同于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做法,偏离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设立的初衷。
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2001年,上海市提出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新模式,即由过去的“5年住院医师”改为“3+X”培训模式。第一阶段“3”也就是医学生毕业后进入医院的前3年,接受通科教育和培训;第二阶段“X”就是专科培训,最后达到专科医师准入的水平,这个“X”时间长短随各临床专科对专业知识技能的要求而不同。2010年,上海市正式开展统一模式、统一准入、统一考核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作为全市各级医疗机构临床岗位聘任和临床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必备条件之一,全市各级医疗机构从当年开始即不能再聘用未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学院校毕业生从事临床工作。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行业覆盖的历史背景下,2010年10月上海市正式启动了教育部批准实施的23项教育体制综合改革项目之一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改革重点是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紧密结合。
1.模式创新,构建了以临床实践能力为核心的“5+3”人才培养模式
为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合的改革试验提出了以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临床医学“5+3”人才培养模式,即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加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从而在国内首次构建了将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有机衔接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在以“5+3”模式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中,医学生完成5年的医学院校教育后,一部分毕业生选择考研攻读医学科学学位,但绝大部分将进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进行为期3年的培训,考核通过后,取得普通专科执业资格,称为专科医生,其中一部分医师直接进入社区或者二级医院工作。此外,还有一部分医师希望在大医院做“分工更细”的专科医生,比如神经内科、泌尿外科等,就要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束后,进入亚专科规范化培训基地继续学习,这被称为“5+3+X”。
2.观念创新,界定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双重身份”
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对象是以“行业人”身份接受培训,与培训医院签订培训及劳动合同,劳动关系委托市卫生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管理,培训结束后合同自然终止,培训对象自主择业;培训期间计算工龄,按培训医院同类人员标准发放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其水平高于当年高校毕业生的平均入职收入水平并逐年提高;培训期间依法参加并享有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公积金等社会保障。
在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中,对于那些参加全国统考被高校录取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在被招录为“住院医师”的同时,以定向身份获得研究生学籍,即获得了“住院医师”和“研究生”的双重身份。
这种双重身份突破了医学本科毕业生只能在就业(住院医师)和在读(研究生)之间“非此即彼”的传统观念,为本项目在试点过程中的培养机制和管理体制创新奠定了理论基础,从而实现了临床医学“5+3”人才培养模式全过程“三个结合”的有效衔接,即研究生招生和住院医师招录相结合、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制度相结合。
3.机制创新,实现了全过程“三个结合”的有效衔接
医学教育不仅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医学教育改革既要符合教育的普遍规律,又要遵循医学人才成长的特有规律。从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经验来看,临床医师作为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要求很高的专业人才,其培养必须经历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个阶段。其中,院校教育侧重于理论知识学习、辅以临床实践;毕业后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培训,并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制度加以落实。
因此,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招生招录、培养培训、学位授予与医师准入等方面实施有效衔接,切实提高医学生的临床专业素质和临床技能,成为推动临床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1)研究生招生和住院医师招录相结合。在制订研究生招生计划时,按照“需求导向”原则,根据上海市每年参加住院医师培训人数,合理确定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分专业招生计划数。2010年,上海市根据临床岗位需求和培训医院能力,采取医学毕业生自行申请、培训医院择优录用的招录方法,实际招录住院医师1830人。其中本科生517人(占28.2%),硕士生1105人(占60.4%),博士生208人(占11.4%)。因此,上海市确定在2010~2012年之间每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分专业招生计划数为500名;并且计划2013年扩大该项目招生计划数,逐步减少包括本科、硕士和博士层次非本项目的住院医师培训招录计划。在招生录取过程中,各高校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院结合住院医师招录,共同组织研究生入学复试。推免生直接进入复试;对参加全国统考者,根据考生初试成绩和个人材料确定差额复试名单。复试主要考察专业综合知识与技能、专业英语、综合素质(医德医风、心理素质、思维表达)等。
(2)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本项目培养方案充分体现了住院医师不脱离临床规范化培训的特征。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由政治、英语、专业基础和专业理论等课程组成,所有课程均以上海市统一组织的网络课程学习为主。其中,专业基础课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科目完全一致;专业理论课由上海市统一组织各培训医院根据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细则要求,学习有关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了解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在临床技能训练方面,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没有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结合,对于临床能力没有强制性要求,研究生要花大量时间完成课程学习(脱离临床培训6个月以上),有些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甚至完全相同,使得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训练时间严重不足。而本项目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临床能力训练必须严格按照《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进行,临床培训专业范围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急诊科、神经内科、皮肤科、眼科、耳鼻喉科、精神科、小儿外科、康复医学科、麻醉科、医学影像科、医学检验科、临床病理科、口腔科、全科医学科等18个学科。在专业学位论文方面,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并没有涉及专业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和评价指标体系,许多医学院校的导师常常安排自己带教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去完成自己的基础医学研究课题,并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和科学学位研究生一样发表SCI论文等。而本项目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明确“学位论文类型为病例分析报告或文献综述等,学位论文应紧密结合临床实际,以总结临床实践经验为主”。这样就从根本上杜绝了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要求等同于医学科学学位硕士学位论文要求的做法。
(3)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制度相结合。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完成课程学习,成绩合格;通过执业医师考试取得资格证书,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所规定的临床轮转,通过各培训单位按照规范化培训考核要求进行的各阶段临床能力考核(包括各科出科考核、年度考核和结业综合考核),取得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者,可以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经过学位委员会评定,达到授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予标准者可以获得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证书。本项目研究生在培训期间如果未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或两次临床能力年度考核不合格,将被停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资格,取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学籍。
4.制度创新,“四证合一”解决了专业学位与执业医师资格之间的矛盾。
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过程“三个结合”的基础上,本项目实现了“四证合一”,即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在项目结束时可以同时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证书。通过“四证合一”的制度创新,实现了在医师培养过程中的院校医学教育和卫生行业培训两者的紧密结合,有利于切实提高医学生的临床专业素质和临床技能,以满足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的需求。通过“四证合一”的制度创新,培训医院将组织本项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培养期间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有效地解决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临床能力训练和培养所面临的违法行医风险;由于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现了紧密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技能培训完全达到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获得培训合格证书),研究生毕业后也就不再需要重复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三、临床医学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培养方案的实践创新
本项目改革重点是实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这就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培养方案提出了实践创新的要求,即所有课程教学都必须在临床轮转过程中同步完成。
1.以临床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课程由公共课程(政治、英语)、专业基础课程(公共科目)和专业理论课程等部分组成。专业基础课程与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科目教学结合,专业理论课程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中规定的临床专业理论教学结合。表1是上海市“全科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住院医师)的课程设置。
2.以“网络化课程”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按照《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要求,本项目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的课程学习,需要在不少于33个月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轮转过程中同步完成。因此,必须将原来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集中上课(脱离临床规范化培训)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改革为以“网络化课程”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上海市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实际出发,探索了以网络化课程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将研究生课程制作成网络课件挂在上海市“好医生”网站,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学习时间和进程。
目前,上海市已经完成了政治、英语、临床思维与人际沟通、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有关法律法规、循证医学等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公共科目)的网络课件。目前正在建设临床医学18个二级学科54门临床专业理论网络课程(见表2),每个临床医学二级学科含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和学科前沿三门课,要求有教学视频或音频加PPT,技能课要有示范操作视频。
本项目2010级和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通过以上“网络化课程”的学习,共同的体会是本项目网络课件和教学方式既适应了“住院医师”特殊群体在规范化培训期间学习的特点,也保证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质量的高水平和现代化。
3.以临床技能训练为重点的培养方案
本项目培养方案和以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最大的区别在于突出以临床技能训练为重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严格按照《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要求进行临床技能训练,完成临床培训轮转。为保证临床培训质量,上海市制定了统一的培训大纲和考核标准,开展了带教师资培训,建立了培训质量监控体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分为培训过程考核和培训结业考核,以培训过程考核为重点,培训过程考核合格和依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是参加培训结业考核的必备条件。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包括法律法规、职业道德、临床实践技能、专业理论知识、医学伦理、人际沟通技巧等。具体要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通过临床能力训练,养成良好的医德医风,掌握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基本诊断和治疗技术;掌握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处理方法等;学会门急诊处理、危重病人抢救和病历书写等临床知识和技能。
四、临床医学教育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的协同创新
1.设立机构,协同创新
上海市成立专门工作机构负责实施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的改革试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政府、行业、高校、医院形成合力,确保改革试验深入推进,形成了教育卫生部门的良好合作机制,出现了教改推医改、医改促教改的生动局面。
机构人员组成也充分体现了上海市教委、卫生局、各相关高校、培训医院共同参与的临床医学教育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的“协同创新”。由上海市教委和卫生局分管领导、各大学分管校长组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改革领导小组,负责该项工作的全面实施;由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专家共同组成专家小组,负责指导相关工作的实施;由上海市学位办、卫生局科教处、大学研究生院、医管处和培训医院相关负责人组成工作小组,具体实施此项工作。在项目试点过程中,工作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具体制订各项规章制度,研究解决项目开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协调各高校执行上海市的统一规定。
2.建章立制,规范管理
由上海市教委立项、复旦大学牵头、其他高校和医院参与,2010年以来项目工作小组完成了4项课题研究:“上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综合改革实施细则”、“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住院医师)专业学位质量保障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评价指标体系和论文标准”。
根据《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准确把握研究生和住院医师“双重身份”,工作小组具体制定了《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改革实施办法》和《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改革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
《实施细则》由下列操作性管理文件组成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得到修改和完善:《上海市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试点项目全国统考招生简章》、《上海市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试点项目推荐免试生招生简章》、《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定向培养协议书》、《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指导性培养方案》、《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导师管理实施细则》、《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管理实施细则》、《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学位授予实施细则》。
3.质量为本,加强督导
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项目实施过程中,上海市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包括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环节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即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生源质量保障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课程质量保障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临床技能考核评估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学位论文标准和评审指标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指导教师遴选和评价指标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及评价指标体系。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都必须坚持以质量为本。上海市始终坚持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这项改革成败的唯一标准。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培训医院的指导教师、管理干部和行政领导定期进行培训,提高各培训医院的管理和带教水平;组织临床学科专家和管理专家对培训基地建设情况、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检查督导,确保各项管理制度落实到位。
临床医学硕士论文范文第3篇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制度的试行建立在医学硕士、博士(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实践基础之上,因此弄清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与医学科学学位之间的关联与差异,是把握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特征的前提。由于医学科学学位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在培养目标、培养方法、论文形式以及授予标准上存在较大的区别,所以,现以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与医学科学硕士学位作如下比较。如表1所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具有技能性(职业背景)和过程性特征。所谓技能性是指培养内容以临床技能训练为主,侧重于从事临床医师这一特定职业的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所谓过程性是指临床技能培养要求二级学科轮转的过程或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过程,有严格的考评记录和考核指标,强调培养过程的整体优化和培养内容的系统整合。同时专业学位不可越级申请,主治医师职称以上在职人员也必须按级申请。
二、实施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教育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关系
1.不同培养途径与同一标准的关系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予对象为临床医学研究生和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在职医师,这两种对象的培养途径各异,但要按同一标准授予同一学位。经比较分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第一阶段考核标准与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考核标准在具体病种和数量要求上存在差异,这一差异势必导致同一学位而非同一标准。解决这一殊途同归的关键在于在制订培养方案时要对培养内容细化分解和把握培养过程,采取差什么补什么的方法,力求培养内容的大同小异。同时通过环节考评、阶段考核等手段对培养的全过程进行监控,以达到培养内容的系统整合和培养过程的整体优化,确保不同培养途径所授予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达到同一标准。
2.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与医学硕士学科专业授权点的关系
根据专业学位的定义,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是指临床医师这一职业背景的学位,它与医学硕士学科专业授权点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差别。其联系在于医学硕士学科专业授权点是获得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予权的必要条件,也是培养这一专业学位人才的学科基础;区别在于医学硕士学科授权点是指该学科专业有招收硕士生和授予该学科专业硕士学位的权力,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予权的内涵和范围均超过硕士学位授权点,它是指一种学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授予权,并没有限定是哪些临床医学的学科专业,即覆盖整个临床医学学科,这为学校自主办学提供了空间。但学校在招收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时,必须优先考虑已有的硕士学科专业点,同时可根据社会的需求,以及学科基础和指导教师的情况,通过一定的申报审批程序,在非硕士学科专业授权点的临床学科开展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为主要内容的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的教育培养工作。
3.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教育与临床医学培养基地建设的关系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是以临床技能为主要培养内容,因此必要的临床资源、人力资源(指导教师)是培养工作的首要条件,为保证临床研究生的临床实践条件,在调整挖掘现有临床资源的基础上,应积极利用社会医学教育资源与高水平医院(如教学医院)联合,建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培养基地,实现临床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扩大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开辟和建设基地。同时应制订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基地的建设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使基地建设水平能符合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的要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以临床病人为具体对象,当今社会倡导以人为本,患者维权意识增强,医学生在病人身上“实习”的机会锐减。因此,建设临床模拟教学实验室,提供反复无创伤训练平台,利用模拟仿真环境和高端模拟产品,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以满足当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培训和考核的双重需要。
临床医学硕士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临床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研究生培养;专业学位;科研能力;医学教育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是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与临床医学本科生毕业后现阶段采取的临床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虽然是并轨进行,但培养的要求和目标不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目标是高层次的医学人才,要求在临床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科研能力发展,因此,如何将科研意识贯穿在整个规范化培训过程之中,值得我们探索。
1以往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背景
我国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往往为6~12个月的脱产式课程学习,以及1年到1年半的科研实验及论文的撰写。这就导致了研究生在临床轮转的时间往往不足1年。多年以来,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其临床技能操作、临床实践经验、临床应变能力等临床能力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为了扭转这种“重科研、轻临床”的培养模式的弊端,在2014年,国家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六个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的文件。该文件中明确提出了构建以“5+3”(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或3年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1-2]。正因为这项硬性规定使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在临床专业型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全面启动,这也充分保障了临床专业型学位研究生在毕业后能够具备较强临床实践能力以及掌握对本专业常见疾病的基本处理原则。通过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及考试,对于临床专业型研究生而言,将会明显提高个人的专科疾病诊疗能力和技能操作水平,使之今后在工作岗位上,成为一名“会看病、能手术”的名副其实的高级别高层次临床医师,同时对提升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整体实力具有积极长远的意义[3]。
2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与本科毕业的规培生的区别
自2015年开始,新入学的所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时成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将参照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六部门统一下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这意味着对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不仅必须完成为期33个月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还需要在硕士研究生的3年学制内完成科研论文的选题、资料收集、实验、论文撰写等工作。那么专业型医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期间,由于所有的时间都在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他们又将如何利用非常有限的时间来完成科研论文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与研究生科研意识的培养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冲突呢?同样的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束后,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与本科生毕业又有哪些不同之处呢?如何在培养好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的同时达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目标,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去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本科毕业后的住院医师的培养着重于紧密结合临床实践,使其掌握临床基本技能和实际的临床工作能力。这为其将来能够胜任日常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4]。提高临床实践能力及掌握基本的临床科研方法是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的培养目标,研究生们还需要最终完成学位论文及答辩。因此,“规培”制度下的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是对医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在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培养的过程中,同时培养了科研能力、教学意识。研究生毕业后的视野和发展空间将明显提升,为将来成为临床、教学、科研全面发展的医学高级人才打下夯实的基础。
3如何在临床轮科中培养科研意识、完成科研课题
3.1避免临床与科研脱节,科研课题紧密联系临床实践
虽然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在临床轮科,时间长达33个月,看似没有多余的时间脱离临床去完成科研课题,但如果引导研究生在临床实践中寻找科研课题的灵感,带着科研意识去开展临床工作,例如发现手术技巧的改进、临床药效的评估、临床疾病数据的分析、某些疾病临床进展的机制等等,只有在临床工作中寻找科研课题,让科研结果能直接解决或说明临床中的实际问题,才能真正让临床与科研紧密相连,并给科研课题带来许多亮点。要彻底改变“科研就是去实验室做实验”的想法,就要建立“在临床实践中完成科研课题”的观点。
3.2完善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机制
通过完善科研专项基金的设立、科室专科业务学习、积极开展专家科研讲座、提供平台交流科研成果和激励相关科研人员等几个方面的措施[5],使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模式。专项研究基金能够提高临床研究生申请课题、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以科室或小组为单位,进行科研交流,组织论文阅读,是提升专业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良好途径[6];国内外相关专家定期展开的科研专题讲座,能拓宽研究生的视野,了解临床科研的前沿知识,激发科研的灵感,建议把听取科研讲座纳入研究生培养体系考核环节;医院也应当积极提供科研成果交流平台,除了邀请专家学者来院授课,研究生也可以彼此在台上相互交流,建立良好的学术氛围;一旦临床专业研究生发表了高质量的论文、或者协助导师申报了相关课题。研究生管理部门将对研究生及相关人员给予足够的奖励,彻底去除以往某些“富临床、贫科研”的错误思想,激励研究生们临床科研齐头并进。
3.3加强对研究生导师的遴选
选择一批具备较强临床科研能力的研究生导师,导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对研究生导师开展“双轨培养”模式的宣传和学习,加强指导教师的带教能力。此外学院还可以为研究生配备一到两位副导师,并采取导师及副导师联合培养的机制来强化研究生的培养。传统的高级导师是主导师,他往往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强的科研能力,能指导和督促研究生在临床、教学及科研能力等方面全面发展。副导师可以是医学院或医院中从事科研的老师,主要负责传授科研理论知识和指导科研实践[7]。当然副导师也可以是研究生在轮科期间的带教老师,他们不但能直接教导研究生临床实践技能,也能开拓研究生在跨学科及多学科等方面的科研思路。副导师还可以大胆选用具备较强科研能力的年轻博士,让他们来带动研究生的科研意识的提高。研究生入学后,导师应定期召开研究生组会,了解研究生的轮转学习情况,并督查学生科研工作完成情况,从而及时发现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或不足,以此入手来培养研究生的临床科研能力。
3.4适当调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培训考核方案和科研课题
高校在探索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新模式时,需要建立相应的科研考核评价体系,良好的科研氛围才能激发学生们的科研热情[8]。合理安排和调整课程的上课时间,科研课题重在科研思维和科研意识的考核,基础医学研究将不再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课题的主要方向,而与临床密切相关的治疗方法评价、手术效果分析、新技术疗效利弊、临床数据的统计、跨学科间的关系等等都可以成为科研课题的亮点。让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规定时间内通过各种水平考试、临床技能考核和学位论文答辩,将临床专业硕士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将获得执业医师资格与授予硕士学位相结合,使研究生在毕业时不仅获得硕士学位证及毕业证,同时获取执业医师资格证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证。将临床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紧密结合,让研究生可以在临床实践中完成科研课题的选择和研究,高效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科研论文的撰写,培养出具有良好科研意识的临床医学人才,这才是培养现代临床医学高级人材迫切需要的[9]。
参考文献
[1]雷笑瑜,张勇,黄卓,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轨合一”培养模式分析[J].现代医院管理,2015,13(2):65-67.
[2]汪玲.“5+3”模式下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J].中国高校科技,2016(1):65-67.
[3]陈文娟,唐郢,李蓉.规范化培训中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路径探索[J].科教文汇,2019(21):95-97.
[4]肖志波,张淼波,滕雯,等.规范化培训制度下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新思路[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3):103-104.
[5]颜汝平,平秦榕,梁剑伟,等.“双轨合一”模式下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研究[J].医学与哲学,2016,37(10):88-90.
[6]栾婷,李宁,王剑松,等.规范化培训大背景下专业型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方法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44):29-30.
[7]莫小强,陶丽华,唐乾利,等.“双轨合一”模式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探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6,30(1):12-14.
临床医学硕士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临床药学;研究生培养;培养目标;有效路径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人们自我保健意识和维权意识的日益增强,患者在对医疗服务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的同时,对药学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药师面临着为患者、医师、大众提供更高药学服务的挑战。问题的实际是,需要药师在药品合理使用、药费控制、疑难病例讨论、医疗纠纷处理等与用药有关的各个方面起到药师应有的作用。众所周知,医疗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融合多个学科与专业的知识,因此医疗质量的提高需要医、药、技、护多学科人才的共同努力。由于医疗工作中各学科发展的不平衡,医院药学发展的滞后性,使得目前临床用药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发展临床药学,培养临床药师,利用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的药学专业知识协助临床医师实现合理用药,提高医疗质量,是当务之急已成为共识。临床药学是药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兴学科,发展临床药学是国内、外医院药学工作的一个普遍趋势。我国临床药学工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但进展缓慢。多年医院药学的工作模式与要求,导致当今的药师几乎无人能胜任这一新的任务。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已成为医院药学工作向深度发展的一个方向,加强临床药师培养已成为当务之急。而开辟培养途径,加强人才培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卫生部已于2006年启动“临床药师培训试点”;工作,并将逐步建立临床药师制。另据了解,美国药学教育委员会通过的“Pharm·D·专业教育实施程序认证标准指南”;规定,从2000年6月1日起, 全面实施Pharm·D·临床药学教育。多年来,美国的 Pharm·D·教育已为临床输送无数名合格的临床药师。国外的经验说明,临床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是造就称职临床药师的重要途径。目前,国内已有多所高校设立临床药学专业,山东大学已于4年前增加了七年制临床药学班。2007年,山东大学又设立了独立的临床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点,这一工作的开展将大大促进临床药师的培养。但临床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明确培养目标,探明培养方法,规范培养路径,确立考核标准,是保证在3年时间内完成培养目标,使培养的研究生既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又具有临床药学的实践技能的关键所在。 1加强对临床药学专业的认识,明确培养目标临床药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就是培养能胜任临床药学工作的临床药师。临床药师的工作是要“面向临床”;,用掌握的药学知识为患者服务,解决临床药物治疗中存在的与药物相关的问题。其工作内容应包括:参与查房、会诊、病历讨论;与医师一起参与治疗方案设计;与医师、护士及患者进行有效沟通,进行安全用药教育、合理用药指导、有效药物咨询,解决药物治疗相关问题。临床药师关注的重点是药物的治疗效果。笔者多年参与临床药学工作,特别是自承担起临床药师培训带教工作以来,通过与临床专家不断进行思维碰撞、思想与专业知识交流, 深刻体会到临床医师对临床药师的期望,绝不是仅仅要求为其提供简单的基本药物信息服务,而更重要的是当其在药物治疗过程中遇到与药品有关的疑难问题时,希望临床药师能从药学专业的角度给出有效的建议,并且最好能给出其建议的依据, 以便使建议更容易被采纳。因此,临床药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一开始就要高标准,明确培养目标,注重培养其发现临床用药问题的能力、与患者沟通的能力、临床药学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能为临床疑难问题的解决提供实验依据、药学知识与药学思维。然后,在明确这一培养目标的前提下,不断探讨培养方法与途径,探讨如何保证培养出来的临床药师的未来与培养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2培养方法探讨
2·1优化生源由临床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决定,除了要培养其具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之外,还要求其必须拥有相当的临床用药方面的知识与实践技能。但从2007年参加硕士研究生面试的学生来看,这方面的知识相当匮乏,在3年内除了要完成毕业论文、发表文章之外,是否能把目前临床常用药物的品种分布情况及应用中常见的问题全部掌握,有一定难度。如果报考临床药学硕士研究生的学生具有2年以上的药房工作经验,对药品相应信息及临床用药相关知识有一定掌握与了解,则会较易达到培养目标,经过3年培养后会更具有临床药师特色,具有更高的开展临床药学工作的能力。另外,在开展临床药师培训试点工作中,曾有人提出医师出身的人员培养起来是否会更有优势,值得探讨。因为国际上的主流是培养药师为临床药师。再说药学是一门专业,应该严谨,这样才能在细节上、关键问题上对药物治疗真正起作用。
2·2细化专业国外临床药学的成功开展已经证明临床药学是一门独立学科,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临床医学一样是一个大的综合性学科概念,包括很多方面的知识与内容,要想把工作做得深入,必须细分专业。国外的临床药师培养也均具有专业性,如抗感染临床药师、抗肿瘤临床药师、糖尿病临床药师、哮喘病临床药师等。另外,随着临床医学专业的不断细化,大大促进了临床医学的发展,并随之锻炼出了一批专科化的临床专家。一个学科的发展,重要的是要有学科专业人才。所谓专业人才,就是必须在所从事的专业方面,说出的话有深度,有说服力。临床药师一样,只有在专业方面有所作为,才会得到别人的认可,才会得到比临床药学发展早得多、成熟得多的临床医学专家认可。我国已经启动的临床药师培训,也正是按专业来进行临床药师培训的。而临床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是造就高级临床药师的另一个重要项目,从这个项目一开始,就应细化专业,进行目标性培养,否则,这么大的一个专业,包括临床这么多专业药物治疗的相关内容,在短短的3年时间内怎会取得成效?几届过后,是否会像医院药学一样,培养出来的研究生知识面广而不专?是不是还是什么都会,什么都不精,关键时刻还是拿不出意见?这样的人才又如何开展工作?因此,临床药学要想得到迅速的发展,必需细化专业,否则将同过去的30年一样,进展缓慢。临床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一开始就应分专业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尽快培养出称职的、能够与临床医师进行有效沟通、对话,能够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药学服务的临床药师。
2·3制定培养方案临床药学特有的工作性质与任务,要求临床药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临床药学知识,具备临床实践能力、沟通能力与临床思维,同时还要具有针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解决的能力,以解决临床治疗过程中遇到的深层次问题。如同临床专家一样,除了应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较强的临床诊疗能力外,还应掌握专业学科的研究进展,具备强大的科研能力,在本专业方面从理论到实践有独特的见解。而时间与其他药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一样,仅有3年。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培养出有临床药学特色的硕士研究生来,这对学生本身就是一大挑战,对硕士研究生导师的挑战更大。因为就目前情况看,临床药学的硕士研究生要走向临床充满了各种困难,特别是应届硕士研究生困难更大。且不说临床医学知识的缺乏,就是临床常用药品分布及特征的掌握就需要提前下很大功夫。如果提前再不拟定专业,要在短时间内补充全科医学知识、全科药学药品知识几乎难以实现。时间飞逝,3年的时间转眼就会过去。如何合理安排、利用 3年的培养时间非常关键。除了1年的理论学习外,要求硕士研究生参与临床的时间与进行课题研究的时间各是多少?各个过程应如何带教与考核?因此,要想真正达到培养的目标,保证既具科研能力,又具专业特色———临床实践能力,必须在细化专业的情况下,进行周密的培养安排,按专业的不同制定出详尽的培养方案,否则是难以实现培养目标的。
2·4培养科研能力科研是指对遇到的理论上或实践中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临床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如同其他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一样,是要打造高级专业人才。临床药师是否也需考核其科研能力,这取决于临床药师培养所追求的目标。临床药学作为一门学科,要发展离不开科研的支持。学生科研能力是所有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共同的目标与主要内容,包括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因此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也同样是临床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通过科研能力培养的过程,锻炼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科研素质,这些能力与素质的提高对其将来开展和胜任临床药学工作将会有重要的影响。
2·5培养临床实践能力与打造特色专业临床药师的工作将是直接面对患者、医师与护士,与医护人员一道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灵活地应用所撑握的药学知识,发挥药师应有的作用。在提供药学服务的过程中,临床药师除了要面对患者与医护人员以外,还要面对患者家属和社会各行各业的人员。这一工作性质要求临床药师要有足够的临床实践经验与自信心,要有较强的与人沟通的能力,因此临床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要注重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使学生形成临床系统的思维方式。如果没有面对临床患者的锻炼,即使掌握了相应的临床药学知识,当面对医师与患者时仍然会感到束手无策。再说,有些知识只有在临床实践中才能获得、掌握。学生在参与临床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除了了解临床的相关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可加强对药品作用、不良反应以及药品相互作用的认识与理解,增强对自已所掌握知识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2·6建立毕业考核标准学科人才的打造,除了要目标明确、培养方案周详外,明确考核标准,严格考核制度是其重要措施之一。临床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科研硬指标的考核不需多提,如同其他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培养一样。而临床能力的考核以什么为指标?如何进行考核?有待进一步探讨。现行的临床药师培训,以书写药历、病例分析及答辩的方式来进行,这样的考核方式是否适合临床药学硕士研究生的考核?考核方式的可行性怎样,有待进一步探讨。
3临床药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与我国临床药学的未来
3·1临床药学要有发展,加强人才培养是必由之路一个学科的发展,重要的是要有学科专有人才。我国已启动的临床药师培训,临床药学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培养无疑都会加速我国临床药学事业的发展。同时,必须广泛开展临床药学继续教育活动,以适应临床药学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硕士研究生培养是否可以持续下去,也会直接影响我国临床药学专业的未来[1]。
3·2政策支持与临床药学可持续发展临床药学工作是否会得到快速、可持续发展,临床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是否能坚持下去,与国家的政策密切相关。一个学科的发展离不开相关政策的支持与制度的建立。我国是否会顺利确立临床药师的执业资格,建立临床药师制,能否像西方部分国家一样,在患者的诊疗过程中赋予临床药师具体的工作环节、工作内容与权限,这将直接影响临床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可持续发展。试想,如果培养出来的人才未来的定位迟迟不明,这项工作又怎能持续下去? 总之,快速发展临床药学是大家的共识,多渠道加强临床药学人才的培养是深入开展临床药学的必由之路[2]。在需求的呼吁下,通过政府与药学人员的共同努力,近年来我国的临床药学工作已有了较快的发展。而进一步建立较为先进的发展理念,与国际接轨,按专业培养出一支素质高、结构合理的临床药学专业队伍,是保证我国临床药学快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确立培养方案,建立考核标准,获取政策支持,确保临床药师未来前景,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