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在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下,形成了一门基于心导管技术的心血管疾病治疗、诊断的新兴学科――介入性心脏病学。介入性心脏病学的形成、发展,也给临床康复、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院自开展介入性心脏病治疗工作以来,就在其护理、康复工作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同时也取得了较为有效的成果,本文现对介入性心脏病诊治的护理与康复体会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康复;护理;介入性心脏病学
【中图分类号】R473.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248-02
近年来,在心导管技术的持续发展下,其应用领域已经远远超出了心脏疾病诊断范围,并逐渐形成了基于心导管技术的心血管疾病治疗、诊断的介入性心脏病学。该门学科的兴起,也对临床康复、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将介入性心脏病诊治的护理与康复体会总结如下。
1介入性心脏病学中的基本护理
1.1术前护理
①患者准备:在心理方面,护理人员在术前要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在生理方面,护理人员要在术前向患者交代饮食原则,尽量缩短术前禁食的时间,以利于维持机体液内稳态,保存体力,从而降低并发症风险。通常来说,对于上午行手术的患者,可在早餐时进食半流食,达到七八分饱即可。针对手术危险较大,或误吸风险较大的患者,有必要延长禁食、禁饮时间,并适当给予静脉补液。针对行PTCA、冠脉造影术的病人,应在术前训练患者咳嗽,以利于造影剂排出[1]。
②物品及药物准备:根据介入手术治疗、诊断目的,准备齐全相应的药品、物品、器材。在平时,护理人员要做好介入手术器材的保养、补给、整理、登记工作,方便取用。对于重复使用器材,护理人员要在术前认真做好安全性检查,严格消毒,以免发生交叉感染,或引起其他副反应。
1.2术中护理
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要积极配合医生操作,准确、迅速地执行医嘱,同时做好应急抢救准备,将临时起搏器、除颤仪、急救药品固定摆放在便于取放的地方,以便于在发生紧急情况时能够迅速进行对症处理。在药品配备方面,要遵循“防患未然”的原则,事先使用注射器抽取肾上腺素、利多卡因、阿托品、硝酸甘油、地塞米松等手术常规药品和急救药品,以便于迅速、快捷、准确地参与抢救[2]。术中,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病人的面色、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或者询问患者感受,一旦发现问题,要立即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1.3术后护理
①生命体征监测:术后,护理人员要注意观察患者肢体肤色、神志、血压、脉搏、体温变化,若血压降至12/8kPa以下,或者有大汗、呕吐、恶心症状出现,要立即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术后3d内若有体温持续升高现象,提示可能发生了机体反应或组织损伤,若持续时间较长,则要考虑是否发生了主动脉夹层瘤,要立即报告医师,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嘱患者多饮水,术后8小时内的饮水量不得低于1L,以利于造影剂排泄。
②留意穿刺部位情况:术后,要将术肢伸直,将穿刺肢体抬高,以利于血液回流,防止水肿,同时要留意患者穿刺部位的渗血情况,在更换敷料时,要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血肿,对于形成血肿者,要注意观察远端肢体有无静脉回流或供血障碍,一旦发现问题,要立即报告医师。在创口愈合后,护理人员还要注意检查穿刺部位有无血管杂音、搏动性脓肿,以免出现动静脉瘘或假性动脉瘤。针对排尿困难者,要及时导尿,以免患者在排尿时肢体过于用力而造成穿刺部位血肿、出血。
③出血倾向观察:除穿刺部位以外,护理人员要注意观察患者身体其他部位是否有出血倾向,特别是消化道溃疡出血情况。若患者出现脑占位体征、神志障碍,则提示可能发生了颅内出血,对于血压明显下降者,则提示可能发生了内出血,护理人员要报告医师,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2介入治疗后的康复内容
WHO指出[4]:心脏疾病康复指的是尽可能地使心脏病患者保持一种良好的社会、精神、身体状态,同时具备必需的行动能力。由此定义,可以看出介入性心脏病术后的康复目的是为了让患者尽量恢复到最佳的职业、生活及生理心理状态,阻止心脏病进展,恢复患者的工作能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命长度。介入治疗后,患者应在康复监护下实施康复训练,对于没有严重合并症的患者,可采取集心理疗法、心理康复于一体的综合康复措施。心理康复是重要内容,术后要及时对患者实施心理引导和心理康复教育。术后,患者最关心的问题就是能否回归社会?病情能否迅速恢复?由于患者的过度担心,给自己增加了过重的心理负担,所以容易出现焦虑、抑郁、不安等不良心理变化,从而给术后康复造成不利影响。为此,对于病人及其家属所关心的一些问题,护理人员要及时地予以讲解和指导,以消除病人不必要的顾虑、担心,从而能够以积极心态面对术后康复,配合医护人员进行各项康复训练。在心脏病介入治疗后,在恰当的时候进行适当的运动是术后康复的重点,适当的运动,有助于预防全身机能低下,促进冠脉循环,减少因卧床造成的无力感和不安感。早期实施康复训练的目的在于恢复心脏功能,对于无并发症的冠脉动脉腔内成形术后患者,在手术1d后,即可下床活动。针对进行抗凝治疗的冠脉动脉内支架患者,可让患者逐渐下床活动,降低出血风险。急诊PTCA术后患者,若无严重合并症,也可术后5-10d内开始下床活动,进行康复锻炼。患者在出院后,要定期回院复诊,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超声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及平板运动试验,对患者的康复疗效进行评估。
3总结
大量实践应用都已证实介入性手术治疗心脏病具有显著的疗效,但作为一种新型手术方式,其对临床护理及康复工作也必然有着更高的要求。在介入治疗前,做好患者准备、手术物品及药品准备,术中积极配合医师操作,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术后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留意穿刺部位情况及出血倾向,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术后康复方案,实施康复锻炼,对于保障临床疗效,加快术后康复,尽早让患者回归社会具有重大意义。作者:盛亚萍,本文来自《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