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输注,静脉内; 医院,儿科; 护理; 门诊医疗; 婴儿
静脉输液是临床最常见的治疗手段。儿科门诊患者多、年龄小、流动性大、病种繁多、病情复杂等特点决定了儿科门诊输液室易发生护患纠纷。寻找儿科静脉输液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其发生的原因,提出一系列护理对策,可提高护理质量,保障静脉输液顺利完成,降低护理差错事故及纠纷的发生。
1 常见输液安全隐患原因分析
1.1 医嘱因素
正确的医嘱是安全输液的基础,目前新药较多,存在多种剂量、制剂,部分医生对新药的规格、用药剂量不熟悉,导致药物剂量、单位用错。护士在收药时曾出现:患儿家属取的药与医嘱不符,药物剂量与患儿实际年龄、病情不符,错开皮试单等。
1.2 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儿科输液室患儿密度大,患儿同名同姓或名字同音字较多,加之许多外地家长口音较重,容易使护士产生错觉;而且由于儿科观察室环境嘈杂,许多家长将注意力集中在患儿身上,护士叫患儿姓名时,家长容易出现错误应答;造成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三查七对”不严格,护士接到输液单后,凭感觉经验,错做皮试,轻者增加痛苦,重者致反应;皮试时只问过敏史,有的患儿及家属记不清或不理解,含糊作答,询问内容简单,观察不仔细,致皮试或输液发生反应。
1.3 缺乏护患沟通技巧
目前在中国特定的国情下,独生子女占多数,患儿就诊有多名家长陪伴,护理操作过程中,环境嘈杂,工作量大,护士的情绪容易急躁。有时护士只注意护理技术操作,而忽略了与患儿或家长的沟通交流,从而产生误解引发纠纷[1]。加上儿科急症多,如常发生高热惊厥、急腹症、窒息、误吸、中毒等,此时患儿家长极易产生焦虑、恐惧心理,加上医院环境陌生,心烦意乱、忧心忡忡、不信任医生、怀疑医生诊断有误等,产生护理隐患。
1.4 不重视健康宣教
儿童天生好玩好动,部分患儿无法在输液间完成整个输液过程。家长因缺乏医学知识或担心孩子哭闹,会顺从孩子的意愿带其离开输液室在户外走动或逗留。一些药物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可导致药效下降,由此还可能引起药液污染,导致输液反应及其他意外[2]。部分家长因患儿哭闹或有其他事情安排,希望缩短输液时间,而擅自加快输液速度,导致心脏衰竭、肺水肿的发生。另有家长在患儿高热或脱水时减慢输液滴数,影响患儿治疗。
1.5 巡视不及时
小儿发病急,病情变化快,特别是1~3岁患儿,一旦在输液过程中发生不适,不能清晰、准确地表达;部分家长由于缺乏医学知识,忽略或未能及时发现患儿在输液过程中出现的症状,如患儿出现怕冷、寒颤、面色苍白、发热、全身瘙痒、荨麻疹、呼吸困难等症状;若护士巡视不及时,未发现病情变化,将延误抢救时间。另外10个月至3岁的儿童好动,部分患儿输液不配合,常会用手拨出针头,导致针头被拉出血管或穿破血管引起药物渗漏;有的家长忙于照看患儿或接打电话等,观察不及时,发生液体滴完未察觉,使血液回流造成血栓,堵塞针头,重新穿刺给患儿带来痛苦。
1.6 护士自身存在问题
近年来由于医院发展,低年资护士增多,通过短期培训上岗,在临床工作中操作技能不娴熟、协作精神不强、沟通协调能力不到位等;还有的护士疏忽大意,责任心不强,不执行规章制度和护理常规,违反操作规程,观察病情不仔细,健康宣教不到位,在配药时查对不严,输液故障未及时排查等,都可能对患儿的安全构成威胁。
1.7 安全防范问题
小儿头皮剃毛损伤及坠床等。
2 对策
2.1 规范输液流程
认真执行医嘱。发现医嘱有疑问及时与医生联系,并在病历上签名,执行人签字,增加护士的工作责任心,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及时了解新上市药物常识,协助医生把好医嘱关。对青霉素过敏试验阳性者作红色标记并在病历本上标明。当药房需要更换青霉素批号时,要提前1~2 d通知科室。
2.2 严格落实查对制度
制定规范输液流程。收药护士接到门诊输液单后,首先核对药品、剂量、用法、质量等,无误后依次编号,发号牌给患儿,同时将对应的号码用粗中性笔写在输液卡、输液单上,家长凭号牌依次输液,配药的护士再次核对药物,输液时第三次核对患儿及药物并签字。遇到高热、抽搐、急腹症等急诊患儿时,先处理待病情稳定后再编号。
2.3 强化护士与患儿及家长的沟通技巧
主动关心患儿,以亲切和蔼的态度赢得患儿及其家长的信任。由于社会职业、民族信仰、生活习惯、文化程度的不同,人们对疾病的态度各异,不同患者在职业、性格、文化程度以及医学专业知识的了解程度上存在着差别。因此护士要根据护理对象用简练、通俗易懂的语言与其交流。在静脉穿刺时,主动与家长交谈沟通,增强家长的信任感。穿刺不成功时,及时向患儿及其家长表示歉意,做出必要的解释、安抚,取的家长的谅解和支持。正确运用沟通技巧,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增加护患双方的协调性、合作性及有效性,使之取得较理想的治疗及护理效果。
2.4 深入开展健康教育
儿科门诊输液室的健康教育主要以家长为主。内容包括疾病、药物、静脉输液相关知识。根据患儿年龄、病情、药物种类调节输液速度。并指导患儿家属如何配合输液,特别强调擅自调节输液速度所造成的危害,以取得家长的理解和配合。例如应将患儿抱在注射部位肢体的对侧,以防家长身体触及针头;避免将衣物覆盖患儿的头部或穿刺部位;不能外出输液,以免发生药液污染、输液反应或其他意外事件,而得不到及时救治等[3]。使患儿在安全的环境中完成整个输液过程。输液结束后体温未降、腹痛未缓解、发生输液反应、危重患儿暂不拔针。输液结束拔针后嘱家长带患儿到急诊诊断室复诊。
2.5 加强巡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及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注意观察穿刺部位的情况,如有药液外渗或针头脱落等及时处理。根据不同年龄和病情,及时调整输液速度。使用特殊药物如葡萄糖酸钙、甘露醇、化疗药物等派专人巡视,以防药液外渗。此外,对哭闹不安的婴幼儿要特别引起重视,需排除因静脉刺激、药液外渗或恐惧所致的哭闹,警惕是否为药物过敏、输液反应等所致的不适,确保治疗安全和疗效。对于2岁以内输液的婴幼儿,选择头皮静脉时临床上尽量选用额前正中静脉、颞浅或眶上静脉[4],这样既方便输液过程中家长对患儿的看护,又有利于穿刺过程中护士对患儿面色、呼吸及病情的观察。
2.6 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2.6.1 加强专业知识培训,提高护士业务能力
加强专业理论学习,鼓励和支持护士参加继续教育及院内外的专科知识培训。对近期本科室使用的新药物,开展的新技术要熟悉了解,充分掌握药物的作用、禁忌证、不良反应。对于输液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制定相关的处置流程。
2.6.2 严格技术操作规程,提高护士的岗位能力 加强操作技能培训,提高穿刺水平。每位护士熟练掌握抢救病人流程、心肺复苏、抢救仪器设备的使用。加强心理素质培养,遇事冷静沉着。对患儿家长提出的疑问要给予合理解释,无论遇到怎样的情况都不能与家属发生正面冲突,以免矛盾激化。
2.7 做好安全防范宣传工作
使用剃头刀时,固定好患儿头部,常规消毒后用左手拇指和食指绷紧患儿头皮,顺头发生长方向轻轻剔除头发,使用新刀片时须小心谨慎。加强安全教育,病室内各床配护栏,指导家长正确使用。
3 体会
在儿科门诊护理工作中,护理安全措施不仅仅停留在对护理人员法制观念的教育,以及各种规章制度的学习上,重要的是落实在平时的工作中。儿科护理工作相对繁琐,家长要求较高,护士心理压力大,这些都导致不安全因素的存在。通过分析原因,制定合理的输液操作流程、加强操作技术的培训以及查对巡视等相应的整改措施,提高了护士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感,有效地降低了安全隐患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及患儿和家长的满意度,减少护理差错事故及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郑亚华.输液室护士受暴力行为侵袭的原因及对策[J].护理与康复,2005,4(3):228229.
[2] 王文光,赵敏丽.小儿严重输液反应原因及对策[J].现代实用医学,2003,15(3):175176.
[3] 凌云,陈朔晖,诸纪华.儿科门诊输液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4):329330.
[4] 梅国建.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