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表现为急发性脑实质内出血,占脑卒中患者的30%。由于脑部受损部位产生大量的自由基,极易引起细胞膜脂质过氧化,导致脑部神经细胞损伤,丧失相关功能[1]。急性脑梗死发病急,病情进展快,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护理,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优质护理服务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服务观[第一论文网专业提供写作论文和论文写作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念,目前被广大护理人员倡导应用于临床。但有些观点认为,临床上运用优质护理大大加重了护理人员的任务,增加了对护理人员的整体要求,且临床效果不明确[2]。笔者所在医院为探究优质护理服务应用于临床的临床效果,对2013年5月-2014年3月收治的48例老年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优质护理服务,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9月-2014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老年性脑梗死患者96例,按时间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8例,女20例,年龄51~79岁,平均(68.5±7.1)岁。观察组患者中男30例,女18例,年龄53~79岁,平均(66.7±7.1)岁。排除因素:(1)进过脑手术的患者;(2)患者有严重意识障碍者及情绪低落,不能配合治疗的患者;(3)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其他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一般临床护理。观察组患者进行优质护理服务,具体方法如下,(1)营造良好舒适的病房环境:保持病房里安静舒适,温湿度适宜,定时开窗通风,保湿室内空气新鲜。(2)健康教育: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耐心、详细的向患者及其家属普及脑梗死的基本知识,如发病原因、危险因素、治疗方式、注意事项等,语言通俗易懂,态度温柔和蔼,以增加其对疾病的认知和了解,缓解内心的巨大压力和不必要的担忧。(3)心理疏导:由于患者大部分都是老年人,对其疾病不了解,对于突然的发病往往难以接受,多变现为担心、焦虑其预后情况。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对存在不良情绪的患者应及时给予心理疏导,与患者交流时,应耐心开导,解答患者提出的疑问时应耐心、仔细、科学、合理,对患者提出的合理要求应尽量满足,逐渐树立其战胜疾病的自信心,将消极、被动转化为积极、主动。(4)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临床表现,如出现不适反应,应立即通知医生给予急救处理。(5)饮食干预:指导患者低脂、低胆固醇、低盐、适量碳水化合物、丰富维生素饮食。少食动物油,提倡植物油,多食蔬菜水果,切忌暴饮暴食,适当的饮茶,戒烟戒酒。(6)康复训练:对于急性期患者应进行卧床休息。病情稳定后,为患者制定康复训练计划,指导其进行一定的功能锻炼,活动时应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患者出现不适反应,应立即停止活动,给予积极的处理。(7)并发症预防:由于多数患者年龄较大,机体功能恢复较慢,且活动量减少,容易出现关节疼痛、便秘、压疮、肺部感染等诸多并发症,医护人员应定期给患者进行并发症的预防指导,对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给予护理干预。指导家属对患者的照顾要有耐心,尽量满足患者的兴趣爱好。协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监督患者要餐饮适量,不可过饱。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心理状态、不良反应及满意度情况。日常生活能力及心理状态:分别采取Bathel指数评分、焦虑评分量表标准进行评定。满意度判定:采取笔者所在医院自制的患者满意度调查量表,总分为100分,非常满意:100~95分;满意:78~94分;一般:68~77分,差<68分;总满意率=(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字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心理状况比较
经干预后,观察组患者SAS评分、BI评分分别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分
组别 SAS评分 BI评分
观察组(n=48) 37.4±5.2* 69.2±18.9*
对照组(n=48) 47.6±5.9 42.9±20.3
*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
经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0.4%,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2.9%。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组别 便秘(例) 失眠(例) 尿潴留(例) 总发生率(%)
观察组(n=48) 2 3 0 10.4*
对照组(n=48) 4 5 2 22.9
*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两组患者满意度情况
经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总满意率为89.6%;对照组患者总满意率为70.8%。观察组患者总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组别 非常满意(例) 满意
(例) 一般
(例) 差
(例) 总满意率(%)
观察组(n=48) 29 14 4 1 89.6*
对照组(n=48) 15 19 7 7 70.8
*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神经内科中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常见于老年患者,主要是由于脑组织局部供血动脉血流障碍而导致相应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及脑组织坏死的脑血管病变[3]。急性脑梗死发病急、病情危重且进展快,给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往往随着病情的发展,会出现肢体功能障碍、感觉异常、视力障碍、语言障碍及认知功能改变等严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4]。研究发现,加强对脑梗死患者的心理干预及康复指导,对降低脑梗复发,减少并发症具有重要作用[5]。因此,采取合理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最大限度的恢复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优质护理是由以往“以疾病为中心”转向现在“以患者为中心”的新型护理模式[6]。优质护理要求护理人员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对其进行心理疏导、饮
食指导、康复训练及并发症预防等,尽量满足患者一切生理需要[7]。调查显示,近年来,优质护理在临床各科室的应用中得到了广泛的好评,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护患关系稳固发展,不仅整体提升了医院的护理服务水平,同时扩大了医院的知名度,大大增加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8-9]。此外,优质护理服务在加大对患者服务程度的基础上,同时也提高了对护理人员的要求。其要求护理人员不但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丰富的临床实践,还要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及应变能力,能及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情绪变化,并进行及时的处理[10-13]。笔者所在医院采取优质护理干预措施后,护理人员为患者制定出符合个体实际情况的健康指导方案,一方面帮助了解疾病相关知识及康复技能,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减轻抑郁及焦虑程度,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增加康复治疗的自信心,提高其治疗的主动性和依从性;另一方面定期进行探视、关心、支持和指导,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康复训练,协助患者养成合理、有规律的
综上所述,优质护理服务能有效的提高老年性脑梗死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心理状态,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增加满意度,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阳淑莲.早期目标性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当代护士,2011,19(6):100-101.
[2]杨微,李欢利.早期康复护理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的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28(4):26-27,31.
[3]中华医学会神经学脑血管病学组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撰写组.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54-160.
[4]王成明,刘红梅.脑梗塞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干预[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0,11(6):56-57.
[5]孙玉娥,迟玉辉.医护合作健康教育路径在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1):118-120.
[6]苏若琼.舒适护理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中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8(10):1276.
[7]徐兰.护理干预对促进急性脑血栓患者早期康复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7):14-16.
[8]刘新俊,李震中,付金生,等.健康教育模式在脑梗死患者二级预防中的作用[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2,29(1):49-51.
[9]黄燕.急性脑梗死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0,7(19):92-93.
[10]梁锦玲,彭欢欢,潘少芬.优质护理服务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3):16-17. 健康生活方式,改善患者的身体活动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认知功能,降低或消除诱发疾病的危险因素,从而加速脑部组织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细胞的重组和代偿,降低脑梗死复发次数,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本研究显示,通过对观察组患者采取优质护理服务,观察组患者心理状态、日常生活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及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