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医学护理论文

初发糖尿病患者心理护理工作几个注意点

2015-07-28 18:4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是一种临床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以慢性血葡萄糖(简称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其发病原因是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发生障碍,导致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代谢发生紊乱,造成多系统损伤,引发心脏、肾、眼、血管、神经等多个组织器官慢性病变、功能减退甚至衰竭[1-2]。
  糖尿病在我国的患病率逐年上升,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居世界第2位,预计超过4千万。糖尿病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缩短寿命,死亡率较高[3]。初发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改变和对待疾病的态度与疾病的预后和康复密切相关。本研究采用现象学的方法,对初发糖尿病患者早期的心理变化进行研究,探讨初发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状态,为临床针对性治疗和护理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4~12月我院收治的34例初发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6例,女18例;年龄42~76岁,平均58.2岁;自由职业者4例,在职8例,退休22例;文化程度:小学12例,中学16例,大专及以上6例。入选标准:(1)患者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专家委员会提出的诊断标准且初诊为糖尿病[4];(2)患者语言表述能力正常,思维清晰;(3)患者均自愿参与调查。
  1.2 收集资料
  访谈前,首先要制定访谈提要,内容主要包括:从最初确诊到住院治疗的经历和感受、您现在对本病的认识情况、本病在生活上带给您的影响、您患病后比较担心的事情。待被访谈者病情稳定后,在病房对其进行访谈。访谈时间一般控制在10~20min,每位被访谈者进行2次。经被访谈者同意后对访谈内容实施录音,对非语言性资料做笔录。访谈结束后24h内及时将录音转换成文字,并妥善保存 [5]。
  1.3 分析资料
  应用Nancy现象学七步分析法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1)阅读并分析所有访谈记录;(2)获得具有研究意义的陈述;(3)对于有意义的、反复出现的观点和陈述进行编码;(4)对编码后的观点进行认真的汇集;(5)整理成文;(6)辨别、筛选相似的观点,得出主题概念;(7)再次询问被访者对结果进行核实[6]。
  2 结果
  2.1 确诊前的自我感受
  2.1.1 忽视临床症状 本研究中有15例患者在糖尿病发病初期由于临床症状不典型或缺少对糖尿病足够的认识,忽视了糖尿病的初发症状,延误了治疗。个案4:“平时没有明显的不舒服,仅仅是食量的增加,当初以为是工作辛苦了,也就没在意。”也有患者描述为“眼睛看不见,以为是年纪大了,眼睛功能退化了”“皮肤瘙痒,总以为是皮炎,就没在意”。
  2.1.2 不详的预感 本研究中,有7例患者对糖尿病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从有糖尿病史的亲戚朋友口中得知糖尿病的相关症状,在患者身体突发异常或病情加重时有了不祥的预感。个案7:“我感觉最近体重下降的不正常,但是食量没有减少。”个案2:“最近饮水和小便有明显的改变,我就想该不会是得糖尿病了吧。”
  2.2 对确诊结果的心理承受差
  2.2.1 对诊断结果的怀疑和求证 许多患者由于缺少对疾病发生的心理准备,在面对诊断结果时,不能坦然接受并极力否认。本研究中,有15例患者出现了明显的不理智情绪,对诊断结果产生怀疑。个案11:“你们是不是查错了,我没有任何不舒服,而且这个病不是缺少运动的人才会得吗?我平时很注意锻炼身体啊。”
  2.2.2 心理脆弱,甚至产生绝望情绪 本研究中,10例患者得知诊断结果后,心理表现出脆弱情绪。有4例男性患者在访谈时出现叹气和焦虑。个案7:“我那时想,得了这个病,这辈子就完了,要一直吃药,到最后可能还要靠打针来维持生命,一点生活质量都没有了。”同样的情感流露在年轻患者身上也有所体现,个案13:“我家里上有老下有小,现在摊上这么个病,就是个无底洞,有再多钱都不够治病的,就更不要提养家糊口了。这以后怎么办啊。”确诊后患者表现见表1。
  2.3 适应角色改变
  2.3.1 自我反省 患者经过确诊以后,接受积极的治疗,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部分患者会回顾和反省病因和既往的先兆,他们认为疾病的发生与不健康生活习惯、工作劳累、缺乏锻炼以及不良的饮食习惯等有关,其中,有22例患者坦言在其发病前有先兆性反应。个案18:“常言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由于我平时的吃的多,消耗量少,造成能量过剩了。”9例在自我反省中产生强烈的自责,个案6:“我身边有患糖尿病的朋友,他们早就提醒过我注意生活方式。当时没听进去,现在后悔了。”到目前为止,糖尿病还无法根治,大部分患者终身需要药物(口服药或胰岛素)治疗,这对患者的依从性有非常高的要求。
  2.3.2 对治疗方案的不理解 为观察治疗结果,患者必须进行手指血糖检查。检查次数少则2次,多的可达到每天9次。有19例患者表示自己无法接受频繁查手指血糖所带来的一系列对生活的影响。个案27:“每天都要查血糖,这些天下来,我的手指头几乎没有一只是完好的了。”个案23:“每天按时打胰岛素已经够疼的了,还有扎指头,就更加加重我的痛苦了。”
2.3.3 对家人的抱怨 由于糖尿病需要控制总热量的摄入,在饮食方面需要相应的控制[7]。有6例患者出现对家人的抱怨情绪:“我都生病了,还天天吃青菜豆腐。我知道需要控制饮食,但也不能这样少吧。如果以后生活是这样,我还不如不治病了。”
  2.3.4 自我调整 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及健康宣教后,会采取一些应对方式进行自我调整,如回避、自我安慰等。个案5:“现在好好配合医生治疗,其他的以后再说。”个案22:“想想以前吃的太好了,就当做是把以后的美食都提前享用了。”有的患者在了解了有关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后,能够逐渐接受新角色,表现出积极配合治疗的态度。个案9:“糖尿病只要控制好血糖,其实也没有什么可怕的。”治疗后患者的心理表现见表2。
  2.4 拟出院及出院后心理改变
  2.4.1 对疾病的重新认识 在接受了糖尿病相关知识的宣教后,患者对疾病有了疾病的了解和认识,能够客观、理性地看待疾 病的发生。个案3:“通过学习(糖尿病有关知识),我发觉是因为自己以前错误的生活方式才得的病。”患者已经能够比较冷静的思考疾病的预后,认为糖尿病虽然不能完全治愈,但只要控制好血糖,也不是什么很恐怖的事情。28例都认为,糖尿病是可防可控的。
  2.4.2 重新认识现实生活 对于诊断结果,多数患者选择坦然接受,但在考虑未来的生活会因糖尿病而发生改变时,多少都表现出些许的感慨[8]。个案27:男性患者在面对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时,会出现很强的不适感,“以后吃饭要量化了,不能多也不能少,甜食是完全不能沾了。”个案10:“以前经常和亲朋好友聚餐喝酒,现在得了糖尿病,怕是再也没有机会了。” 尽管患者意识到应当坚持长期治疗,但对于并不能保证能够完全遵守治疗原则。个案4:“刚开始的时候还能够坚持打针(胰岛素),但是时间长了以后还真是不知道能不能坚持下来啊!”个案6:“我一个人吃饭倒还可以控制饮食,但是如果和大家一起吃饭,就真的不知道能不能坚持原则了。”另外,有4例患者未能充分认识不良的生活习惯对疾病的影响,未能接受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的建议。个案5:“都到这把岁数了,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哪还有这么多的顾虑,说不定还没等到并发症,我就不在人世了。”
  3 讨论
  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后,不仅要面对生理上的痛苦,还要应对复杂的心理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发病时对疾病症状的反应
  由于患者临床症状、健康认知程度、心理方面以及文化程度等因素的差异,在早期身体突感不适时的心理反应也相差很大。本研究中,部分患者由于缺乏对早期症状的足够重视,导致就医延迟。应加强对社区人群中相关疾病的基础知识和防治方案的普及和宣教,减少就医延误的发生[9]。
  许多患者起病隐匿,常常于体检或其他原因检查血糖时发现存在糖尿病。加之本病初期除了血糖升高外,无明显的自觉症状。因此导致患者在确诊糖尿病时难以接受。此时医护人员应告知患者本病的相关知识,并告知患者现有先进的医疗条件已能有效控制血糖,从而推迟甚至阻止并发症的发生[10]。
  3.2 被迫接受患病现实的心理状态
  近年来,我国糖尿病的发病呈年轻化、大众化的趋势,中、青年人群患病率明显增加,但患者在面对疾病时往往表现出脆弱的心理[11]。对于这类患者,护理人员应仔细评估其心理状况,指导其正确对待疾病,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
  3.3 出院后对现实生活的重新认识
  患者经治疗病情逐渐好转后,患者会对出院以后的生活方式表现出较为积极的态度,对未来生活缺乏信心。护理人员在护理中,应向患者及家属进行积极的健康宣教,指导患者制定合理的生活习惯和方式,如按时进行药物治疗、加强体育锻炼、限制饮食、定期复查血糖等[12]。同时应推广一些患者控制血糖的成功经验,以积极的心态享受出院后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王晓燕.初诊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7):311.
  [2] 董爱荣.中医心理护理干预对胸痹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J].环球中医药,2012,5(3):225.
  [3] 罗庆.初诊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4,18(3):343-344.
  [4] 崔桂娟.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人格特征变化与心理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7):720-721.
  [5] 周明荣,谭朝会,庄莉.浅谈糖尿病患者心理护理体会[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16(8):94-95.
  [6] 贾红花.2型糖尿病的心理护理[J].北方药学,2013,10(11):189-190.
  [7] 李蜀红,杨晓兵,黄培熙.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治疗与心理护理[J].四川医学,2011,32(8):1313.
  [8] 祁玲.心理护理对焦虑抑郁障碍共病患者的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2,10(31):41-43.
  [9] 金岚.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分析及沟通技巧[J].医学信息,2010,23(7):2222.
  [10] 车营翠.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21):2662.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