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医学护理论文

消化系统基础医学与护理谍程设置及教学改革探

2016-03-03 16:3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随着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护 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等改 革层出不穷。但是,长期以来,在分科课程设置制度 下,我国的医学教育始终以各学科课程的教学来体现、来完成,这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方面,虽有严 谨、系统、完整等特点,但也存在种种问题,如围绕过 窄过细的专业进行课程设置,缺乏专业之间的有机联 系,出现学科之间交叉点脱节,不同课程之间,由于强 调完整性而彼此重复,造成时间浪费、效率低下[1]。 高职护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也不例外。为打破学科界 限,2011年9月起我校对课程《消化系统基础医学与 护理》进行了课程设置和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尝试,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2010 级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学院高职护生中抽取 2个大班,分别为实验班(104名)和对照班(98名), 两班均为女生,年龄21〜23岁,实验班平均21. 72 岁,对照班平均21. 68岁。两班年龄、各科目学习成 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入学以来 两班所学课程相同,授课教师属同一教学团队。

  

  1.2 方法


   1.2.1课程设置改革实验班按人体系统进行课程 设置,将基础医学与临床护理一体化融合。例如将消 化系统部分设置成《消化系统基础医学与护理》_门 课程,其中以成人内外科常见消化系统疾病患者护理 为核心,同时融合了消化系统的解剖、生理、病理、生 化及药物应用等基础医学的相关内容。课程在第3 学期开设,总学时70学时,在校理论课56学时,实验 实训课14学时,加医院工学结合教学1周(30学时)。 《消化系统基础医学与护理》为学院自编教材,主编为 学院院长叶国英教授,根据工学结合教学要求,按项 目一任务结构和护理工作过程组织编写内容,从护理 案例导入到护理工作过程(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 目标、护理措施、护理评价),辅以背景知识、知识拓 展,最后设有技能训练、思考与练习,共有5个项目, 每个项目下又有若干任务。对照班课程也进行了改 革,但只是进行了相应的整合,消化系统部分的基础 医学与护理整合在《人体形态》、《人体机能》、《用药护 理》及《内外科护理》[2]4门课程中。课程分别在第1、 2及3学期开设,消化系统部分的基础医学与护理在 4门课程中加起来学时数为77学时,在校理论课54 学时,实验实训课23学时,加半天医院工学结合教学 (3学时),两班主要教学内容与时数见表1。

blob.png

  

  1.2.2教学方法、方式改革两班在校理论课、实验 实训课的教学方法、方式相同。但实验班在医院接受 的工学结合教学有所改进,本院在宁波市8所综合性 医院设立临床护理教研室[]基础上升格建立了临床 学院,为高职护生工学结合教学的顺利进行和可持续 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实验班护生分4组去其中的4 所医院进行工学结合教学。具体方法:每组护生上午 跟随医生工作,下午跟随护士工作。医疗带教老师为 护生进行床旁查房、进行典型病例分析、示范本科室 入院患者的体检及常见临床操作;护理带教老师为护 生示范如何接待本科室出入院患者、本科室常见临床 护理操作、介绍“如何进行护理病历的书写”及床旁示 范“如何采集护理病史”本院带教老师组织管理护生 的工学结合教学并进行1〜2次的典型病例分析教 学。每个护生要求做到:对1〜2例患者做好入院、院 内及出院的病程记录;采集1〜2例患者病史,书写 1〜2份完整的护理病历,完成1〜2份完整的护理计 划,根据护理计划对1〜2例患者开展整体护理;及时 观察患者用药情况,包括疗效及不良反应,能对患者做 好药物使用的解释工作;对患者做好入院宣教,在护理 过程中做好与患者的沟通,并随时开展必要的健康教 育,对患者做好出院指导;认真书写每曰的“实习曰 记”。对照班的工学结合教学主要为常规的临床见习。


    1.2.3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效果评价①考试成 绩。实验班在《消化系统基础医学与护理》课程期末 考试结束后,计算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 及综合分析题(病例分析题)各题型中消化系统疾病 患者护理部分的正确率(正确率=各题型得分/各题 型理论总分X10 0% )。对照班则在《内外科护理》课 程期末考试结束后计算。两班消化系统疾病患者护 理部分的考试内容完全一样。②问卷调查。在参考 相关文献[3 4]基础上自行设计调查表,共7题,取Ii kert 3级(肯定、不确定、否定)评价。在《消化系统基 础医学与护理》课程结束后,对实验班护生发放调查 问卷104份,问卷有效回收率100%。

  

  1.3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 数据比较采用w检验,检验水准a = 0. 05。

  

  2 结果


    2.1护生期末考试成绩两班护生各题型的正确率 比较,见表2。

blob.png

  

  2.2 实验班护生对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的评价 见表3。

  blob.png

  3 讨论


    3. 1 “基础医学与临床护理一体化融合”课程设置和 教学改革能形成教学合力、发挥协同效应学科之间 无法形成教学合力,未能发挥各学科之间的协同效 应,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拓展和视野的开阔,不利于学 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1],是按学科进行课 程设置的缺陷。在我国高等医学和护理本科教育中 已有打破学科界限的课程设置的研究,例如大连大学 医学院进行了综合大课程设置的探索[1],中国协和医 科大学以综合课程为主,提出“人体功能和基本需要 模式”的课程设置,锦州医学院提出“以器官系统为中 心”的医学基础课程设置,第二军医大学推出“人的生长过程+学科”的课程设置[5]。但在高职护理教育 中,还未见相关文献报道。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 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 件中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 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 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 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 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9]4号)文件中也指出,医 学院校要积极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构建人文社会科学 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与医学知识相结合,基础医学与 临床医学相结合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新型 课程体系;着力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加强学 生终身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 养;提倡早期接触临床,密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本 研究将消化系统的基础医学与临床护理部分进行了 —体化融合,由正常到异常、由形态到功能、由基础到 临床的跨学科课程设置,拉近了基础医学与临床护理 学习的距离,建立完整知识体系,避免内容在各学科 中重复、遗忘、学生思维片面等问题,培养学生从正常 机体到异常疾病的整体思维方式,也符合整体护理的 现代护理理念。课程结束后,实验班考试在选择题、 填空题、综合分析题中消化系统疾病患者护理部分的 正确率显著高于对照班(P〈0. 05 ,P<0. 01),从表3 可以看出,3. 27%护生认为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对 学习有帮助,3. 65%护生对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总 体持肯定态度,表明“基础医学与临床护理一体化融 合”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能形成教学合力、发挥协同 效应,提高了高职护生课程学习的效果,取得了一定 的成效。当然,有26. 92%的护生对教材的编写与组 织结构持否定及不确定态度,23. 08%的护生认为该 课程可有其他内容的融合,在开放性问题该课程设置 和教学改革还需要怎样的改进或完善中,部分护生认 为不仅仅应是基础医学与临床护理的融合,还可与护 理学基础、健康评估、护理人文等融合,这些表明课程 设置和教学改革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3.2 工学结合教学培养护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今后我国护理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发展趋势是应用 综合性、跨学科护理课程和以能力为基础的护理课 程[]。《消化系统基础医学与护理》的课程设置将消 化系统基础医学与临床护理进行了跨学科的一体化 融合,教材按项目一任务结构和护理工作过程组织编 写,符合高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要求,同时调整了 在校学习的理论和实验实训的时数,增加了医院的工 学结合教学时数,临床见习从原来的3学时增加到1 周(30学时),医院兼职教师与学院专职教师协同、联 合带教,加强了工学结合教学,使教学与临床实际工 作一致。表3显示,6. 15%护生喜欢进行工学结合 的教学方式,0%以上护生认为该课程设置和教学改 革对职业能力发展有帮助,提示本课程设置和改进的 工学结合教学方式能激发高职护生的学习兴趣和积 极性,培养了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3.3不足之处《消化系统基础医学与护理》课程在 “基础医学与临床护理一体化融合”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中虽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也存在不足之处。 在护理学由二级学科调整为一级学科的背景下,高等 医学教育的分科课程设置制度及卫生部的执业护士 考试制度没有改变,《消化系统基础医学与护理》课程 只是基础医学与临床护理进行部分一体化融合,其他 课程仍按分科设置,不是完整的课程设置体系。虽然 调整了学习课时,但总课时并没有减少,甚至反而增 加,护生学业负担仍旧过重。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在 扩招的高职护生中全面铺开,课程门数的增加,师资 是否足够,医院是否有能力配合完成教学任务等,也 给教学管理带来困惑。本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只是 在实验班护生的考试成绩和自我评价方面作了初步 效果分析,尚未作带教老师的评价和对护生批判性思 维能力影响的评价等,改革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