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医学护理论文

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的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

2015-07-13 09:0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目的 总结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的临床观察及护理对策,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方法 分析我院2009年10月~2011年10月轮状病毒肠炎患儿108 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临床治愈102例,外转诊6例,无死亡病例。结论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提高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轮状病毒,肠炎,临床观察,护理

  轮状病毒肠炎又称秋季腹泻,好发于6个月~2岁的婴幼儿,4岁以上少见。秋冬季多见。起病急,进展快,易发生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等。轮状病毒肠炎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又是急症之一。严重威胁小儿的健康。为了提高本病的有效治疗护理方法,对2009年10月~2011年10月在我院住院的轮状病毒肠炎患儿108例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08例患儿,男56例,女52例,其中2个月~6个月16例,6个月~2岁 58例,2岁~3岁24例;发热72例;呕吐86例;轻度脱水32例、中度脱水26例、重度脱水2例、无脱水48例;电 解质紊乱68例;代谢性酸中毒30例;抽搐4例。住院时间5~9天,102例临床治愈出院,6例外转 诊(家属高度紧张,强烈要求转市级医院4例、合并先天性心脏病1例、重度营养不良1例),无死亡病例。

  2 病情观察[1]

  2.1 患儿的发育及营养状况:婴幼儿易患腹泻,与自身消化系统特点有关(如消化系统发育未成熟,胃酸和消化酶分泌不足,消化酶活性低),机体防御能力较差(婴儿血清免疫球蛋白、胃肠道SIgA水平及胃内酸度均较低),人工喂养儿由于不能从母乳中得到SIgA,乳铁蛋白等体液因子,均可导致肠道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升高。观察患儿的发育及营养,是否合并有先天性心脏病,佝偻病、贫血、营养不良等,询问小儿的喂养,如母乳喂养、人工喂养及混合喂养。特殊情况下液体疗法及喂养都有特殊处理要求。

  2.2 注意观察生命体征:对于水、电解质紊乱患儿,应注意观察体温、脉搏、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并监测体重变化,若生命体征突然变化,或异常的生命体征仍持续,应及时记录并报告,以调整治疗方案。

  2.3 观察脱水情况:注意患儿的神志状态,有无口渴,皮肤、黏膜干燥程度,眼窝及前囟凹陷程度,尿量多少,有无眼泪,呕吐及腹泻次数及量等。比较治疗前后的变化,判断脱水减轻或加重。

  2.4 观察酸中毒表现:最重要的表现是呼吸改变,如呼吸深快,其次为口唇樱桃红和神经精神系统抑郁征象,如乏力、精神不振、呕吐、嗜睡。新生儿和小婴儿的呼吸代偿功能较差,酸中毒时其呼吸改变常不典型,往往仅有精神萎靡、拒食和面色苍白等。

  2.5 观察低血钾表现:注意观察患儿有无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如腹胀、肠鸣音减弱,腱反射消失等;有无心音低钝或心律不齐等。补充钾时应按照见尿补钾的原则。

  2.6 观察低血钙表现:当酸中毒被纠正后,由于血浆稀释、离子钙降低,可出现低钙惊厥。个别抽搐患儿用钙剂无效,应考虑到低镁血症的可能。补液时应注意碱性液体及钙剂勿漏出血管外,以免引起局部组织坏死。

  2.7 观察呕吐及腹泻:本病病初即呕吐,常先于腹泻,是小儿秋季腹泻的临床症状特点[2]。有的患儿呕吐频繁,不能进食,食后即吐,吐物是胃内容物,量多,多伴有恶心、发热。一般不超过3天。呕吐后患儿精神差,或烦躁不安,防止小婴儿误吸引起窒息的危险。患儿腹泻多在发热和呕吐后出现,每日10次左右,量多,水分多,呈白色、黄色或淡黄色,水样或蛋花汤样,无腥臭味。观察记录大便次数、颜色、量、气味、性状,及时送检,作好动态比较,为输液方案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3 护理

  3.1 调整饮食[1]:限制饮食过严或禁食过久常造成营养不良,并发酸中毒,造成病情迁延不愈而影响生长发育,故腹泻脱水患儿除严重呕吐者暂禁食4-6小时(不禁水)外,均应继续进食,以缓解病情,缩短病程,促进恢复。母乳喂养者继续哺乳,暂停辅食;人工喂养者,可喂以等量米汤或稀释的牛奶或其他代乳品,腹泻次数减少后,给予半流质如粥、面条等,少量多餐,随着病情稳定和好转,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病毒性肠炎多有双糖酶缺乏,不易用蔗糖,对可疑病例暂停乳类喂养,改为豆制代用品或发酵奶,以减轻腹泻,缩短病程。腹泻停止后,继续给予营养丰富的饮食,并每日加餐1次,共2周。对少数严重病例口服营养物质不能耐受者,应加强支持疗法,必要时全静脉营养。

  3.2 发热的护理[3]:轮状病毒肠炎起病急,潜伏期1-3天,常伴有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体温多波动在37.5~39.5℃,一般持续1~3天。患儿应多休息,病房温湿度适宜,根据情况每日测体温,低热者嘱其多饮水,有脱水者饮用糖盐水,松解衣服。对高热者给予头部冰敷等物理降温措施,防止高热惊厥发生。有热惊厥史者,严密观察体温变化,防止体温过高,必要时给予药物降温,烦躁哭闹者可应用镇静药物。多汗时擦干汗液,及时更衣,防治受凉,并做好口腔护理。

  3.3 补液护理[1]:液体疗法是儿科护理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通过补充不同种类的液体来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以保证正常的生理功能。具体实施时要全面了解患儿疾病情况,从病史、临床表现和化验检查等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水和电解质紊乱的程度和性质,以确定补液总量、组成、步骤和速度。在静脉补液的实施过程中需做到三定(定量、定性、定速)三先(先盐后糖、先浓后淡,先快后慢)及两补(见尿补钾、惊跳补钙)。轻中度脱水可口服补液盐,脱水纠正后可将补液盐用等量水稀释按病情需要随时口服。有明显腹胀、休克、心功能不全或其他严重并发症者及新生儿不宜口服补液盐。静脉补液用于中、重度脱水或吐泻严重或腹胀的患儿。根据不同的脱水程度和性质,结合年龄、营养状况、自身调节功能、决定溶液的成分、容量、滴注持续时间。

  3.4 准确记录液体出入量:24小时液体入量包括静脉输液量,口服液体量及食物中含水量;液体出量包括尿量,呕吐量,大便丢失的水分和不显性失水。计算并记录24小时液体出入量,是腹泻患儿液体疗法时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3.5 控制感染:轮状病毒肠炎经粪-口传播,也可通过气溶胶形式经呼吸道感染而致病,呈散发或小流行。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包括患儿排泄物、用物及标本的处理;与其他疾病患儿分室居住,护理患儿前后认真洗手,防止交叉感染;指导家属及探视人员执行隔离制度特别是洗手措施。女婴尿道口接近肛门,应注意会阴部的清洁,预防上行性尿路感染。

  3.6 皮肤护理:婴幼儿选用柔软布类尿布,勤更换;每次便后用湿水清洗臀部并吸干;局部皮肤发红处涂以5%鞣酸软膏或40%氧化锌油并按摩片刻,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皮肤溃疡局部可增加暴露或灯泡照射,以促进愈合;避免使用不透气塑料布或橡皮布,防止尿布皮炎发生。

  3.7 心理护理[4]:轮状病毒肠炎多为婴幼儿,他们表达能力差,每天腹泻数次甚至数十次,腹泻持续时间长,患儿体重明显减轻,患儿痛苦,家长心情急躁,恐惧不安。所以护士在护理的过程中要耐心向家长讲解疾病的发展过程,以亲切的话语、娴熟的技术、细心的护理,真诚的态度赢得家长的配合。

  3.8 健康教育:做好护理指导及预防措施。向家长解释腹泻的病因,潜在并发症及相关的治疗措施;指导家长正确洗手并做好污染尿布及衣物的处理、出入量的监测及脱水表现的观察;说明调整饮食的重要性;指导家长使用ORS溶液,强调少量多次饮用,呕吐不是禁忌症。注意饮水卫生、食物新鲜、清洁和食具消毒;教育小儿饭前便后洗手。指导合理喂养及推广接种轮状病毒疫苗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

  4 体会

  轮状病毒性肠炎病情变化快,对患儿的健康危害大,家长焦虑、恐惧、紧张,通过护理人员认真的观察和细心护理,及时向医生提供准确的信息,有利于控制疾病的发展和恶化,也可减轻患儿的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轮状病毒肠炎患儿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崔焱.儿科护理学[M].(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2]樊志荣,袁小明,皱波,庄卫忠.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特点[J].武警医学院学报,2004.13(4):288-290.

  [3]严绮绮.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腹泻的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1.7:600-601.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