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心脏停搏;急救;护理
创伤性心脏骤停是导致青壮年死亡的主要原因, 其复苏总体存活率非常低。据报道, 创伤性心跳骤停发生在受伤后1 h内,存活率仅为4.76%[1]。我院成功救治了1例创伤性心脏骤停患者,经积极抢救,患者康复出院且无留下任何后遗症。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患者,男,22岁,主因左大腿根部刀刺伤20 min,急送我院。患者入院时面色苍白,无呼吸、心跳,血压测不到,左大腿根部腹股沟韧带下2 cm处有2条长3~4 cm的伤口。患者刀刺伤导致股动脉断裂,短期内大量失血、心搏骤停,病情极危重。初步诊断:(1)心脏骤停;(2)失血性休克;(3)左股动脉刀刺伤。
1.2 治疗方法
经抢救治疗,40 min后患者转复窦性心律,血压逐渐回升至14/9.6 kpa,同时急送手术室行左股动脉端裂修补术,术后转icu治疗。
1.3 结果
20 h后,患者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9 d后康复出院。
2 护理
2.1 急救护理
(1)立即给予心肺脑复苏术,气管插管并纯氧辅助通气;(2)迅速建立2条静脉通道(注射部位为颈外静脉、肘正中静脉)。www.lw881.com肘正中静脉组扩容抗休克,颈外静脉组抢救用药同时接三通输注血管活性药物,在建立静脉通道的同时急合血、采血;(3)迅速正确按压出血部位,使患者大腿外旋外展位,握拳垂直用力按压于腹股沟韧带中点稍向内侧下方。体表标志为:髂前上棘至耻骨结节连线中点至大腿内侧中、下1/3交界处的连线。(4)协调相关科室如手术室、麻醉科在最短时间准备到位,及时为患者进行了左股动脉端裂修补术。
2.2 护理体会
2.2.1 快速准确分诊和过硬的操作技术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大动脉损伤,出血凶猛,对生命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快速分诊, 正确止血是抢救的重点,急诊护士只有熟知常见动脉的解剖位置及出血压迫点,才能达到快速止血的目的;在无心搏的情况下迅速建立静脉通路, 则是快速救治的前提;抢救药物的快速、及时地应用于患者,为抢救成功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2.2.2 正确连续有效的心肺复苏(cpr)是抢救成功的基础:在行cpr的过程中,中断胸外心脏按压与按压深度不足的情况普遍存在,患者心脏停搏过程有24%~49%的时间未接受到胸外按压,实际按压次数平均每分钟约64次[2]。诸葛雪润[3]在对本院护士进行心肺复苏操作考核中,39.6%的护士按压频率是不合格的,因此为了保证按压的有效性,我们在抢救过程中,每5个循环判断间期进行更换,更换时,替换者提前站于操作者身旁,减少了中断胸外心脏按压时间,使按压深度始终能达到4~5 cm,实际按压次数平均达到100次/min,有效避免因医护人员疲劳导致按压频率的减少和深度的不足,为患者建立一个有效的人工循环,从而保证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特别是大脑的氧供。我们在心脏按压的整个过程,使患者血压一直维持在8~12/5.2~8 kpa,即保障了重要脏器的血供,又控制出血部位的出血量,为患者的意识恢复奠定了基础。
2.2.3 及时掌握医疗护理前沿知识的最新动态,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重要理论依据:刘保池等[4]认为人体对外伤的保护反应约有30 min。王立祥等[5]认为在监护与治疗设施齐备,训练有素的医护人员参与的情况下,对溺水、低温(冻伤)、强光损伤、药物中毒等特殊病因导致的心搏骤停,实施超长cpr,其成功率较高。虽然冯刚等[1]研究显示创伤性心脏骤停开始复苏时心律为心电静止的存活率为2.27%,但由于具备上述条件,加之患者既往体格健壮,无器质性疾病,我们未放弃对其进行心肺复苏,最终抢救成功。
2.2.4 合理有序的抢救程序是抢救成功必不可缺的一环:乱、杂是急诊抢救中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尤其是对于年资比较低的护士,易发生护理差错,因此, 制定合理有序的抢救程序尤为重要。为此,我科对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制定了一套有效的操作程序,在平时按照程序的分工进行演练,达到熟练应用,这样才使我们在实际抢救中达到忙而不乱、急而不躁、有条不紊的抢救。
【参考文献】
1 冯刚,刘中民,孙志扬,等.创伤性心跳骤停预后因素分析及其对策.中国急救医学,2004,24:781783.
2 万智,唐万春.如何有效实施心肺复苏.中国医学论坛报,2009,2:26.
3 诸葛雪润,周敏,廖闪卫.心肺复苏操作考核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护士进修杂志,2009,24:896897.
4 刘保池,朱克强,周筠.创伤急救与损伤控制.世界急危重症医学杂志,2005,2:605.
5 王立祥,程显声.超长心肺复苏应予重视.中国医药报,2008,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