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泰州)医药城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整的医药类产业园区,2012年3月23日被国家工信部授予“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现有200多家企业,总产值达500亿元。随着园区的发展壮大,药学类高技能人才需求急剧增长,为“城中校”企校合作办学模式创造了新的历史机遇。
1 “城中校”企校合作办学思路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实施企校共同育人的合作机制建设,将学校的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起来,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教学任务[1],使培养的人才更加适应现代药学岗位需求,满足医药城企业的用人需求。秉承“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共赢”的原则,学校与中国(泰州)医药城全面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建药学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促进学校和医药城协调发展。
2 “城中校”企校合作办学模式
2.1 成立中国(泰州)医药城人才培养基地理事会
由中国(泰州)医药城管委会、学校、中国(泰州)医药城相关企业等多方成立中国(泰州)医药城人才培养基地理事会。理事会的主要活动形式包括年度全体理事会议和常务理事会议。年度理事会会议、常务理事会议的主要职责是:听取和审议理事会有关工作情况报告及相关资金的年度预算和决算,讨论理事会工作计划、制订和修改共同遵守的理事会章程和学院与理事单位间、各理事单位间合作规则等,促成学校与理事单位间、各理事单位间的合作;对学校的办学方向、培养规模和层次、教学改革、人才培养、专业设置和中长期发展规划等提出指导性建议[2]。会议议题主要包括:联合办学、联合人才培养、联合科技教育培训服务、联合科技攻关等方面。
理事会下设项目建设办公室、人才培养合作办公室、人力资源合作办公室、科学技术合作办公室以及教育培训合作办公室等5个职能机构。项目建设办公室负责合作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使用和调配以及接受和管理理事会单位的资金援助、设备捐赠等事务;人才培养合作办公室协调企业与学校人才培养相关的方案制订、课程开发、教育教学、生产实训等合作事务;人力资源合作办公室协调校企双方人员交往、师资培养、学生就业等合作事宜;科学技术合作办公室负责科技项目联合申报和承担、横向技术服务、技术转让、技术推广与应用等事务;教育培训合作办公室协调企业员工培训、员工技能鉴定与考试、培训资源共享等事务。
2.2 建设中国(泰州)医药城人才培养基地
2.2.1 硬件建设 在中国(泰州)医药城租赁房屋,建成能容纳100名学生、100名企业员工培训的教学、生活设施。
2.2.2 软件建设 (1)教学管理体系建设:在人才培养合作办公室的协调下,学校、园区管委会及相关企业共同制定能符合行业、企业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符合生产流程的课程体系,编写符合岗位技能要求的校本教材,建立学生综合考评体系,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考评学生,将学生培养成满足企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2)学生管理体系建设:在人才培养合作办公室的指导下,由学校和相关企业共同组建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制订管理办法,一起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熏陶、敬业精神培养、诚信品德塑造,使学生具备将简单事做完美的职业理念,满足企业发展和个人职业生涯不断提升的需求。
2.2.3 建立互惠共赢的公共服务平台 整合学校的公共服务平台,依托中国(泰州)医药城的产业集群优势、人才优势和研发基础优势,共同建立公共服务体系。设立人力资源信息库、仪器设备信息库、科研课题信息库,为医药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培养技术人员[3]。
2.2.4 共建企业专家工作站和教师工作站 在学校组建以企业专家为主体、学校教师参与的企业专家工作站,承担专业建设与教学管理、培养锻炼教师等任务;在企业组建以学校教师为主体、企业专家参与的教师工作站,承担科技攻关、专业建设与教学管理、培养双师型教师等任务[4]。工作站由人力资源合作办公室负责管理。
2.2.5 共建企校合作信息管理平台 为了加强理事会成员单位的信息交流与共享,提高企校合作育人的信息化水平,理事会成员单位将合作共建信息管理平台。在现有的校园网络基础上,建设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校企合作管理、教学资源管理于一体的信息管理平台,使教学管理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满足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等需要;为企校间合作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提供网络平台;为在校生辅助教学提供资源,为毕业生在职进修、行业企业员工培训提供远程培训,为企业开放优质教学资源,实现企校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3 “城中校”企校合作办学机制
3.1 完善制度,形成稳定合作机制
由理事会牵头,会同中国(泰州)医药城管委会、学校、中国(泰州)医药城相关企业共同制定相关政策以保证“城中校”企校合作办学模式的正常运行,逐步形成园区引导、市场运作、校企联动、互惠共赢的合作机制。
制定落实《中国(泰州)医药城人才培养基地理事会章程》和《中国(泰州)医药城人才培养基地理事会工作制度》。理事会将定期召开会议,会议围绕行业发展状况、园区人才需求、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人才培养途径进行探讨。同时,建立理事会下属办公室,定期向理事会报告制度,以确保人才培养基地的健康发展。
3.2 明确责权,构建长效机制
通过实施资源的有效共享,按照互惠共赢原则,各理事会成员单位在履行相应责任的同时行使相应权利,获取相应的利益。调动企校双方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积极性,巩固和发展合作成果,确保人才培养基地能有序、健康、持久运行。各理事单位均为独立法人,在理事会内具有平等地位。理事会各成员之间按照理事会章程签订合作协议,在理事会章程与合作协议中明确各自的权益,以确保合作的长效机制。
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可以分享到以下成果:在课程开发过程中获得职工培训优质资源;在人才培养中获得优秀毕业生;在科技开发中获得新产品、新工艺,优先实施成果转化,获得新的效益增长点;在教育培训中员工业务能力得到提高;学生顶岗实习降低生产成本;投资或捐资共建育人平台可获得好的社会声誉[5-6]。
学校在合作过程中可以分享的成果为: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可获得最适用的教学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研开发可提升教师水平、提高社会声誉,获得资金,实现教师培养的良性循环;顶岗实习既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又节省教育成本;企业投资共建育人平台,可获得办学资金或设备。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企校通过合作育人、合作培训、合作科技开发,建立完善“双向双主体”的合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