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基础医学论文

临床前基础医学综合实验课程的实践与体会

2016-03-29 16:0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为适应21世纪医学人才培养的需要,根据现代医学模式和我国卫生服务的发展要求,作为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如何克服以学科为中心的三段式课程模式存在的课程间横向联系松散、内容交叉重复、基础与临床脱节的弊端己成为基础医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丨1]。近年来,宁夏医科大学认真分析课程教学模式,以基础联系临床,临床反哺基础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提出了临床前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在全国率先开设了一门加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早期衔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新型课程——临床前基础医学综合实验课程,并纳入宁夏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麻醉医学、口腔医学等本科专业的培养计划。现将本课程近两年的实践过程总结如下。

 

  一、临床前基础医学综合实验课程的实践

 

  ()课程的基本内容。

 

  临床前基础医学综合实验课程属于创新性实验,它以人体主要系统器官的主要疾病为引导,以问题为中心,通过动物实验模拟一个重要器官疾病的病理病生过程,从细胞、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生化生理的功能改变乃至药物干预等方面进行实验研宄。课程包括实验技术导论、急性实验动物操作2个基础性实验及脊髓损伤、酸碱平衡紊乱、失血性休克及其抢救、血液循环机能障碍、缺氧与呼吸功能不全、糖尿病、急性细菌性腹膜炎、实验性肝损害致肝功能障碍和肾功能衰竭等9个综合性实验丨'课程总学时为78学时,其中包括18学时的课堂讲授及60学时实验,于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开设。

 

  ()课程的教学形式.

 

  由于课程所有实验属于创新性实验,为了帮助学生对基础知识归纳整理,课程采用了由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上升为理论的教学法。首先,利用20学时的理论教学进行相关多学科知识的复习,给出典型病例,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查找资料、寻找答案,进行病例讨论,强化知识构架。在对典型病例的病理生理过程有了明确的认识后,接下来进行相预后的效果。在实验结果收集完成后,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实验结果讨论,使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的基础医学知识,深刻的理解疾病发生、发展过程,认识疾病的本质,了解个体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

 

  具体学时分配如下:实验一:实验技术导论,课堂讲授2学时;实验二:急性实验动物操作,实验3学时;实验三:脊髓损伤,课堂讲授2学时,实验6学时;实验四:糖尿病,课堂讲授2学时,实验4学时;实验五:急性细菌性腹膜炎,课堂讲授2学时,实验8学时;实验六,失血性休克及其抢救,课堂讲授2学时,实验7学时;实验七:缺氧与呼吸功能不全,课堂讲授2学时,实验6学时;实验八:酸碱平衡紊乱,课堂讲授2学时,实验4学时;实验九:血液循环机能障碍,课堂讲授2学时,实验8学时;实验十:实验性肝损害致肝功能障碍,课堂讲授2学时,实验8学时;实验十一:肾功能衰竭,课堂讲授2学时,实验4学时.

 

  ()课程的教学安排。

 

  课程的9个创新性实验内容涵盖基础医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生理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等学科,由于实验内容复杂,因此在课程安排方面有着较大的难度,脊髓损伤、糖尿病、急性细菌性腹膜炎等部分实验造模后需要一段时间后才能观察实验结果,因此这些实验不可能在一个集中的时间段来完成。此外,课程在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等专业的第五学期开设,同期开设的课程还有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课程,而酸碱平衡紊乱、血液循环技能障碍、肾功能衰竭等实验必须要等到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课程的相关知识学习之后才能开设,否则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

 

  因此,在课程开设之前,教学办要与病理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生理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等学科沟通,在不影响这些学科承担其他教学任务及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前提下,制定课程的学期课表。课表制定完毕后,各学科及学生办核查无误后,正式下发并上报教临床前基础医学综合实验课程的实践与体会创建新型实验课程是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的有效手段。宁夏医科大学近年来开设了一门新型实验课程一临床前基础医学综合实验课程,引导和强化基础医学各学科的交叉与综合,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在本科教学改革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文章总结并分析了这门新型课程在实践过程中的经验及现存问题,并提出了应对措施关基本动物模型的制备观察病理'病理生理变化及药物干务处备案。在第一轮开设时病理生理学学科教师承担失血性休克及其抢救实验时发现,学生急性实验动物操作普遍较差,经基础医学院商议,立即叫停实验,增加了3学时的急性实验动物操作,从而保障了后续实验的顺利进行。

 

  ()课程的反馈意见。

 

  在经过第一轮的教学之后,基础医学院及时组织参与课程的所有授课教师及实验技术人员进行总结。同时,经过反复论证,为学生制定了包括20个问题的问卷调查表,下发284份,收回有效问卷283份,经统计分析,93%学生对这门新型课程有着浓厚的兴趣,80%学生认为开设课程非常有必要,89%学生认为课程的开设对于基础医学知识的回顾及理解很有帮助,94%学生认为课程的开设对于科研思维及科研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教师及学生的主要反馈意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涉及的大部分实验均超过既定学时,原定下午6点完成的实验往往要到8点才能结束,此外,实验环节中不可预定的突发因素较多,导致教师、学生负担过重;(2)由于学生尚未开始学习诊断学课程,不了解疾病的症状、体征等词汇含义,教师在授课时难度偏大;(3)由于学生人数较多,教师在手术示教时,视野范围较小,不能顾及全部学生;(4)学生过于关注实验操作过程,对实验后的讨论环节兴趣不大,影响了课程开设的意义。

 

QQ截图20160317114748.png


  此外,教学办追踪了第一批学习课程的学生进入临床学习后的表现。临床医学院的教师反映,这批学生一进入临床就显示出与往届学生不同的素质和能力,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扎实的基础知识及技能,使学生在临床学习中游刃有余。临床教师对本课程所起到的承前启后、开拓思维的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二、临床前基础医学综合实验课程的实践体会

 

  临床前基础医学综合实验课程属于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早期衔接的新型实验课程,经过第一轮的开展,效果突出,现己形成较成熟的模式,但存在着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及学生精力投入过大及教学经费投入过多的现状,若不改变,可能会使课程不能顺利开展下去。

 

  因此,在第一轮教学的基础上,必须对本课程的实践过程进行优化。

 

  ()优化实验方案。

 

  针对实验周期过长,要求实验负责人提出优化实验的具体方案,缩短实验时间,部分周期长的实验步骤以录像形式替代。

 

  ()重新拍摄全部实验过程制作实验教学电教案例。

 

  根据优化后的实验方案,重新拍摄包括急性动物操作在内的10个实验,制作实验教学电教案例,在中心网站及课程网站上发布,有利于学生自学及未修课程的其他专业学生学习。

 

  ()学习课程前的准备。

 

  临床医学、麻醉医学、口腔医学等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的暑期,必须参加学校开展的早期接触临床活动。加深学生对临床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基础课程的兴趣,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为课程的顺利实施奠定前期基础。此外,邀请己参加过该课程的学生代表给即将学习该课程的学生进行讲座,了解该课程的学习方法和注意事项。

 

  总之,临床前基础医学综合实验课程属于新型课程,在实践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还有待于在实践中进一步评价和完善。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