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病是婴幼儿时期的一种多发病、常见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大便次数增多和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是造成儿童营养不良、生长良育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1]。
目前,治疗腹泻的药物虽然不少,但有些药物不良反应大,不适合婴幼儿应用,比如地芬诺酯。有些药物虽可应用,但喂养时必须保证一定的水作溶酶,孩子喂养本身就难,水过多时不易喂下,而影响疗效,比如蒙脱石散。2009年6月~2010年8月对120例腹泻患儿口服消旋卡多曲颗粒,取得了不错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儿120例,男68例,女52例;年龄5~36个月,其中5~12个月12例,13~24个月68例,25~36个月40例;病程5~12天。大便为黄色或黄绿色稀水便,量中等,无脓血,3~7次/日,不伴发热,大便常规镜检,除个别有脂肪球(+)~(++)外,余均为(-),将120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66例和对照组60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及大便症状、次数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两组患儿均于常规补液,合理饮食等治疗,治疗组予口服消旋卡多曲颗粒1.5mg/(kg·次),3次/日口服,对照组给予蒙脱石散,口服,<1岁1.0g/次,1~2岁1.5g/次,>3岁3.0g/次,3次/日,口服,疗程均3~7天。
疗效判断标准:①显效:治疗72小时内粪便症状及次数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②有效:治疗72小时时粪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全身症状明显改善;③无效:治疗72小时时,粪便性状、次数及全身症状均无好转,甚至恶化。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0.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治疗组显效23例(38.3%),有效29例(48.3%),无效8例(13.33%),总有效率86.6%。对照组显效14例(23.3%),有效24例(40%),无效22例(36.7%),总有效率63.3%,两组经对比,总有效率差异具有显著性(X2=4.88,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
讨 论
各种病原菌侵入肠道后,在小肠绒毛顶端的柱状上皮细胞复制,使细胞发生空泡变性和坏死,其中肠绒毛肿胀,排列紊乱和变短,受累的肠黏膜上皮细胞脱落,遗留不规则的裸露病变,致使小肠黏膜回吸收水分和电解质的能力受损,肠液在肠腔内大面积聚而引起腹泻。同时发生病变的肠黏膜细胞分泌双糖酶不足且活性降低。使食物中糖类消化不足而积滞在肠腔内,并被病原微生物分解成小分子的短链有机酸,使肠液的渗透压升高,微绒毛破坏而造成载体减少,上皮细胞转运功能障碍,水和电解质进一步受缺失。
脑啡肽是肠道中的一种神经逆质,它通过激活S-阿片类受体从而降低环磷酸腺等水平,最终达到减少水电解质分泌。消旋卡多曲是一个脑啡肽酶抑制剂。脑啡肽酶可降解脑啡肽,本品可选择性、可逆性的抑制脑啡肽酶,从而保护内源性脑啡肽免受降解,延长消化道内源性脑啡肽的生理活性,减少水和电解质的过度分泌。
口服消旋卡多曲作用于外周脑啡肽酶,不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脑啡肽酶活性,且对胃肠道蠕动和肠道基础分泌无明显影响。
消旋卡多曲具有良好的亲脂性,口服吸收后迅速水解转化为Thiorphan发挥抗外周脑啡肽酶的作用,保护内源性脑啡肽免受降解,从而维持脑啡肽水平,延长消化道内源性脑啡的生理活性,使细胞的环磷酸腺苷处于低水平,减少肠道的水电解质分泌,推迟腹泻发生的时间和减少排便等。明显缩短腹泻时间。口服的消旋卡多曲选择性作用于外周脑啡肽酯不影响中枢系统的脑啡肽酯活性,对胃肠道蠕动和肠道基础分泌无明显影响,无成瘾性[2]。
本治疗结果显示,治疗婴幼儿腹泻病在补液对症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消旋卡多曲颗粒口服,能减少水和电解质分泌,减少水和电解质丢失,缩短病程,利于腹泻缓解。
参考文献
1 沈晓明,王卫平,王瑞.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46.
2 吴学军,皱定,何笑荣.脑啡肽酶抑制剂消旋卡多曲的药理及临床评价[J].中国新药杂志,2006,15(24):2170-2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