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探索产后抑郁症中社区护理干预的效果
产后抑郁症是一种情绪障碍,是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是危害产妇身心健康的心理疾病,通常多发在产后2周,在产后4~6周时间内达到高发期。一般情况下,主要表现为悲观焦虑、抑郁沮丧、易激惹等甚至有自杀倾向。发病时,有时出现自理能力或照顾新生婴儿的能力降低等情况。不仅对产妇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同时也可能影响到新生儿的生长发育;严重者甚至影响到家庭、婚姻、社会的稳定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产后抑郁症等精神障碍疾病也受到医学界的普遍重视。1968年国际上开始报道产后抑郁症的研究,80年代以后获国际上普遍重视,90年代初国内有专家开始关注此疾病的研究。随着对疾病的重视及认识的不断提高,此疾病发现率逐年升高,已经引起相关医学界人士广泛关注。目前相关几个方面的研究多集中为:针对初产妇产后抑郁症的预防研究;产后抑郁症的发病因素研究;产后抑郁症患者的护理干预等研究。在研究报道的相关内容中,比较明确的阐述了在产后抑郁症的预防和治疗过程中,护理干预是有效的而且是有必要的。目前国内针对产后抑郁症的研究,选择的对象大多数是住院期的产后抑郁症患者,对社区产后抑郁症患者的研究还不多见4,对产后抑郁症社区护理干预的研究,目前还缺少较规范的、简单易行的产后抑郁症的社区护理干预方法和干预模式。据相关资料统计,我院社康服务中心服务人口约100万人次,其中常住人口平均年龄25.37岁,育龄妇女占44.98%,服务人口正处于生育高峰阶段。为了能够更好地做好产后抑郁症的社区预防和治疗护理工作,探讨社区护士开展抑郁症护理干预工作的流程和标准及工作内容,在2008年10月-2010年10月间,我们组织开展了对南山区社区居民中,产后抑郁症患者进行社区护理干预的研究和探索,现将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本项研究将研究对象分别选定为我院社康服务中心护士及所对应服务的社区产后妇女及其家庭。
1.1.1选定参与研究的社康服务中心护士我们选择研究期间,在我院20个社康服务中心工作的全体护士约90余名。均为女性护士,从事护理工作2~20余年不等,平均护理工作年限10余年,平均社区护理工作年限2余年。
1.1.2选定参与研究的产后抑郁症患者和高危人群及家庭在我院20个社康服务中心对应服务的社区孕产妇居民中,从中选定志愿参与项目研究的已确诊的产后抑郁症患者,和社区护士筛选出的高危人群共约100个家庭。
1.2研究方法
1.2.1对参与研究的社区护士进行相关知识培训①持证上岗。通过学习、培训、考核取得深圳市卫生局颁发的产后访视证后持证上岗。②专业能力培训。我们组织社区护士对母婴保健指导能力、心理测量表使用能力,家庭访视沟通能力等知识培训学习,以提高社区护士的工作能力,能够顺利进入社区居民家中进行产后访视和筛查产后抑郁症高危人群,完成对产后抑郁症患者和高危人群及家庭,提供社区护理干预服务的工作任务。
1.2.2选取社康中心建立试点研究模型首先选择了我院6家社康服务中心,持访视上岗证护士30余名,及所对应分管片区的社区孕产妇。结合社区产后访视工作,建立试点研究模型。按研究项目预定计划执行,不断完善总结经验方法,以便进一步推广社区护理干预措施。
1.2.3对社区护理干预方法建立研究模式参照《母婴保健法)〉、《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深圳市孕产妇保健管理办法》,根据市妇幼保健信息管理系统提供的数据和资料,以社区护士产后访视的形式为依托;对相关的产后抑郁症患者和高危人群及家庭,开展筛选调查和干预指导工作;研究探讨干预方法,以达到干预方法科学化、人性化、实用性、可行性的计划目标;研究制定社区护士提供护理干预的工作流程、干预内容和标准要求,方便社区护士操作执行。
1.2.4选定社区干预研究目标人群①遵循自愿参与的原则,选择已确诊的产后抑郁症患者及家庭。②使用国际公认的心理调查量表,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社区孕产妇进行心理、情绪调查。③通过访谈的形式收集相关资料。相关资料提供给心理科医生,筛选出高危人群及家庭参与研究。
2结果
制定了一系列系统的社区护士入户访视工作规章制度、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工作标准和工作要求。建立了社区护士对产后抑郁症患者和高危人群及家庭提供护理干预的具体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护理干预效果,达到了项目研究的初期目标。
2.1制定入户访视护士形象标准要求入户访视时佩戴我院工作证、产后访视证、携带产后访视专用包;穿着整洁医院工作服,仪表形象整洁大方;语言行为文明礼貌、热情友好。不得进行与工作、职业要求不相符的产品推介等其他非本职业活动。争取得到产妇家庭对社区护士的良好信任,方便开展护理工作。
2.2制定了社区护理产后访视工作职责内容①开展母婴保健宣教工作。根据产后母亲生理变化以及新生儿的特点,对产妇、婴儿的家庭生活环境给予具体建议。对合理营养、母乳喂养、婴儿护理、产褥期保健、避孕知识,心理调适、形体康复等,给予产妇及家属具体的帮助。指导产妇学习自我照顾和照顾婴儿,积极完成母亲角色转换,建立良好的母婴关系。有计划地组织全科医生、妇产科、心理学科、新生儿科等相关专家到实验点社区举办相关健教讲座及咨询,现场解答产后心理情绪变化、产褥期保健、新生儿喂养及其他围产期保健等相关知识,通过宣传普及提供医学知识,干预产妇及家属的照顾意识及行为,提高照顾能力。②通过访视及时筛查发现产后抑郁症高危人群。采用国际通用的焦虑-抑郁调查量表对产妇进行心理评估;同时综合评估产妇支持系统的影响;了解产妇对家人情感和物质支持的满意度;观察母婴之间的接触与交流情况,观察评估产妇的自我及对婴儿的照顾能力;将收集的资料提供给相关科室医生对产妇综合评估心理情绪状况,及时筛选出产后抑郁症高危人群及家庭。③提供产后抑郁症患者和高危人群及家庭社区护理干预和指导帮助。根据不同个体、家庭具体情况,酌情增加访视次数。发现特殊情况,建议产妇及家属及时到医院就诊,进一步得到专业医护人员的治疗和帮助。及时协助高危人群制定家庭护理计划,积极主动提供具体的、个性化的护理干预指导,给予具体的母婴照顾指导及情感、信息、评价支持等满足产妇心理需求,减轻精神压力及照顾压力,降低产后抑郁的负性情绪。指导产妇进行放松训练,对身体进行收缩-放松训练,达到有意识放松紧张部位肌群的目的,缓解身体肌肉酸痛和疲劳感;用舒缓音乐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达到身心平静状态;指导穴位按摩,对促进子宫收缩,疏通乳腺管起到一定作用;根据产妇自身条件,选择适当的恢复活动,指导形体恢复训练;训练强度循序渐进,一般可选择简单的产后保健操,剖宫产产妇在伤口愈合后逐渐开始训练,每日2~3次,每次约15mm。社区护士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法积极提供护理干预,达到了减少疾病发生率和减轻伤害程度的目的。
3讨论
3.1实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指导社区护士进行家庭访视,应根据每家每人不同的情况,给予个性化的护理干预和指导。①产妇因产后体内激素水平波动明显,同时伴有疼痛不适、社交活动减少等多种生理、心理因素导致自我评价降低,而易诱发产后抑郁。而有抑郁情绪的产妇,多数选择向朋友或者当地的医护人员求助,因此,亲友家人及医护人员是最重要的支持系统,通过支持系统可以有效降低产妇产后抑郁的负性情绪。②调查显示,8%的产妇抑郁原因来源于丈夫不会帮助妻子分担家务和照料婴儿而产生情绪低落等负性情绪,因此有针对性地对家属进行有效宣教指导干预,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家庭成员尤其是配偶的情感和物质支持可提高产妇的自尊,对产时、产褥期的紧张和压力起着缓冲作用8,是防止产妇抑郁的有效途径。③产妇产后疲劳及母亲新角色的不适应,特别是初产妇缺乏照顾经验,常常手忙脚乱、顾此失彼,社区护士对具体事项的操作指导非常重要。医护人员及时传授育婴知识、指导母乳喂养、新生儿护理、母婴互动情感交流,可促使使产妇顺利实现角色转换9。在项目研究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指导产妇及家属具体的护理操作,可明显缓解产妇的焦虑情绪。
3.2护理提前介入进行干预指导坚持早发现、早干预的原则,在孕期、产前期、住院生产期提前介入各种相关信息支持、宣教指导干预,可有效减少产妇产后紧张焦虑抑郁情绪。针对不同需求的个体,采用适当的提前干预措施,如:参加孕妇学校、参观熟悉产房、密切夫妻关系、家庭关爱、丈夫全程陪护等,使她们减轻对分娩的恐惧感及产后照顾能力的担忧,提前干预可促使产妇心理情绪平稳过渡。
3.3社区护士的专业培训由于现有社康服务中心,多是近年由各临床科室抽调护士组建,多数人缺乏妇幼保健、心理疾患干预这方面的相关知识。因此,需要进行在职专业培训,提高相关工作能力和知识水平,在访视中有能力适时提供护理干预和支持,达到有效预防疾病伤害的目的。对社区护士实行定期考核,要求持证上岗,真正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专业的护理服务。
3.4社区护理干预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原则目前对产后抑郁症的治疗,大多以心理治疗为主,而对于心理治疗效果不明显的患者,则辅以药物治疗的综合治疗方法。对于产后抑郁症以预防为主,通过提前进行的健康教育,达到一级预防;通过产后访视,及时发现评估,达到早发现、早治疗的二级预防;通过提供药物治疗,实施社区的三级预防;可以最大程度减轻疾病带来的伤害和影响。在社区护士常规产妇访视工作中增加有关产后抑郁症护理干预的内容,形成明确的、易操作落实的产后抑郁症的预防干预方法模式,增强了社区护士的专业技能,增大了产后抑郁症社区护理干预的可操作性。
此外,社区产后护理服务的规范化管理还有待于加强。强调各项制度的具体落实和执行,工作质量的检查和督导。同时强调改善服务态度,提供优质高效、居民满意的社区护理服务,是开展产后抑郁症社区护理干预工作的重要保证。
总之,产后抑郁症是产妇中一种较常见的心理疾患,其发病既有产妇内分泌环境变化等生物学因素,也与社会心理因素密切相关。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对患者、高危人群及其家属进行社区护理干预,采用社区护士上门访视、妇产科、心理学科、新生儿科等相关专家到社区举办讲座及咨询等一系列方式方法实施干预后,对患者抑郁症状的改善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社区护理干预具有一定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有利于减轻患者痛苦,有利于患者家庭和社会稳定,社区护理干预是目前较佳的健康干预方式之一,专业人员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对产妇的健康具有积极的保护作用。
作者:孙伟1,陈瑛2,李青华3,张银山4,蔡娟5(1.518052广东省深圳市南山人民医院质控科;3,4深圳市南山区卫生局;2.社康部;5.防保科)
第2篇:探讨心理疏导与精神护理对老年病诱发的抑郁患者的影响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老年人的高发疾病,与此同时老年人的精神卫生状况曰益受到社会的关注。研究表明,老年期抑郁症和痴呆已成为严重危害老人心身健康的两大精神疾病。老年慢性疾病是诱发老年性抑郁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的医疗技术尚无法彻底战胜上述顽疾,老年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若这种抑郁情绪长期持续存在,会延缓疾病的康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导致自杀等严重后果。为探讨心理疏导与精神护理对老年病诱发的抑郁患者的影响,本研究对伴有老年病的抑郁症患者采用抗抑郁及心理疏导,精神护理及健康教育等综合干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老年病诱发抑郁症患者144例,入选患者均意识清楚,有阅读能力,可用言语表达,均为慢性病,年龄&60岁,男79例,女75例,平均(70.7±8.7)岁。脑出血28例,脑梗死10例,冠心病31例,高血压21例,慢性支气管炎15例,糖尿病16例,胃肠疾病12例,骨质疏松骨折8例及其他3例。排除原发精神障碍、老年痴呆以及严重的急慢性疾患,如恶性肿瘤、严重的心力衰竭、肝肾疾病患者等;最近没有大的生活事件;既往和目前无意识障碍,无理解力、记忆力、定向力等认知障碍;所有患者均签订知情同意书。分为对照组及干预组,每组各7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构成、婚姻状况、患病病程及文化程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研究工具(1)个人基本情况调查表:由研究者自行设计,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职业、文化程度等。⑵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SDS)及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3评价两组患者的抑郁及焦虑情绪。SDS和SAS均由20个项目组成,采用4级评分法(1~4分),各项得分相加为总得分,将总得分乘以1.25以后取整数部分即得标准分,以标准分&50分为诊断标准,51〜59分为轻微至轻度,60〜69分为中度,&70分为重度。由专职护士在患者干预前后3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分。由专人发放问卷,讲解填写方法,负责回收。
1.3治疗方法全部患者均根据不同原发疾病,根据内科疾病治疗常规,予以常规治疗,并给予一般健康指导咨询及电话随访等,同时给予口服抗抑郁剂盐酸氟西汀,20mg/d,根据病情可于2周后酌情加量至40mg/d,共3个月。
1.4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心理疏导与精神护理,具体干预措施:(1)基础知识宣教:给患者提供有关疾病的基础知识,客观地告知其病情和预后,鼓励患者学习有关康复技能和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积极主动地参与并执行各种治疗、护理及康复活动。(2)健康教育:即提供信息、进行健康指导,建立康复热线。(3)心理支持:集体心理干预结合个体化心理干预,积极开展团体心理咨询和心理训练。了解其心理问题和需要,明确其抑郁和恐惧的焦点所在,促进患者对心理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分析患者性格类型,予以安慰和心理援助,减低焦虑情绪。(4)心理危机干预:借用心理治疗的手段,帮助当事人处理迫在眉睫的问题,恢复心理平衡,利于安全度过危机。(5)家庭成员的支持;鼓励家庭和社会给予患者足够的心理和生活支持,协助患者和家庭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减少患者的隔绝感和孤独感,增加安全感。(6)指导用药、纠正生活方式及不良饮食习惯,促进康复训练等。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
2结果
2.1两组干预前后结果比较发放问卷144份,收回141份,死亡3例,回收率为97.9%,干预组1例中途因他病原因死亡退出,对照组2例中途因他病原因死亡退出。干预前对照组与干预组SAS总分、SDA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对照组与干预组SAS总分、SDA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不良反应干预组4例用盐酸氟西汀患者因出现激越,失眠加重及恶心给予减量后缓解,1例中途因他病原因死亡退出。对照组用盐酸氟西汀患者各2例出现白天多睡,2例中途因他病原因死亡退出。两组患者其他不良反应有口干、便秘、食欲下降、头晕等。均出现在用药头1周。给予对症处理胃肠道反应和及时复诊调整用药,余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观察。
3讨论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情感精神障碍,其临床特点主要为情绪低落、思维慢、语言动作减少和迟缓等。抑郁症状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心理疾患,其危害性不仅在于造成老年人身心痛苦,降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还对躯体疾病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有研究表明老年人患单纯抑郁症的患病率可达5%,在慢性躯体疾病的基础上再患抑郁症的比例则更高。有研究显示引起老年抑郁症状的慢性病,按发病率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脑血管病、糖尿病、冠心病、脊椎病、视觉障碍、听觉障碍等。老年患者抑郁症发病时常出现原因不明、持续2周以上的情绪低落,对生活、工作和以前的业余爱好均不感兴趣,还可能出现更多更严重的躯体症状。若这种抑郁情绪长期持续存在,会产生严重后果,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多方面不同层次支持对精神紧张可起缓冲作用,明显减轻负性事件对心理状态的影响,甚至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支持常常一方面来自亲属、组织及社会等,另一方面来自医务工作者。因此在医治老年患者的同时,应关注患者身心健康,加强其心理卫生教育,使之心理障碍降低到最低程度,来自家庭及医务人员的心理疏通及精神支持对老年病抑郁症患者至关重要。
老年病诱发的抑郁症患者的护理是一项特殊的工作。本研究通过对干预组的心理疏导与精神护理干预,结果提示干预前后患者的焦虑及抑郁症状明显好转,干预后对照组与干预组SAS总分及SDA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医务人员的心理疏导及精神护理干预对老年病抑郁症患者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本研究治疗措施简单易行,无明显不良反应,普遍为老年患者所接受。
本研究在对于老年病抑郁症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及精神护理干预的过程中主要有以下体会,首先必须注意干预技巧及方法;在咨询过程中注意情感支持;加强对个别患者特别心理支持,根据不同情况采用特殊心理治疗技术,如合理情绪疗法、系统脱敏疗法等。总之,老年病抑郁症患者的治疗不同于普通患者,要综合考虑躯体疾病、认知障碍及外部因素等。给予老年病抑郁症患者提供多方面的帮助和支持,纠正不良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加强健康教育和康复锻炼,通过对老年病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能力,降低躯体疾病对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使他们健康、愉快、高质量地安度晚年,减轻家庭及社会的负担。
作者:郑彩霞,浙江省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十病区(310013)
第3篇:抑郁症中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的措施
抑郁症是由社会心理因素引起的,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有情绪低落.兴趣丧失.思维迟缓和意志行为减少,严重者可伴有自杀观念.自杀行为或木僵状态,部分患者还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自我照料的能力,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如何提高抑郁症患者的治愈率和生活质量成为我们临床护理研究的热点。近几年来,笔者按护理程序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对抑郁症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所有病例均来自我院2007年5月-2008年5月住院治疗的患者,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MD一3)关于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并排除器质性疾病(无肝肾功能损害.内分泌疾病)无严重精神疾病及激素治疗史。依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n项量表评分>17分。将符合入选要求的76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8例,男16例,女22例。年龄17-69岁。病程6个月-3年。HAMD均分(2618±523)分。对照组38例,男17例,女21例。年龄18-72岁。病程6个月-3年。HAMD均分(2629±537)分。上述基本资料经检验治疗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口服抗抑郁药舍曲林(每片50mg)初始剂量25mg/d早饭后口服,以后根据病情调整剂量为25-75mg/d治疗组采用以上抗抑郁药治疗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以上两组治疗期间禁用其他抗抑郁药及抗精神病药等,失眠者可根据情况服用氯硝西泮1-2mg晚睡前口服,连续治疗8周观察疗效。
1.3护理心理干预
1.3.1认知心理干预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士与患者的第一次接触即是第一次护理的开始。护士与患者的每一次接触都具有心理护理的意义12。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心理护理的前提和保证。由于抑郁症患者生活被动,缺乏主动语言,直接影响护患关系的建立因此,积极主动地与抑郁症患者接触和交往,可消除患者因环境因素而产生的陌生感、不安全感及孤独感,取得患者的信任,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关键。还要善于使用语言技巧与患者沟通,多运用安慰性、解释性、鼓励性语言,启发诱导,耐心倾听患者的倾诉,了解患者的内心体验,达到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目的。
1.3.1.1加强健康宣教提供心理支持针对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需求,分别采取计划性教育、随机性教育、交谈式教育、书面形式教育,给患者讲解抑郁症的病因和临床表现、药物治疗的作用、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心理健康及其标准、如何调节情绪等,强化处理应激的能力,减少自责悲观失望,保持适度的期望值。
1.3.1.2有效的沟通护士首先站在患者的角度体谅患者的心理状态,对患者充满同情和耐心,当患者向护士倾诉自己的病情、家庭或单位的烦恼时,护士要用语言、眼神、表情或姿态表示对患者充分理解和同情,使患者视护士如亲人,愿意向护士倾诉宣泄内心的痛苦。接触交谈要尊重患者人格,防止一切不良因素给患者带来躯体和精神上的痛苦。涉及患者隐私的谈话,应在没有其他患者的场合进行,此时工作人员也应尽量减少。
1.3.1.3阻断患者的负性思维,不断强化患者的自信心抑郁症患者对自己的评价往往过低,过多低估计自己的能力,过高地估计他们所面临的困难和危险。护理人员要通过语言交流充分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并以温和的言语和讨论的语气来安慰患者,帮助其认识自我,正确认识功过是非,消除不必要的自责和悔恨等负性心理,必要时让治愈者现社身说教,并对患者的点滴进步进行表扬和鼓励,增强自信心。
1.3.1.4对有自杀观念患者的安全护理自杀是抑郁症最严重的后果,因此,必须重视抑郁症患者的安全护理。对有自杀观念的患者,在心理护理中要公开、毫无保留地同患者谈论这一问题,在谈论中指导患者加强自我护理,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同时将患者安排在易观察的大房间,设施安全,光线明亮,以防自杀行为的发生,并叮嘱家属照管患者时特别警惕自杀的危险,千万不可认为患者只是说说而己,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多数患者在自杀之前都能在话语中流露出来,护理人员应清醒地意识到,这是自杀的信号和前奏。护理人员及其家属要严加防范,防止意外发生。
1.3.1.5寻求家庭及社会的支持应鼓励亲属和单位同事经常来院探视,做好亲属的思想工作,向亲属宣传精神卫生预防保健知识及家庭护理知识,以防止亲属不配合而增加患者心理负担。探视时,让亲属协助医院劝慰患者安心住院,配合治疗护理。患者出院时让亲属了解患者是否按时按量服药,有无新的症状等。同时应与患者单位进行联系,共同协商安排好患者出院后面临的工作等问题,让患者看到自己的希望与机会,感觉自己是有用之人,不会被社会所拋弃。只有社会、家庭、医院三者结合起来,才能使患者早日康复,减少复发,最终彻底治愈疾病。
1.3.2精神分析疗法主要采用自由联想法.自由联想法是让患者自由地进行联想1h把自己头脑中所想的事情原封不动地自由倾诉,无论如何荒唐甚至有失体面都应和盘托出,从这种毫无保留的坦白中可以宣泄存在潜意识中的神秘动机,释放被压抑的心理能量,从而使心身症状得以缓解。
1.3.3音乐疗法音乐通过物理、心理、生理作用改善和加强人的中枢神经系统、自助神经系统、边缘系统的功能,从而更好地调节和控制内脏器官的正常活动。音乐使人忘却烦恼、增进食欲、消除不安、减轻疲劳,美好的乐章还能增加体液中的脑啡肽水平,从而对人的异常情绪和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音乐可以唤起潜在的心理过程,增强自我,使情绪得以宣泄、疏导、升华,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1.4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HAMD评分和四级疗效进行疗效评定,以减分率>75%为临床痊愈,减分率5%~75%为显效,减分率25%~50%为有效,减分率<25%为无效.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版本,对治疗前、治疗后的第2周、4周、8周分别测定,并进行统计学处理。
1.5服药依从性的评定
服药依从性的标准为:(1)拒绝服药。指患者不愿意服药,家属报告患者拒绝服药。(2)被动服药。患者和家属报告不能按时按量服药。(3)依从服药。患者和家属报告能按时按量服药。
1.6统计处理
实验数据以均数±示准差(x±)表示。使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水准a=0.05。
2讨论
2.1心理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
抑郁症发病和治疗不仅与生物因素有关,而且与心理、社会等因素密切相关。由于患者对病因、治疗效果、预后及心理因素、社会环境、自我意识等方面的知识缺乏,往往影响康复效果。抑郁症具有明显复发倾向,且目前尚无根治的有效方法,控制症状、减少复发仍是治疗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为提高疗效、防止复发,心理护理干预就显得尤其重要。干预过程中,我们从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多层面去了解和评估患者,全面收集资料,包括患者的不适症状、生活的自理程度、患者对患病的态度、对疾病的了解程度、心理情绪反应、家庭经济条件、社会支持系统等,以了解有无抑郁症状的易发因素,并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评估患者的心理问题,制定系统有效的护理措施。通过认知心理干预及精神分析疗法、音乐疗法,表1结果显示,治疗后比较,两组疗效评定治疗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显著性差异。这说明通过心理护理干预,症状缓解快,临床疗效好,疗效明显优于单独用药患者,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2.2心理护理干预能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降低复发率由于抑郁症患者大多沉迷于自己的低落情绪中,因而不安心住院,并藏药、拒绝服药。评价影响患者服药依从性的主要因素,有四个方面—是患者缺乏自制力,这是影响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关键因素;二是药物不良反应引起患者不适感;三是医务人员与患者接触缺乏沟通技巧;四是患者的家庭、人际关系以及社会应激因素。针对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健康教育,增加了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充分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以及应对措施'并针对患者的个性特点,改善患者的不良行为,学习良好的应对技巧,改善人际关系并充分发挥家属的积极支持作用,加强了患者对疾病的认知。表3显示,治疗组服药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心理护理干预能显著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从而降低复发率。
2.3心理干预可增强患者的社会支持,改善生活质量本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与社会的交往明显少于正常人,患者的社会功能部分缺失。因此,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在减轻患者的抑郁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由于疾病的治疗消耗了大量的金钱,家庭背负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家属产生埋怨不满情绪,使患者产生负疚甚至自责自罪心理。有些在职的患者因治疗和工作能力的下降,影响了工作质量,单位领导和同事的认同接纳程度下降,这些均会加重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在干预过程中,注重家庭成员的参与,就家庭、角色和期望问题与患者及家属展开讨论,使患者与家庭成员充分交流彼此的思想与情感,增进相互的理解与支持,对和谐的家庭生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对在职的患者,指导他们与单位领导和同事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寻求理解与支持,在工作中尽可能弱化患者身份,充分利用自己的特长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工作,体现自身价值。本研究显示,在心理干预下第8周末HAMD评分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提示心理护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的情绪症状缓解及社会功能和自理能力的恢复有一定帮助。
作者:许丽霞,王秀芬,孙惠萍,曹志坤,周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