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增快,产妇发生产后抑郁症的概率也随之攀升[1]。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产妇分娩后体内激素水平、情绪状况发生变化所致;再加上大多数产妇缺乏育儿经验,出于对新生儿健康状况的担忧,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产妇激惹心理[2],若不及时进行干预,极易出现抑郁症。而一旦出现产后抑郁症,不仅会影响产妇的婚姻和家庭,更会影响新生儿照护。所以,关注产妇心理健康,预防产后抑郁症的出现显得极为重要。据文献报道,床旁护理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优质服务,在缓解产后不良情绪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3]。故本研究探讨床旁护理和常规护理方案对产后抑郁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妇产科于2010年3月~2013年1月收治的200例初产妇,年龄18~34岁,平均(25.1±1.6)岁。纳入标准为:产妇不存在原发性或继发性痴呆;不存在人格障碍和精神疾病;不存在颅脑占位性疾病;不存在其他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对本次研究有所了解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0例初产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两组年龄、孕周、文化层次、分娩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包括生活护理、对症护理、药物护理、饮食护理、环境护理等;研究组则采取如下床旁护理模式。
1.2.1 孕期健康教育
1.2.1.1 开展产前健康宣教 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的文化层次制定个性化宣教方案,着重向患者讲解妊娠是一个正常生理过程,产后注意事宜及育儿事宜,在潜移默化中让产妇形成正确认知期待。另外,还需向产妇讲解分娩的放松技巧,以消除其焦虑、紧张情绪。
1.2.1.2 角色适应 责任护士为了提前使产妇进入产后角色,可模拟情景再现,并讲解角色所赋予的内涵,帮助产妇逐渐过渡到母亲的角色。同时,再指导产妇有关产后饮食和运动锻炼方面的内容,并向其说明产后身形可通过有效的干预得以恢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减轻其因担心身材走样引发的焦虑、抑郁情绪。
1.2.1.3 提高应对应激事件的能力 为了强化产妇内心应对应激事件的能力,责任护士通过心理干预的方式,指导产妇调整并控制自己情绪,每周行一次情绪支持疗法。
1.2.1.4 沟通交流 责任护士充分利用每次与产妇接触的机会,试着走入产妇内心世界,并关注其言谈举止,采取诱导式发问的方式鼓励产妇表露心迹,通过情感宣泄的方法缓解产前焦虑和抑郁。在交流过程中,护士可邀请成功分娩产妇给予现身说法,分享初为人母的经验和育儿心得,让产妇做到心中有数。
1.2.2 产后护理
1.2.2.1 母婴同室 产妇分娩后,新生儿和产妇安排同一病房,病室布置应体现温馨、舒适感,控制适当的温湿度。
1.2.2.2 床旁护理 新生儿沐浴、游泳、抚触等操作均在床旁进行,并邀请产妇一同参与,通过母子之间触摸增进感情的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产妇育儿技巧和享受初为人母的乐趣。
1.2.2.3 床旁宣教 责任护士需向产妇和家属讲解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原因和预后,以消除产妇焦虑。另外,由责任护士指导产妇育儿知识,并给予现场指导。比如指导产妇母乳喂养的方法、技巧、喂养姿势及对新生儿的观察和护理;责任护士现场示范尿布的更换,并说明臀部护理的要点和注意事项。
1.2.2.4 心理疏导 由于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经历了剧烈的疼痛感,再加上初为人母所感受到的焦虑和恐惧,所以其情绪波动在所难免。责任护士应以“换位思考”作为干预指南,站在产妇的角度为其考虑,并采取安慰、鼓励、倾听等多种心理学技巧给予产妇情感支持。另外,护士需指导家属耐心倾听产妇哭诉,并满足其心理和生理方面需求,给予物质和精神支持。
1.3 观察项目
1.3.1 SDS和SAS评分
由专人分别于住院当天、产后第1天和出院当天向两组产妇分发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记录数据并做好对比。其中SA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0分,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为重度焦虑。SD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2分,其中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2分为重度抑郁。
1.3.2 抑郁症发生率
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dingburgh postnatal depression scale,EPDS)是国内外用于产后抑郁症评估的权威量表,共有10个项目,分别涉及心境、乐趣、自责、焦虑、恐惧、失眠、应付能力、悲伤、哭泣和自伤等,根据症状严重程度分为4级评分,每个条目分值为0~3分,总分为30分。其中作为产后抑郁的筛查临界值为9分,若分值>9分诊断为产后抑郁症阳性。抑郁症发生率(%)=本组抑郁症阳性例数/本组调研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由专人将数据录入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SDS评分的比较
两组患者在住院当天和产后第1天的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出院当天SDS评分为(50.4±2.2)分,对照组为(55.7±2.0)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2.2 两组患者SAS评分的比较
两组患者在住院当天S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产后第1天和出院当天SAS评分分别为(59.1±4.2)、(49.7±4.0)分,对照组分别为(64.4±4.6)、(57.0±4.6)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2.3 两组患者产后抑郁症发生率的比较
研究组出现产后抑郁症6例,发生率为6.0%;对照组产后抑郁症17例,发生率为17.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产妇产后出现抑郁症的机制极为复杂,主要涉及心理、生理及情感因素[4]。由于产后体内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明显降低,孕激素水平升高,这会导致产妇情绪出现波动,是抑郁症发生的生理基础[5]。由于产妇产后初为人母,尚无育儿经验,面对如何处理好新角色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而感到焦虑、惊慌,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抑郁症的形
成[6]。大多数产妇在经历怀孕、妊娠、分娩这3个阶段时,生理和心理方面均会呈现不同的变化,而应激性心理状况又会进一步加剧患者焦虑、抑郁等负性情感的出现[7]。伴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更新,产妇的身心健康问题逐渐引起医务人员的极大关注[8]。所以,如何开展一套行之有效的护理模式改善产妇的抑郁情绪显得意义重大[9]。而床旁护理模式自西方学者提出后,对促进产妇产后角色转换,缓解抑郁程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床旁护理模式是一套由护士、产妇和家属共同参与的护理方案,旨在床旁对新生儿进行护理,让产妇和家属在一旁观摩学习的同时,还可让产妇直接参与护理程序,增进母婴情感[10]。在本次调研中,该护理模式贯穿于分娩前和分娩后。在分娩前,由责任护士向产妇介绍产后育儿经验及注意事宜,让产妇形成正确认知,并摒弃歪曲认识,让产妇能够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即将发生的生活事件[11]。在这一段过渡期,让产妇揣摩并适应母亲角色,避免因角色来得太突然导致无法承受。另外,有效的心理干预对于产妇来说十分重要,护士需通过细致的观察,了解产妇的实时情感,对存在心理困惑或压抑的产妇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以缓解其不良情绪,使其以较佳的心态迎接新生儿的到来。待产妇分娩后,责任护士安排母婴同住一室,这不仅能让产妇进一步适应新角色的扮演,更能利于产妇自行照护以增进母婴关系。另外,对于新生儿护理实施全程床旁护理模式,包括游泳、洗澡及抚触项目;为了强化产妇对新生儿照护的实践技能,护士在行新生儿护理时,可邀请产妇一同参与,通过母婴之间肢体的接触,让产妇能对新生儿生理状况有大体的了解和认识[12]。另外,责任护士采取现身示范的方式,着重向产妇讲授母乳喂养、尿布更换和臀部护理要点,并让产妇进行操作。在操作过程中,护士给予指点更正,对操作较佳的产妇及时给予夸奖,提高产妇独立育儿的信心,进而缓解焦虑和抑郁。护士还需发动家属的支持力度,指导家属给予产妇必要的呵护和关爱,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支持,帮助产妇喂养婴儿,使产妇体会到舒心和温馨。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产妇在出院当天SAS和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床旁护理模式相较于常规护理模式更能缓解产妇不良情绪,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床旁护理模式能够平缓产妇心态,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取得可观的临床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汪丽莎,苏保育.产后抑郁症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1):112-114.
[2] 严艳燕.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对产后抑郁症发生的影晌[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27):89-90.
[3] 司继娟.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对产后抑郁症患者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6):41-42.
[4] 陈爱民,包美华,方开琴,等.对产后抑郁症病人进行心理护理的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10,24(4):325-327.
[5] 胡鸿飞.不同护理模式对预防产后抑郁症的效果比较[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15):11-12.
[6] 徐相婷.产后抑郁症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措施[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20):49-50.
[7] 闫峰,王阿静.心理干预在产后抑郁症患者护理中的作用[J].浙江临床医学,2012,14(4):507-508.
[8] 张晓静.产后抑郁症防治与护理干预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18):2229-2231.
[9] 陈志超,桂秀红.产后抑郁症的围产期护理[J].医学信息,2012,25(6):139-140.
[10] 谢金莲.产后抑郁症形成的相关因素及护理体会[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3(3):56-57.
[11] 王艳丽.产前护理干预对预防产后抑郁症的护理探讨[J].医药前沿,2012,02(17):245.
[12] 张爱梅,周积美.产后抑郁症的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5(1):326-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