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医学护理论文

47例小儿肛周脓肿的护理方式的建设

2015-08-20 14:1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肛周脓肿是小儿普外科常见疾病之一,男性患儿易发,常在3岁以下发病,尤以新生儿期及3个月以下的婴儿多见,起病急,进展快,局部症状明显,病痛剧烈,临床症状如不能及时有效缓解,易并发肛瘘、败血症等多种严重并发症,加重患儿及家长的痛苦[1]。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加强对小儿肛周脓肿患儿的护理至关重要,本院小儿外科2006年6月~2012年7月共收治小儿肛周脓肿患儿47例,回顾性分析其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小儿外科2006年6月~2012年7月住院部收治的47例小儿肛周脓肿患儿,其中,男32例,女15例;年龄12 d~8岁,平均(9.1±3.2)个月;病程1~27 d,平均(3.5±1.2) d。47例患儿查体均在肛门周围可见大小不等包块,局部红肿、压痛,伴波动感,排便时哭闹;所有患儿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C反应蛋白(CR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清降钙素原(PCT)等炎性指标增高,血培养阳性患儿12例;35例患儿伴发热,轻度发热4例,中度发热16例,高热10例,超高热5例;腹泻引起29例,局部皮肤感染13例,药物注射引起3例,不明原因2例。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均静脉点滴广谱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并依据临床使用疗效及分泌物培养、血液培养结果及时调整使用敏感抗生素。在此基础上,依据脓肿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处理:脓肿形成早期且脓肿面积小者可给予保守治疗;因内口不能确定或其他原因只作单纯切开引流术者行局部切开引流治疗;术中引流脓液后能确定内口,行一期切开术,并于术中准确找出并正确处理内口;高位肌间脓肿,内口清楚,脓腔到内口的管道位置较高者可行肛周脓肿一期切开挂线切除术[2]。治疗过程中保证患儿的水、电解质等内环境的平衡;严重营养不良患儿给予静脉高营养支持治疗。
  1.3 护理方法
  小儿肛周脓肿依病情轻重程度不同,可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大处理方式,故患儿的护理不能按固定的模式进行。除每天多次查看肛周皮肤情况,观察排便排气,监测小儿体温、脉搏和呼吸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外,还应根据不同的病情选择不同的护理方式。
  1.3.1 保守治疗患儿的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保守治疗过程中脓肿的消退情况,如患儿一般生命体征平稳,原有皮肤红肿热痛症状逐日减轻,可继续保守治疗;如经保守治疗后患儿体温不退,精神反应欠佳或阵发性哭闹不止,查体见脓肿范围较前扩大,排便时可见脓性分泌物或脓血便排出,应及时报告医生,尽早行手术治疗[3]。
  1.3.2 小儿肛周脓肿的术后护理
  如患儿无保守治疗条件或经保守治疗后效果不理想,则需进行手术治疗,针对肛周脓肿术后及小儿特殊的生理、发育特点,总结术后护理如下。
  1.3.2.1 防止和早期发现并发症发生的护理 因患儿多不能准确表达病情,因此需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等生命体征及切口的变化情况,及时向医生汇报并写出针对性的护理计划。
  1.3.2.2 外科手术的护理 小儿外科手术一般采用全麻,当患儿未清醒前应取平卧位,同时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不垫枕头,头偏向一侧,口旁放置弯盘防止患儿因呕吐而发生误吸[4]。
  1.3.2.3 体位的护理 术后患儿需平卧6~8 h,使肛门局部保持适当受压状态,有利于止血,此后可改为屈膝侧卧位,避免剧烈活动导致的出血加重或引流条脱出。
  1.3.2.4 切口的护理及观察 术后恢复过程中,由于手术创伤及感染的作用,创面常会出现程度不等的水肿,不仅加重了切口疼痛,也影响切口的愈合。为减轻术后疼痛及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本科于切口局部使用湿润烧伤膏油砂条填充,每日更换1次,如发现放置的纱条脱落及时予以重新放置;患儿每次大便后使用1∶100碘伏溶液清洗肛门周围及创面;每日酌情给予0.02%高锰酸钾溶液坐浴2~4次,每次20 min,水温保持在45℃左右,避免水温过热或过量对患儿皮肤的刺激及伤害;坐浴完毕后使用微波物理治疗仪照射治疗,每次20 min,强度为10~15 W,可有效减轻创面的渗出及局部感染的发生。
  1.3.2.5 术后高热的处理 手术后患者体温可略升高,是肌体对手术刺激的反应,称外科热,一般不超过38℃,1天可恢复正常,无需处理。小儿肛周脓肿患儿术后由于细菌性感染、毒素的吸收、小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等多种原因综合作用,易出现高热症状,严重时可出现烦躁不安、乱语,甚至谵妄等症状。对高热患儿尽可能减少衣服,采用温水擦浴、冰敷头部及大血管处、使用冰毯等物理降温法,如物理降温无效,可酌情口服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剂对症治疗[5]。
  1.3.2.6 术后疼痛的处理 由于肛门肛管周围主要是由脊神经的阴部神经支配,神经丰富,痛觉敏感,所以术后患儿会感到疼痛,常出现哭闹不止、拒乳等症状,酌情可给予苯巴比妥钠针、咪达唑仑针静脉注射,口服水合氯醛、布洛芬混悬液等镇静镇痛处理,使用过程中需密切检测患儿的呼吸、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如出现不良反应或麻醉药品并发症,需及早及时给予干预处理。
  1.3.2.7 术后尿潴留的处理 排尿困难是肛周脓肿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它主要是因为麻醉药品造成膀胱平滑肌收缩无力和尿道括约肌痉挛引起,加之术后患儿疼痛,精神紧张或肛管内纱布填塞过紧等原因均会引起排尿困难[6]。对于年长儿,护士可多进行鼓励,使其树立能自行排尿的信心,如鼓励无效酌情给予腹部按摩,热敷促进排尿,必要时行导尿术。
  1.3.2.8 输液中的注意事项 小儿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各脏器功能不成熟,所以静脉输液给药时一定要慎重,应严格控制输液速度,防止心力衰竭、肺水肿的发生。同时患儿由于病痛、发热、恐惧等多种原因造成躁动不安,极易导致脱针的发生,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观察,保证液体、药物能及时输入,防止药液皮下渗出,做好输液观察卡的记录。
  1.3.2.9 心理护理 在患儿及其家长入院时应当热情地接待,并向患儿和家长耐心、诚恳地介绍与治疗相关的知识,减少因病痛及紧张导致的焦虑情绪。交代如保守治疗无效行手术治疗的必要性以及不及时处理的后果,由此来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1.3.2.10 饮食及健康教育 因纯母乳喂养患儿的尿液及粪便的酸性弱,可减轻排便后对皮肤黏膜及创面的刺激,故进乳患儿术后 强调早期纯母乳喂养的必要性[7],混合喂养患儿应使用清淡、少渣、好消化的食物喂养,可多食蔬菜、瓜果、富含纤维的食物预防便秘。患儿出院后,嘱其3个月后到门诊复查,检查治疗情况,防止瘘道形成。
  2 结果
  2例新生儿患儿因早产、严重感染、自身基础体质太差等原因导致术后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其余患儿均痊愈出院。随访8~24个月,无再发脓肿和形成内瘘口,全部一次性治愈,效果满意,有效治愈率为95.74%(45/47)。
  3 讨论
  肛周脓肿系小儿外科肛肠系统常见疾病之一,可因小儿或新生儿肛管相对较短,肛门括约肌松弛,齿线处黏膜及肛窦易外翻后,受磨擦破损感染导致脓肿形成;或因为小儿排便不规律,干结或多次稀便时,肛隐窝部位损伤而引起局部感染;部分患儿因为肛门周围皮肤娇嫩,排便后不能及时清除粪便或不恰当使用尿布、纸尿裤,细菌通过受损皮肤向下到达肛周皮下,形成脓肿。常见的致病菌有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偶有厌氧性细菌和结核杆菌[8]。由于婴儿肛门括约肌松弛,肛门及直肠黏膜易脱出。护理不当易使肛门内隐窝处磨擦致伤,引起肛窦感染,炎症侵入肛腺经淋巴扩散至肛周间隙而再次形成脓肿。在治疗过程中,医务工作者需要在护理中认真、仔细观察病情变化,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促进机体的愈合,减少并发症的产生。总之,小儿肛周脓肿只要认真做好各项护理工作,同时积极地配合医生治疗,就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裘法祖,孟承伟.实用外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201.
  [2] 王海燕.350例肛周脓肿患者整体护理[J].当代护士,2004,12(12):17-18.
  [3] 王红.新生儿小儿肛周脓肿和肠穿孔的诊治[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1,1(1):109-110.
  [4]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286-1300.
  [5] 曹新伟,李乐之.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42-243.
  [6] 谢德利.现代康复护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O09:275.
  [7] 李淑芬,李玲.一期手术治疗肛周脓肿136例[J].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10,6(18):1708.
  [8] 崔焱.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27.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