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医学护理论文

对抑郁症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精神护理的方法建

2015-07-20 09:2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抑郁症是临床上相对常见的一种精神障碍疾病,长时间的情感或心境改变是其典型的临床特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最近一项报告称,因本病引起的疾病负担在所有疾病中位居第3位,仅在心血管事件、恶性肿瘤之后[1]。需要在治疗的同时,配合以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以加强对其抑郁情绪的控制。为此,笔者对70例抑郁症病例实行了分组护理及分析,取得了不错的研究结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1-2013年笔者所在医院接诊的抑郁症患者共70例,其中男34例,女36例,年龄18~65岁,平均49.5岁。所有入组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2-3],排除有严重合并症、全身系统疾患及无法配合者,以随机方式将其分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依照常规护理模式实施护理,重点在于指导患者用药、饮食,并保持病室内环境的整洁与卫生,将室温与相对湿度分别控制在24 ℃与55%左右,告知患者注意休息、保暖等。观察组在此条件下施加心理疏导及精神护理,包括:(1)心理疏导。①安慰与支持,多数抑郁症患者在思考问题的速度上较迟缓,疏导时医护人员应有足够耐心,并通过拉家常、亲切称呼等方式对患者进行安慰与鼓励,尽量满足其身心需求等,以缓解其低落情绪。②诱导发泄,严重的抑郁心理可能给患者造成身心危害,甚至产生自杀倾向[4-5],因此,医护人员应增加巡视频次和陪伴在患者身边的时间,通过换位思考对患者的处境表示同情,鼓励患者说出内心真实感受,并做到认真倾听。(2)精神护理。①认知护理,在患者清醒期间,耐心为其讲解相关的疾病知识,包括疾病诱因、治疗方式及注意事项等,以提高患者对抑郁症的认知能力,积极配合临床治疗。②加强沟通,本组抑郁症患者中,部分年龄偏高者,可能有机体抵抗疾病能力较差的情况,部分患者则可能有长时间缺乏亲属陪伴的情况,若护理期间医护人员言语、行为稍有差错,可能给其情绪造成严重影响,为此,护理时医护人员应主动与患者交流,并争取其家属配合,共同给予情感支持,以拉近护患感情,提高其护理配合度。③其他精神护理。抑郁症患者通常有情绪消沉、兴趣丧失以及对生活失去信心等情况,护理时,医护人员可事先取得患者家属配合,对患者的性格、经历与爱好等进行充分了解,再通过拉家常、引导患者回忆美好往事或规划未来等方式,予以精神支持,促使患者明确自身价值,尽早摆脱消极、低落心境。部分有睡眠障碍者,可能由于入睡困难或夜间易醒等情况而导致心情过度烦躁,给临床治疗及护理工作造成严重影响。为此,护理时,医护人员可告知患者通过睡前散步、不饮用浓茶或咖啡,以及按摩头部和深呼吸训练等松弛神经方式,来改善睡眠质量;同时医护人员应增加夜间巡视频次,以尽早发现患者夜间易醒的情况,并及时遵医嘱予以镇静处理或安眠药服用。
  1.3 观察指标
  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焦虑自评量表(SAS)为参照,对两组病例护理前、护理2周后的情绪改善情况进行评定,分数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
  同时参照生活质量指数量表(QL-Index),对两组病例护理后的疾病认知、行为能力、健康感觉、社会支持及总体状况等5项进行评定,每项0~2分,以十分制显示,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6-7]。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7.0版本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SAS与HAMD评分比较
  与护理前、对照组相对比,观察组护理后的SAS和HAMD评分更理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QL-Index评分比较
  经护理4周后,发现两组患者在疾病认知、行为能力以及健康感觉等指标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好转,且与对照组相对比,观察组改善更突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抑郁症是临床常见病。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行为习惯的改变,促使该疾病的发病率有逐年增加和年轻化的倾向。发病期间,患者往往有情绪低落、兴致丧失和思维缓慢等状况,且临床多以反复发作为表现,会给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相当程度的影响,甚至导致患者产生自杀念头,危及生命。据卫生部最新一项数据统计,目前我国抑郁症人数有近3000万,每年总自杀人数有25万左右,其中因抑郁症自杀者占了将近八成。心理疏导及精神护理是新时期笔者所在医院逐步用于辅助治疗多种精神障碍疾病的一种护理服务模式,主张以患者为中心,通过安慰与支持、诱发发泄、认知护理及加强沟通等一系列措施对患者进行干预,以此来起到提高患者的疾病认知能力、减轻心理负担和提高治疗配合度的重要作用,对于辅助治疗本病[DyLw. Net专业提供写作医学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同样有理想效果。王丽萍[7]报道应用心理疏导及精神护理对34例老年抑郁症患者进行护理,发现护理后有大部分患者的情绪、思维速度及认知能力均有很大改善,临床有效率达到了88.2%。在本次研究中,笔者通过对观察组实施心理疏导及精神护理,结果发现,该组护理后的HAMD评分、SAS评分以及QL-Index评分要较其护理前、对照组更具优越性(P<0.05),与文献[8-10]报道有一致性。
  综上所述,为抑郁症患者实施心理疏导及精神护理,有利于改善患者焦虑情绪,提高其疾病认知、日常生活能力,适合在今后的临床上普及应用。
  参考文献
  [1]刘倩.心理护理改善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对照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9):191-192.
  [2]冯艾群.护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疗效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6):781-782.
  [3]焦洁.新型护理模式对抑郁症患者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0,8(22):74-75.
  [4]周海蓉,高茜,李延环.脑卒中后抑郁症的早期护理干预[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3):109-110.
  [5]江登波.浅议老年患者抑郁症的心理疏导以及精神护理[J].大家健康,2013,7(3):175-176.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