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医学护理论文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患者护理中的作用和价值

2015-07-28 18:4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脑出血疾病患者人数也呈现明显增多的发展趋势,且老年人为该病的主要患病人群,该病主要具有致残率和病死率高等两大特点,对人们生活和生命造成严重威胁[1]。除对患者实施积极治疗外,全面的护理也能够使该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明显降低[2]。临床护理路径在临床上的实施可以使脑出血疾病患者的预后更加理想,通过与患者实际病情结合制定整体护理计划,为患者提供高品质、高效率、低成本的健康服务,使患者满意度显著提高[3]。本次研究对患有脑出血疾病的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进行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94例患有脑出血疾病的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7例。对照组男29例,女18例;年龄48~81岁,平均(56.9±1.4)岁;脑出血发病时间1~18 h,平均(7.4±0.9)h;基底节及内囊出血患者21例,脑叶出血患者10例,外囊出血患者9例,丘脑及其他部位出血患者7例。观察组男27例,女20例;年龄46~82岁,平均(56.7±1.5)岁;脑出血发病时间1~19 h,平均(7.2±0.8)h;基底节及内囊出血出血患者22例,脑叶出血患者11例,外囊出血患者8例,丘脑及其他部位出血患者6例。上述4项自然指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排除标准 (1)病情经检查诊断为脑出血;(2)排除合并患有其他脑血管疾病的可能;(3)以往没有脑出血病史;(4)患者年龄45~90岁;(5)脑出血疾病发病时间<24 h;(6)患者病情表现稳定;(7)能够积极配合治疗,严格执行医嘱;(8)患者自愿加入本次研究[4]。不符合上述标准均排除在外。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脑出血疾病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主要措施包括:首先成立一个脑出血疾病临床护理路径小组,小组应该由多名责任护士、一名护士长、一位主管医师组成。然后依据患者的实际病情特征,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临床护理路径,制定路径的标准应该选择国内外疾病现有护理标准和常规要求,以患者为中心,制定相关表格,具体内容应该包括临床检查项目、入院相关指导、饮食护理、对症用药治疗、健康教育、功能康复、心理干预、出院指导等。护理人员与责任护士共同完成上述内容,记录数据后,每天应该由副主任医师、责任护士、护理人员进行查房,对落实情况进行调查,对病情进行检查,如发现问题,应及时进行有效处理,降低危险事件的发生率。对护理干预措施进行强化和补充,实施连续性的教育和补充。此外,出院前应该对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进行评价并记录,同时对满意度进行调查[5-8]。
  1.4 观察指标 选择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水平复常时间、护理方案实施总时间、脑出血疾病治疗护理满意度、脑出血疾病治疗效果、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改善幅度等指标进行对比。
  1.5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临床治愈:脑出血症状彻底消失,检查显示出血彻底停止,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幅度在85%以上;有效:脑出血症状明显减轻,检查显示出血基本停止,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幅度在45%以上,但在85%以下;无效:脑出血症状没有减轻,检查显示出血没有停止,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幅度在45%以下,或病情恶化发展,或死亡[9]。
  1.6 满意度评价方法 出院前1天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患者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情况进行调查,主要包括护理服务态度、护理服务主动性、理论知识水平、实践操作水平、医嘱执行程度等5项指标,每项20分,总分100分,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4个等级。90分以上为非常满意,80分以上、90分以下为满意,70分以上、80分以下为基本满意,60分以上、70分以下为不满意[10]。
  1.7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脑出血疾病治疗护理满意度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和脑出血疾病治疗效果比较见表1和表2。
  2.2 两组神经功能评分水平复常时间和护理方案实施总时间比较 对照组脑出血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后(10.84±2.49)d神经功能评分水平恢复正常,临床护理方案共计实施(14.63±3.14)d;观察组脑出血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护理后(7.29±2.12)d神经功能评分水平恢复正常,临床护理方案共计实施(10.07±2.25)d。两项观察指标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改善幅度比较 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干预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为(47.73±4.58)分,干预后为(35.09±3.56)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分别为(46.44±3.71)分、(22.20±3.16)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不良反应 对照组常规护理期间有11例出现不良反应,观察组有2例出现不良反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出血是目前临床上公认的一种发病率较高的急危重症疾病,该病主要具有起病速度急、病程发展迅速、病情程度危重等几大特点,且致死率和致残率较高。以往临床采用传统的常规护理模式对该类患者在治疗期间实施护理,护理人员在此过程中处于一种相对被动的地位,只是单纯的对医师医嘱进行执行,而无法在实际护理服务工作中形成一套系统化的工作流程;在护理服务工作中不但会经常出现重复工作现象,使护理服务的人力和物力资源遭到浪费,更容易出现相关的遗漏,使护理服务的实际质量无法得到根本性保障[11-14]。
  临床护理路径模式是整体化护理服务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护理模式的一种全新类型[15]。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患有脑出血疾病的患者在治疗期间实施护理,可以使传统护理方法得到根本性改变,使医疗护理服务质量显著提高[16]。同时,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可以使健康教育内容更加规范,督促护理人员能够及时向患者提供健康教育服务,避免只在入院期间进行介绍的不足,教导患者及其家属充分掌握脑出血疾病的相关知识和康复护理的具体技能,此外,护理人员在实施宣传教育的同时,使护士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和交流的机会明显增多,使护 患关系得到根本性改善,得到患者和家属信任,使其满意度提高[17]。该模式可以使护理工作进一步程序化、规范化,使护理严谨性、科学性得到充分体现,避免护理服务工作的盲目性、随机性,使不合理、不必要的护理行为明显减少,使护理人员的工作由原来的被动变为主动,使护士在工作中的责任感和成就感显著提高[18]。激励护理人员不断学习理论知识,使业务水平提高,以保证能够多方面、全方位地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19]。
  临床护理途径模式在近年来的脑出血疾病护理服务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该项护理服务模式的实施过程主要以患者本人为中心,对护理、医疗、管理等多个方面因素进行有效的综合,由业务和个人素质良好相关护理人员组成相应的团队,与广大脑出血疾病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协调和沟通,从使患者在脑出血疾病治疗过程中所需要的医疗成本明显降低,使患者的合理化需求在最大程度上得到满足,使脑出血疾病临床护理服务工作的标准得到进一步完善[20]。
  在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为广大脑出血疾病患者提供护理服务的过程中,应该与每天护理标准计划最为主要依据,为情况比较特殊的患者专门设定一套有针对性的护理服务模式,主要包括常规护理以及医疗标准两个主要部分[21]。脑出血疾病由于具有致残率高、致死率高、病情程度重、发病速度急等几大特点,在对该类疾病患者提供护理服务的过程中,应该通过图表的方式为广大患者提供一套有序、有时间、有效的人性化照顾计划,从而达到对治疗经费和质量进行有效控制的目的,护理服务的相关流程的终点和起点应该预先决定,针对特定的脑出血疾病患者,将时间作为横轴,以教育、护理、入院指导、检查、接诊时诊断、治疗、用药、活动、饮食指导、出院计划等护理手段作为纵轴,为其制定出相应的日程表,对患者何时能够康复出院、病情实际程度、何时应该接受何项检查、护理及治疗何时如何实施等目标做详细记录和说明[22]。在整个护理服务过程中,广大脑出血疾病患者可以通过此方法对自身疾病在治疗过程中的护理服务目标进行充分的了解,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整个护理服务计划实施的过程中,从而使患者的自我护理服务的能力和意识显著增强,进而达到使广大脑出血疾病患者的治疗效果达到最佳状态的目的,对护患双方形成联合的工作模式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相关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路径实施和落实的过程中可以不再盲目、机械的对各项医嘱进行执行,也不必在等待医师做出具体指示后才为患者提供相应的治疗和护理服务,而是可以更加有预见性、有计划的完成整个护理服务工作[23]。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实施护理干预的观察组脑出血疾病患者病情治疗的有效率可以达到89.4%,明显高于仅接受临床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的70.3%,该项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点充分说明,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可以使脑出血疾病患者病情治疗的效果显著提高。且观察组患者的脑出血疾病症状消失时间和临床护理服务计划的实施时间均明显短于接受常规护理的对照组,进一步说明临床护理路径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预期的护理和治疗效果,从而使临床护理服务工作的效率显著提高。此外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对脑出血疾病临床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达到97.9%,明显高于接受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的78.7%,真正的达到了拉近护患关系,提高患者满意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廖月娜.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护理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2007,47(32):169.
  [2]任秋菊.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实施健康教育[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5(7):657.
  [3]王金兰,陈玉霞,彭红霞,等.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21):13-14.
  [4]徐晓艳,王涛,张顺英,等.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10):1863-1865.
  [5]高健,张菊芬,尚进,等.临床护理路径对脑出血患者实施效果的Meta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26):3101-3104.
  [6]刘华,朱卫虹,高秋菊,等.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7):45-46.
  [7]陈立琴,韩英霞,闫洪泉,等.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病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2008,22(35):3228-3229.
  [8]刘晓霞,李成英.临床护理路径用于微创颅内血肿碎吸术救治脑出血脑疝的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22):29-31.
  [9]区海玲.脑出血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的护理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2,9(26):138-139,141.
  [10]范志华.临床路径在神经外科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33):104-105.
  [11]邓风清,欧阳素琴,苏意心,等.临床护理路径在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6):1-3.
  [12]谷青华.脑出血患者护理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3):335-336.
  [13]程晓霞,王淑会.脑出血临床护理路径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J].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1):1481-1482.
  [14]田英,营朝梅.脑出血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0,7(1):122-123.
  [15]李莉.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分析与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0,5(14):210-211.
  [16]王小玲,武爱萍,陶莉,等.在脑出血患者治疗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价值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0,8(20):143-144.
  [17]马文娟.探究神经反射检查在脑出血急性期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1):95-96.
  [18]刘晓霞,李成英.临床护理路径用于微创颅内血肿碎吸术救治脑出血脑疝的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22):29-31.
  [19]黄蕙,陈丽,郭子云.优质护理示范工程在临床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5):41-43.
  [20]耿志洁,权月,田丽.无陪护病区住院患者的安全管理[J].中国护理管理,2010,14(6):15-16.
  [21]张清颜.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64-65.
  [22]唐文淑,冯一平.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学创新,2011,8(6):118-119.

本文选自《中国医学创新》2014年第16期,版权归原作者和期刊所有。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