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并明确指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等要求。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经济正快速融入世界经济,政府职能转变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不仅中央政府的职能需要进行根本性的转变,特别是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成为经济发展和世人关注的焦点。 一、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早已开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工作中来”,实际上是理顺了各级行政关系,明确了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务,实现了政府工作从文革时的混乱状态到条理有序的第一次转变。这次转变是我国改革开放的起点,是真正意义上的历史转折,二十多年来的经济发展成果都建立在这次伟大的变革的基础之上。 改革开放之初,沿海地方政府都着重于制定实施各种优惠政策和相关配套政策,大力招商引资,是一种经济空间和市场领域的建构行为。到八十年代末期,全国有条件的地市政府基本上都组织实施了招商引资及配套政策行为,从而形成了第一次招商引资潮,政府工作的重心真正转移到经济上来,其职能则侧重到建立、开辟市场领域上来,并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块经济模式,使区域经济的格局基本具备,基本构建了满足国家和地方经济起步的需要,并在国际经济发展中利用本地优势形成一定规模的经济空间和市场领域。这应该是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实质性突破,也是政府职能具体内容的转变,是继明确的经济方针以来的第二次政府职能的转变。 直到现在,西部落后地区的政府仍然将工作重点放在招商引资上面。在西部大开发实施的三年中,西部各省市明确地提出了“招商引资”为经济发展的重点。国家也明确提出了“依托大城市,以线带点,以点带面”的方针,其所解决的仍然是经济起步阶段的构建经济空间和市场领域问题。 沿海地区的大部分地区却早已超越这个阶段,因为在这些地方外地和国外投资的稳定增长已形成一种格局,这些地方政府职能的重点已经转移并升级为经济空间的开拓,资源优化配置,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的宏观调控,转变为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调控。在九十年代的中后期,我国的经济发达地区,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这种政府职能的转变尤为突出,实际上成为国家地域经济发展的先锋和探路者,也使我国地方政府职能的第三次转变,也是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中的大转型。 当然这种转变还存在许多问题,旧体制和旧制度的影响间或存在,并不能真正适应我国民族复兴和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我国经济逐步融入世界经济,国际竞争逼近国门时,暴露出了许多问题。例如: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经济发展决策的科学性,经济结构的效率问题等等;还需要经过深化改革和加快开放才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政府职能转变。 二 、目前,大多地方政府的工作职能的着重点在本地市场领域的管理,本地市场秩序的规范,本地市场内涵的拓展。 经过改革开放后二十几年的发展,许多地区,特别是沿海地区的经济空间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有些已经十分发达,在国际区域经济中具有一定的影响。虽然与国际同类地域相比还存在相当的差距,但如何将本地的相对优势的市场领域和经济空间实现超常规发展,进一步优化地方经济结构和资源配置,是地方政府职能的重心,于是政府的职能更多的是在经济的宏观调控方面。 1。本地经济空间和市场领域的宏观管理。 对于中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其区域性经济空间和市场领域在国家经济运行和发展中已经具有相对优势,事实上已经形成了区域经济中心。其作用相当于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在国家经济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类似于过去经常提到的“龙头”作用。这种起主导作用的经济地域不仅存在本地域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问题,事实上其政策与政府行为还直接影响了相关地域的经济运行和发展。 一方面,在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中游直接的针对性政策和宏观调节,使得主导性经济区域的经济发展在适应国家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前提下,要兼顾其相关地域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也极力为促进地方间或区域间经济融合进而进一步发展和提升本地经济做出了不懈努力。采取了提升城市竞争力的结构优化战略和各种制度创新的举措,不仅是地域经济快速发展,还带动相关地域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区域经济以城市化为特征的现象。 例如,环杭州湾上海、杭州、宁波等六城市之间社会、经济相互联系密切的“金三角”区,港,澳及深圳,珠海等地区;都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本地市场秩序的规范与本地市场内涵的拓展。这主要表现在优化经济结构和资源配置,规范市场主体的竞争秩序;集中主要精力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发挥地方经济的主导作用,强化优势行业经济的引擎功能,促进区域经济的融合发展等方面。 三、地方政府职能的决定性转变在于体制和制度创新。 1。突出地方政府在直接参与经济管理职能方面的创新。 重视政府的公共支出对经济的调节和影响作用。坚决推行政府采购公开,公平,公正,提高政府采购的透明度和效率,强化其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深化国营企业改革,发挥国营企业对经济的作用。随着十六大提出国有资产的分级管理,要强化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职能转变,改革国营企业管理体制,把国营企业做大做强,真正实现国营企业在地方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2。加速政府管理经济的根本性转变,结合政府机构改革,把部分职能让位给各类中介组织。因此,政府如何使其管理经济的行为高于企业的具体行为,对企业起指导、监督和服务的作用是其职能转变的当务之急。应当通过机构改革等方式把现在由政府承担的部分管理和服务职能让渡给各类中介组织。为此,政府要培育和健全社会中介组织,使其成为承担政府管理社会服务的具体组织者和运行者;建立健全行业协会组织,使其成为政府产业政策的切入点;加强对中介组织的管理和监督,促使它们规范运作,健康发展,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其中的关键是各类中介组织的组成,既要有代表政府施加影响的人员,又要有国营企业的代表,还要有民营经济的代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代表,使其既能反映地方政府的意愿,又要有各方面的意志体现。 3。强化政府经济决策的科学化,规范化,民主化,以及政府在经济结构调整方面的关键作用,对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进行大胆创新。 结合本地实际,注重产业结构的建立和调整。发挥政府的产业政策指导作用,通过地方优惠政策促生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建立相对优势的市场领域和经济空间,完成经济结构的升级,并根据变化了的经济形势进行产业政策的调整和转移。 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产业链的建立和发展。国内和国外的实践证明,区域产业链是区域经济提升内涵,加强融合的必经之路,是地方经济的发展的基础性推动力。在国家总体经济的发展中,重视新市场的发展,重视基础市场的发展,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保持经济总量的增长。 因此要求政府在实施经济政策职能方面要科学化,规范化,民主化,兼顾地方与全局,兼顾国营与民营,在经济理论研究和经济政策实践两个方面都要走在时间的前面。 4。抓住经济发展的关键,规划发展地方资本市场和人力资源市场,对地方资本和人力资源进行引导和扶持,既能为地方优势市场领域的发展形成保障,又能在在跨区域资本流动中促进地方经济的良性可持续增长。 地方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形成,需要地方政府在国家政策的许可下,进行基础性制度的创新,以解决资本市场发展滞后的问题。为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的规模化发展提供政策性支持和引导。规模资本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建立有效的资本市场,对中等以下规模的资本运作提供完善的市场。政府必须在地方经济空间内开辟有效的资本运作市场。不仅需要制度上的创新,更需要政府在管理上进行创新。 符合实际,各具特色,行之有效的地方资本市场制度将会形成。在国家宏观资本制度的约束和支持下,地方资本市场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不断发展和完善,将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5。完善政府经济管理的方式,加速实现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当今社会的信息化大潮席卷全球,网络延伸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信息化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现有的政府职能,特别是经济管理服务职能,必须实现信息化,提高工作效率和决策的科学性,实现公正,公开,公平,既能方便企业和公众,又可节省政府办公经费和人员,还可以精简政府部门,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提高政府行为的效率。同时,通过办公信息化,可加强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有利于搜集公众的意见,接受公众的监督,加大政府决策的透明度。政府信息化的步伐直接关系到国家综合实力的发展,现在已是刻不容缓。 在政府职能的三次转变过程中,我国经济保持了高速持续发展,随着入世和国际竞争的加剧,以及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多样化,国家应采取地域经济分别对待的方针和政策,在现有的地方政府的职能不尽相同的条件下,强化国家经济的宏观调控职能,促进地方政府职能全面有序地进行第四次转变,使我国经济的内涵进一步扩大,各区域经济的融合度不断深化,全面提高我国经济整体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在国际经济的进一步高度融合和竞争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