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基础医学论文

血液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分析

2015-08-03 09:2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随着医学的飞速发展,实验室诊断水平和手段不断提高,实验室的检查结果渐渐被现代医学所依赖,所以,人们也日益关注和重视实验室的质量控制。通常,临床医生认为,实验室血液检验分析结果的误差和变异和实验室本身的操作和分析密不可分。本文探讨和介绍检验标本分析前质量控制的目的和方法,从患者准备、标本采集、标本送检等实验室分析前过程中每个环节对检验结果的影响。结果分析前阶段各环节的质量控制是影响检验结果的重要因素。结论正确、规范地采集和处理血液标本,是做到分析前质量控制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是保证检验信息能及时、充分、有效支持临床诊疗的条件。

关键词:血液检验;分析;质量控制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疗制度的改革,医疗市场的激烈竞争,实行“一单通”的城市标准,不断更新检验设备,进一步加强了在检验工作中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的工作,不断提高检验质量,要求检验人员不仅要学习掌握新知识,也要了解检验技术的新发展,充分有效的在应用过程中利用检验新方法、新技术、新项目,提高诊断和治疗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医生进行诊断治疗以检验报告为重要依据,也是记录医疗效果和过程的重要资料。因此,应用检验报高恰当、准确、合理非常重要,更好地为患者服务,重视管理和利用检验项目的,临床检验的全程质量提高控制,是各医院职责所在。血液常规检验是许多疾病预防、鉴别、诊断、及判断的重要指标,是最重要的临床实验室检验项目之一,所以做好血液常规分析前质量控制非常重要。 
       1血液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的操作分析
       1.1分析前的质量控制,采血方法是关键   
  静脉采血法和毛细血管采血法是通常的采血方法,毛细血管血和静脉血差异在细胞成分上。静脉血重复性比较好,比较稳定。实际上,毛细血管采血得到的多种成份组成的血样:静脉血、动脉血、毛细血管血、细胞内液、组织间液。除促甲状腺激素值等少数指标外,进行血生化和血气分析,使用毛细血管采血的血样所得结果与使用静脉血样相似。研究表明,血常规检验手指血和静脉血结果差异显著,指头血血样的可重复性、准确性差。很大程度上,使用静脉血做血常规可以避免医源感染、交叉传染,患者减轻痛苦,微血块阻塞机器等血细胞分析仪故障减少。   
       1.2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患者准备是条件
  一天当中,血细胞数的波动状况上午和下午都不同,某些生理因素进食、吸烟、运动和情绪等,均对于血液成分有影响。这是实验室检查结果变异一个极易被忽视的很重要的因素,影响检查结果有许多非疾病因素,因此有必要做适当的准备工作。患者在饮食情况上,要求在空腹条件下采血,避免受进食的影响血液生化指标,进食后,由于葡萄糖、氨基酸、甘油三酯的吸收,会相应的升高检测结果。每次同样的条件下进行采血,尽可能地保证患者应处于空腹平静状态。情绪紧张、饱食油腻、激烈运动会激活或干扰凝血因子、血小板、纤溶成份。   
       1.3分析前的质量控制,采血部位是要点
  从静脉、动脉、静脉导管、毛细血管等不同部位可以进行采血。通常,人们做静脉穿刺习惯在双侧前臂窝附近的肘静脉或正中静脉中选择一根比较明显的。肘静脉不明显时,可用内踝静脉、手背静脉。颈外静脉采血幼儿适用。应避免采血处有皮肤溃疡红肿现象。检测项目较多时,防止血小板聚集,应先检查血常规。避免抽血时产生气泡和凝块,止血带不能过长压迫时间,不能于输液同侧臂采血,患者进行采血前如剧烈运动,要休息15分钟。 
       1.4分析前的质量控制,仪器选择是必要
  选用正规、三证齐全的厂家的抗凝管及血球试剂产品,减少实验中的误差。使用封闭的真空采血系统、标准针头、标准离心,体外溶血的发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避免由于溶血可能造成的误诊和误治给患者造成的痛苦。
       1.5分析前的质量控制,运输储存是核心
  常规血液标本采集后立即送检,采血完成后如不能及时送检或分析,必须在4~8℃冰箱冷藏不超过4小时,若保存不当,会影响结果,应尽量减少运输和贮存时间,尽快检验,尽快处理,时间耽搁得越少,检验结果的可靠性越高。标本应由临床检验人员或医护人员采集,做到专人专送。很多过程影响标本质量,如:血细胞的代谢活动,如果实验室都在附近,血样的运送并不构成很大困难。从病房或门诊运送血样到检验科,也应该小心血样外溅,因为血液具有生物危险性。使用传统针头-注射器-试管采血的医疗机构试管往往没有管盖,更应该注意运送中的危险。如果血样必须送到远处的实验室,也应该在采血后1小时内离心血样,制成血浆或血清; 必须在采血后 2小时内准备血涂片。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运送血清或血浆时严密包装。运输时间越短,运输时标本温度越低,标本到达时的质量越好是较长距离运输血液标本的原则。遵循以下原则贮存血样 (1) 避免晃动血样,产生溶血(2) 惰性分离介质能够提高血清和血浆的产量,让血清保留在原管中(3) 血样贮存的温度越低,血样保存的时间越长。但是对于有些检验指标,血样不能深冷冻 (4)血样保存时应竖直放置以加快凝血。(5)为了防止蒸发,血样应贮存在封闭的容器中。蒸发的危险即使贮存在冰箱里依然存在(6)贮存中注意避光,尽量隔绝空气(7)血样深冷冻再溶解后,应重新混匀几次,防止检测物质分布不均。
       2血液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的客观管理
       2.1加强分析前的质理管理
  检验科应采用各种方法向临床科室介绍新项目的特点、临床意义以及与已有项目的区别,注重和临床医生联系和交流,发挥检验医师的作用。帮助医生更好、更快地掌握新知识。以多种方式同临床医生进行交流,充分发挥检验人员在医院中的作用。标本的采集涉及人员范围较广,较少受重视,是分析前误差的重要因素。应着重对采集标本前注意事项和采集方法两个方面进行宣传和教育。负责标本采集和运送的人员应该掌握相关知识,在运送工具的选择、标本保存的环境和温度等方面严格遵照有关规定。采集标本后应尽快传送,确保在规定时间内送达检测实验室。检验部门收到标本后应立即检查核对标本和检验申请单。对不合格的标本应退回并说明原因,所处理的过程应有所记录。为了便于检验人员对结果进行分析,检验单上应填写临床诊断,诊断不明者可注明重要阳性体征。每个标本容器上除粘贴有与申请单相符的特异识别号码外,还应注明患者姓名、病历号、标本采集时 间,以便核对。  
       2.2加强分析前的仪器管理
  确保检测仪器正常工作状态。所有检测项目都要有室内质控记录,24小时运转的仪器应每8小时检测1次质控标本。所有检测应严格按照有关规程进行操作,避免人为误差。实验室应积极参加室间质评活动,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创立完整的工作记录表,记录仪器每天的工作状况及所有试剂情况,确保良好的质量。
结论:综上所述,血液检验分析质量控制在实验室中分为三个阶段:患者准备工作,血液样本的采集,运送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即实验前质量控制;实验室的室内环境质量控制和操作规范,即实验中的质量质控;合理解释和分析检验结果及与临床的联系,即实验后质量控制。由此可见,只有血液检验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与检验后的质量控制是实验室所能控制与掌握的,因此,加强血液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分析,在今日的医疗实践中日趋受到关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奎军影响实验室分析检测前阶段质量的因素及管理对策[J];职业与健康;2010年05期
[2]杨燕妮 朱合 血液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的重要因素[J]中华综合医学杂志2004年第6卷第3期
[3]田桂芹 吴红英 徐淑芳 李忠信 护理标本采集与实验室分析前质量控制[J]当代护士 2011年07期?
[4]林伟,荣墨克,孙志.采血方法对检验结果的影响研究[J].护理研究,2003;17(3A):273
[5]丛玉隆,张海鹏,任珍群.血液学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的重要因素—标本的采取及其控制[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8;21(1):52~55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